APP下载

儿童绘画中的艺术思维

2018-07-14王一铭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象

摘要: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所以这样一些结构较简化的形状和关系最容易在心理发展早期阶段所完成的作品中出现。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绘画;艺术思维;意象

一、 视觉思维中的意象

儿童绘画中的艺术思维过程贯穿着对意象的创造和体验。思维需要意象,意向中又包含着思维。艺术不只是视觉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还有创造美、和谐、秩序和完善等基本功能。此外,艺术还可以使无形的东西变成可见的和有形的东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进行大量的视觉思维活动。例如,要想创造“美”,视觉就必须有所选择和组织;要想使一种无形的东西成为可见的,就必须捕捉和把握它的本质特征。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意象作为媒介去显示它们的特征和性格,就不可能真正地把它们描绘出来。反过来,艺术中的美、完善、和谐、秩序等等也是进行视觉思维的手段。意象在知觉与思维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弥补了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隙。视觉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这种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把握和合理应用有利于当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儿童绘画中的艺术思维

结构较简化的形状和关系,能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概念及其标志物的特征,从而使人们在意象中看到视觉思维的痕迹。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一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所以这些结构较简化的形状和关系最容易在心理发展早期阶段所完成的作品中出现。当儿童想要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个物体总体形状所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致描绘出来。例如当儿童想要画一个人物时,他们往往会画一个圆来代表头部,用简单的线代表肢体。可以看出,这其中包含的视觉概念是根据直接经验创造出来的,又通过形状、关系和功能特征达到对题材的抽象性体现。这个“人物”是代表了“一般性视觉概念”的“纯形状”,它展示出人在儿童心目中最重要的特征。这种高度概念化的作品对原型的某些特征做了变通,又没有完全脱离视觉所能接受的范围,体现出儿童进行视觉思维的全过程。

有时,视觉概念会凝练成准确的形状,这种形状通常变化少且在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当儿童在画人物时,经常把五官、肢体和衣着等用同一种形状表现。这种形状结构简单,易于识别,同时能够把相似的物体归为一类,这样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中就确立了秩序。

在一些复杂的绘画中,儿童往往会根据真实景象创造出意象,这种意象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现实中的复杂结构,这是知觉经过长期琢磨后达到的最终结果。在这期间,儿童的思维从视觉的混乱中发现了秩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更高水平上,绘画的构图样式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儿童会通过绘画把自己的苦恼、忧虑和愉快都转化为可触、可见和可理解的。他们在开心或难过时所创作出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画作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色彩都充分的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绘画实际上是儿童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一种解决途径,这一切都是通过视觉思维来完成的。

三、 儿童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真正的绘画创作需要精心的组织,这种组织便涉及许多认识性的操作。通常,我们在哲学、科学或实践活动中解决一个问题时,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到一个小的或局部的范围内去解决。当同样的解决方式被用到一个较大范围或较复杂的关系中时,就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一点在儿童绘画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儿童在画房子时经常把烟囱倾斜地放到屋顶上。烟囱相对于倾斜的屋顶是垂直的,如果从局部关系看,烟囱的位置是恰当的。如果以整个景物为参照,屋顶才是倾斜的,为了使烟囱的位置安稳可靠,就必須与屋顶形成倾斜关系,从而与大的空间架构相一致。这样局部就形成了一种看上去错误的关系,只有从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看,这种关系才正确。

基本认识问题还有关于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的。在儿童思维能力发展到更高水平上,绘画中发生关系的各方就开始放弃自身的独立自主性,与另一方发生“相互作用”。

一般思维活动中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儿童绘画中经常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过渡形式。这种形式往往出现于当他们抛弃了一种结构简单而又明确的概念,向一个更加高级、复杂和安全的概括过渡的过程中。这种过渡的尝试往往并不好看,但从中可以看到心灵在探求一种更完美的结果时的运动。这种探求是有目标、有方向和有所创造的,因此是必要的,也是应该加以珍惜和培育的。

儿童在思维能力发展初期的画作,形状和色彩都很简单,随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画会越来越复杂。这些简单的绘画,反映了儿童对事物的感性结构的确立。

四、 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是体现智慧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重要途径,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艺术不仅能够表达感情,提高创造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通过从儿童绘画中探索视觉思维的痕迹,可以看出儿童们画出的形象就是他们所看见的,儿童在进行艺术创造时,不是模仿原事物,而是进行一种真正的创造。从艺术中,儿童学会的不仅是直线的思维,而是直觉的、创造性的思维。儿童的情感反映在他们自发的创造和模仿作品中,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关心的主题,而且他们对自己有强烈情感的画中特别关注。因此,绘画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阻止儿童进行自我表达的活动会引起不利后果。让儿童进行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视觉教育方法,通过对形状、物体、事件等的再现,能够使儿童获得认识自身的更深刻和更简单的方法。教育者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艺术感知活动、充裕的绘画创作时间和空间,在适当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儿童艺术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刘剑眉.艺术与视知觉[J].1994.

作者简介:

王一铭,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猜你喜欢

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朦胧意象
意象花园
来自林间的风
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