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的艺术鉴赏观

2018-07-13张锐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浅谈孔子

张锐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孔子对音乐的鉴赏态度;其次是审美标准,孔子对音乐的鉴赏,就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理感官体验和表现方法上的陈述,他企图从音乐的社会学方面来加以探讨,上升为一种艺术鉴赏理论。从而探讨孔子艺术鉴赏观是中、和、美与善、仁统一为一体。

关键词:浅谈;孔子;艺术鉴赏观

谈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首先是要联系到孔子,在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以深邃的理性思想,分析和解释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把原始文化艺术纳入实践性精神的统辖之下,即把理性引导贯串在日常现实的文化艺术活动、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将艺术抒发和满足在日常的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强调艺术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存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且有普遍性,它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又与现实政治相关联。

一、孔子的音乐鉴赏态度

从《论语》看,孔子把音乐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加以重视,他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他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发现者。对于孔子“乐”的观念,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音乐。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作为整个艺术领域的代表,音乐可以同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密相联系(如“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乐从中出”、“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等),因此研究孔子的艺术鉴赏观,从音乐中即可以看出。《论语》有几章记载孔子对音乐的鉴赏: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可见,孔子对音乐的鉴赏是有深刻感受的,意识并领悟到音乐打动人心,感人肺腑,激荡灵魂的艺术力量。孔子能把内心的这种深刻领悟,以生理体验加以表述:有甚于肉味之美。他说不能想象到欣赏音乐会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鉴赏理论

孔子以音乐为例,把艺术鉴赏上升为一种艺术鉴赏理论,如孔子对音乐的鉴赏,就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理感官体验和表现方法上的陈述,他企图从音乐的社会学方面来加以探讨,上升为一种艺术鉴赏理论。孔子从音乐的直观感受中体验到音乐的中与和最能动人的真性,感化灵魂,合于音乐之道。所以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与和就是孔子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鉴赏标准。孔门的后学者也都相继传承,荀子说“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又说“乐之中和也”[3],“故乐者,中和之纪也”[4]。中与和是孔子对乐所要求的美的标准。孔子在规定中与和的艺术鉴赏标准之后,又进一步地加以说明,进而把决定于这一标准的原因归为艺术的美、善、仁的统一。

美和善从古文字考证中,二者同义,两字皆俱从羊所得出的解释,但就孔子对艺术的规定标准看,二者又是统于一体中的两个范疇。音乐的美是通过它的音律及歌舞的形式而显现,这种美,虽然还是需要通过欣赏者在特殊的领悟中生起,但它是鉴赏者自身以美的意识进行再创造而产生的一种美的形式,存在着某种客观的意味。善是一种内在的不见于形的。在中与和及美之中蕴含有善的意味。但在孔子看来善与仁更可以归为统一,二者皆属于道德。由此孔子对《韶》与《武》两首乐曲的鉴赏就有分别了。《论语》中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乃舜之乐曲,因尧舜能出于天下为公之心,而有禅让,是仁的道德精神体现,这种仁融于《韶》乐之中,故而尽美又尽善。《武》乃周武王之乐曲,乐以武为名,含有发扬征伐大业之意味,不全合乎于仁,故而《武》乐能尽美,兼而含善,但不能尽善。

孔子的艺术鉴赏,从一般的生理感官的体验,到艺术鉴赏(如音乐)的方法上的研究,进而提出了艺术鉴赏的中与和的标准,最后上升为艺术鉴赏效应——美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又将艺术鉴赏的中、和、美与善、仁统一为一体。

上述所论,只是揭示孔子的哲学思想在艺术鉴赏(以音乐为例)中的体现。我们今天站在历史的层面上去遥望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长河,我们就会意识到孔子的艺术鉴赏观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艺术的内在特殊规律。尽管如此,孔子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艺术精神的发现者,并能上升为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

[3]荀子.荀子.劝学[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

[4]荀子.荀子.乐论[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69.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浅谈孔子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
浅谈失眠证的辨证施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