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识与重构:战争本体审美视域下的军旅影视

2018-07-13陈鸿刘育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重构

陈鸿 刘育猛

[摘 要]军旅题材影视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题材的大热门类。而这种大热,与当代社会迷茫与困惑的情绪焦虑、自省与重构的精神诉求密不可分。在战争本体审美视域下,重识军旅影视,发现其具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战争艺术美,“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战争奇迹美和“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战争暴力美,而这种美学意义背后所彰显的精神力量坚定抚慰了当代社会的情绪焦虑,有力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精神诉求。这对于凝聚时代精神、重塑民族性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意义与精神价值,是当代中国重构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

[关键词]军旅影视;战争本体审美;重识;重构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8)03-0056-04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Fil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rics of War Ontology

Chen Hong 1,Liu Yumeng

(Changzhou Univercity,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Military movie and TV is a popular subje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This great heat is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the spiritual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onfusion and confusion, anxiety,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aesthetic view of the noumenon of war, we rerecognized the military and movie and television, and found that the war art beauty of "shooting people first and catching the king first", "plain looking white feather, not in stone", the beauty of war miracle and "one thousand arrows one night killing, plain bleeding and empty city", and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behind thi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the modern society is strong and comforting, and it strongly responds to the spiritual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has irreplaceabl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spiritual value for condens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remodel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t is an important coordinat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genea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Military film;In the aesthetic view of the noumenon of war; Recognition ;Reconstruction

2017年,一部狂攬56.8亿票房、缔造中国票房记录、堪称现象级电影的《战狼2》又让军旅题材影视重回观众视野。事实上,近十年来军旅题材影视作品时常有亮眼之作,或是聚焦现代战争的《湄公河行动》《空天猎》《士兵突击》,或是缅怀烽火连天激情岁月的《建国大业》《集结号》《亮剑》,或是关注隐蔽战线的《潜伏》《风声》《听风者》,或是洋溢生活气息的《父母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大校的女儿》。这些作品屡屡掀起票房或收视狂潮,频频成为百度贴吧、豆瓣评论的焦点,多次斩获文艺界各大奖项,获得大众普遍认可。《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在屡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记录的同时,为主旋律电影进入了大众视野开辟了一条新路,更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正向探索。军旅影视作品频频掀起的社会热议与大众围观,以百度贴吧为例,截至2018年4月,关于《士兵突击》的有8,354,066条,关于《潜伏》的贴子有494,983条,关于《亮剑》的有390,067条,诸如《潜伏》,其开放性的品格使得关于它的讨论不限于谍战,更涉及人性、职场、社会交往等多个层面。这种开阔的艺术格局、包容的艺术胸怀和深邃的思想开掘,都为军旅影视成为全城热议话题提供了多指向的讨论空间。军旅影视作品屡获各大奖项垂青。以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周年群英盛典为例,在33个获得突出贡献奖的男演员中,有14个是凭借军旅题材电视代表作而成功当选的,他们所塑造的那些有血有肉有魂的英雄形象成为获得普遍社会认可的近二十年来当代中国精神偶像,即使在时代精神谱系建构中趋于弱势的女性角色,亦有多个入围,如褚琴(《激情燃烧的岁月》,吕丽萍扮演)、瞿母(《人间正道是沧桑》,吕中饰演)、翠平(《潜伏》,姚晨扮演)等,占获奖女演员两成以上。各类奖项中,从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在“五个一工程”历年来获奖作品中所占的高比例来看,军旅题材影视从来都是当代中国重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

由此可见,军旅题材影视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题材的大热门类。而这种大热,究其原因,与当代社会焦虑与困惑的情绪氛围、自省与重构的精神诉求密不可分。在看多了“一地鸡毛”“婆婆妈妈”后,人们开始不断地寻找各式各样的英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寻找自身危机的拯救途径,寻找一种人生力度与高度”[1]。由此,军旅题材影视成为当代中国重构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战争,作为军旅影视作品无法回避的重要主题,成为我们完成这一议题的重要契入点。事实上,军旅影视作品也正是在这一主题上深入挖掘、精心耕耘,才最终成就了它区别于其他影视题材的独特审美——战争本体审美。本文力图从战争本体审美角度出发,重识军旅影视作品受大众关注、被时代需要的原因,探求其实现精神重构的路径。

就笔者看来,军旅影视作品的战争本体审美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争艺术美,二是战争奇迹美,三是战争暴力美。

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2]的战争艺术美

战争是肉搏角力的格斗,更是谋略智商的竞技。战争有其自身独特规律与个性化的审美。从其文化特性上而言,它是一门科学,瑞士著名军事学家若米尼更在《战争论》中将战争定义为一门艺术。在他看来,“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从两千年前《孙子兵法》的横空出世到现代军事学院的雨后春笋,战争作为一门因循自身规律、与时俱进、奥妙无穷的综合艺术始终被关注。在古希腊传说中,女神雅典娜身兼三职,既是智慧女神、又是战争女神、还是美神,这充分显示了早期人类对于战争作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种独特审美存在的朦胧认识。军旅影视作品长盛不衰,始终吸引世人目光与其对于战争艺术美的忠实呈现与自觉尊重密不可分。

《亮剑》中,李云龙不走寻常路的战术策略成为该剧吸睛的重要原因。如日军山崎大队误闯我军后方并袭击了兵工厂,八路军总部决定消灭这股胆大妄为之徒,面对敌方的优势火力和兄弟部队人海战术的久攻不下,李云龙另辟蹊径,明修栈道“要求中日最高指挥官的一场公平决斗”、暗度陈仓“工兵火速掘土500米”,从而有效缩短了投弹距离,手榴弹雨的轰鸣声成为这群不义之徒的生命丧钟。此外,还有消灭坂田连队、攻打平安县城、伏击日军观摩团等诸多经典情节均显示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战略战术,直观、生动地展示了战争艺术美。

“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4]战争艺术美还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理性把握和战略眼光。如《亮剑》中,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李云龙岳父田墨轩与作为现代职业军人代表的丁伟对于战争观的宏观把握、对于中苏关系的理性观照——“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从来没有单纯的军事问题,军事和政治、外交那是密不可分的。从防务的角度上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个军事强国,它必然要构成潜在的威胁。无论他奉行什么主义,他和你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将军,应该有冷静的判断力和预见性”——这席话不论是审视当年的中苏关系、理解之后的冷战格局、处理现在的南海问题,甚至对于处理今后的国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5]文武双全的职业军人形象从来都是凝聚战争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文化符号。《亮剑》中的楚云飞出身黄埔五期,军事院校的严格训练,使得他将能领兵、武能白刃、文能翩翩,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国民党高级军官的所有优点与特质,也是职业军人的优秀典型。他与李云龙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惋叹和英雄相惜的互相欣赏,不仅提升了李云龙这一形象的层次,更互补、丰富、形成了更为理想的职业军人审美形象。

军旅影视将战争的藝术美和影视作品的开放品格完美融合,形成了雄奇、开阔的审美格局,引人驻足。

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6]的战争奇迹美

战争不仅是一门艺术,战争还在不断创造着奇迹。这种奇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于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坚忍,二是人于战争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奇迹。

“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7]《我在天堂等你》展现了军人在恶劣的高原自然环境中坚韧顽强的生存奇迹,其于自然绝境中迸发的生命与人性火花,耀眼闪亮且卓尔不群。如果说《我在天堂等你》是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一次被动抗争,那么《士兵突击》中,特种部队老A就是人对自我极限的一次主动挑战。老A在特殊环境下的进行日常训练,通过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一次次主动挑战,实现战斗力的突破性提升。不论是前者的被动迎战,还是后者的主动挑战,都在勇斗恶劣环境、实现生命超越的过程中,升华出一种豁达开阔的生命壮美。

“马革裹尸还”的战争死亡威胁和“捐躯赴国难”的无畏爱国热情则往往能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使之迸发出令人自身都觉得震颤、惊奇、敬畏的巨大能量。而生死边缘或命运绝境中体现的人的勇气与尊严,也往往成为死亡与永生的生命奇点。《亮剑》中骑兵连为掩护主力撤退被敌人包围,弹尽粮绝下选择白刃战,即使明知不敌,依然选择亮剑;即使只剩一人一马,依然高举马刀,喊着“骑兵连,进攻……”骑兵连长孙德胜的生命定格在了冲锋的路上,然而对观众而言,他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久违的血性与阳刚封印。“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种“亮剑”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捐躯赴国难”无畏勇毅精神的历史构成,也是凝聚形成当代中国精神脸谱的有效发轫之一。

三、“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8]的战争暴力美

战争将人推入绝境,在激发人生命潜能的同时,也往往会激发人原始的攻击本能和嗜血野性。战争暴力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掀开古希腊神话,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肝火旺盛,尚武好斗,一听到战鼓声就手舞足蹈,一闻到血腥气就心醉神迷;他的四匹战马,相传为玻瑞阿斯与一复仇女神所生,分别称为:“埃通”(意即“燃烧”)、“科纳玻斯”(意即“暴乱”)、“弗洛吉奥斯”(意即“火焰”)、“福波斯”(意即“恐怖”);他从父亲宙斯处得到的生日礼物是“仇恨!冲突!暴力!”;但是另一方面,战神阿瑞斯又相貌英俊、英武非凡,深得美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的爱慕,战争与美时常纠缠。这或许是古希腊人对战争和战争暴力美直觉、准确而又浪漫的理解。

作为以战争为主题的军旅影视,不论是中国传统“仁爱”文化的因袭,还是现代争取民族复兴的“正义”,战争暴力都是其无法回避的主题。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格斗更能体现战争的质感,从某种意义而言,暴力美正是军旅影视最具特色的一种审美价值。战争暴力美一是源自战争本身的强大的毁灭力,直接展现战争的暴力过程和血腥效果,渲染的是暴力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捐躯赴国难”、自我毁灭的主动奉献,将爱国热情、民族仇恨和暴力美学完美融合,使得观众在实现正义目的的过程中无所顾忌地享受战争的血腥、杀戮所带来的恐惧、痛苦、快慰等种种复杂情感,满足自己潜意识中难以实现的暴力原始本能。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9]获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红海行动》,利用大量近景与长镜头,不加修饰地展示了战争中的爆炸、断肢、割喉、斩首等各种残酷场景,以其冷酷而真实的镜头、火热而充满张力的情感,给予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情感撞击。尤其是被轰掉半边脸的机枪手,如鬼魅般战斗到最后一刻,奄奄一息时的一句“好疼啊”,将身心的巨创成功传递给了银幕外的观众。当女战士将糖塞进他被打烂的嘴里时,这种疼痛更是达到了顶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0]信仰与爱情,坚持与舍弃,刚强与脆弱,获得与失去,涅槃与毁灭,崇敬与悲悯……军人以身报国、自觉牺牲的生命选择,分明使我们由衷产生一种生命仰望和庄严敬畏,也对中国军人基于爱国热情、反恐救援而做出的战争反应从道义上给予了理解与包容。而这种充满力量的审美体验是我们无法从任何其他作品中获取的,让人目眩神迷。

四、结语

军旅影视直逼人性终极价值的精神叩问、对于战争本体审美的尊重、开放性的品格、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被主流文化选择成为凝聚时代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重要载体,亦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和日常生活中解答生命困惑的精神灯塔。军旅影视的一次次“被选择”是立足既往中国战争本体审美和当代中国思潮的特有属性的基础之上的,是因特点属性契合的无意识被选择和因时代需要而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意义与精神价值,是当代中国重构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

[参考文献]

[1]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12.

[2]杜甫.前出塞九首.彭定求.全唐诗:第2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055.

[3]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刘聪,袁坚,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87.

[4]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彭定求.全唐诗:第2卷 [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835.

[5]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陆游诗词选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20.

[6]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彭定求.全唐诗:第3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429.

[7]杨师道.陇头水.彭定求.全唐诗:第1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10.

[8]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彭定求.全唐诗:第3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969.

[9]高适.燕歌行彭定求. 彭定求.全唐诗:第3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020.

[10]陈陶.陇西行四首.彭定求.全唐诗:第7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812.

猜你喜欢

重构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