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悬崖秋色》的创作心得

2018-07-10刘巾瑜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动性笔墨创作

刘巾瑜

【摘 要】经过自己研究生将近两年的对山水画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山水画的一些技法,表现形式以及笔墨上的一些提高,创作对于山水画的学习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而我也知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人是没有的,虽然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平时对笔墨的积淀,需要对自然的观察。

【关键词】笔墨;创作;主动性

一、学习山水画以来的一些感悟

我认为学习山水画的过程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是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是走到生活中去,走到大自然去,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去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资料,进行创作,三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是逐步深化的一个全过程,是不能投机取巧简化舍弃任何一个过程,在所有基础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写生,写生使我们面向生活,积累经验,丰富生活感受,吸取创作源泉的重要一环。[1] “师造化”是我国古代一切有创造性的画家做提倡的。我认为学习山水画不能日日“画于南窗之下”,那就是没有走出画室。传统固然要尊重,但有时也必须要突破,前人讲究的皴擦点染等,都是规律的总结,但与自然界相比,这些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又显得太少了,我非常的有幸从大学本科时期就有机会外出写生,并且在假期学习之余也热衷于走进生活,我有幸去过江西九江的庐山,并且在欣赏了沈周的《庐山高》图之后,更是赞叹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提炼与总结以及表达,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去了陕北,那是我第一次零距离的感受黄土高坡,在到达陕北初期,一直临摹太行山的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现手法,还一度画的非常写实,大学二年级与研究生二年级,我去了太行山,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了南方山与北方山不论是在外形,结构,植被等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这些观察与知识的积累,我对山水画有了进一步认识。

二、创作《悬崖秋色》的过程

学习山水画要读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传统,这幅画就主要是以今年10月份去太行山石板岩宑底村的写生为原型提炼出来的作品,这个村落位于太行山脉的深处,四周被群山环抱,毗邻太行大峡谷,既有高高耸立的山峰,又有百转千回而又坚硬的崖壁,地貌特征十分丰富。

这幅画我是以住处费附近的一处崖壁为主要元素创作的,首先第一步是构图,在正式画之前,我先在一张四尺三裁的宣纸上画了一张草图,拟一下各物象的位置,明暗远近等等,中国画中的构图叫“经营位置”,所以我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看到的对象在画面中进行摆放,位置可以变动自如,所以在这幅画中我把一些本没有的树丛安置在了下方岩石上,对突兀的岩石起到了一定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并且树木我也采用了逆光画法,因为我眼中的太行山山体非常的厚重,当时正值秋天,山野间颜色一片秋色,所以我认为用逆光的方法处理树与山石更能体现出山体的厚重。有人说,最不好的构图是排列,堆垒,而好的构图是穿插,我在构图中谨记这一点,虽然运用的比较生疏,但是还是用学习研究的态度摸索,树与山石穿插,山石与崖壁穿插,画的中央我留了一片空白,用来表现峡谷中的一条河,而在画的远处,我安置了一排崖壁,来表现太行山独特的地貌特征,同时也能表现出画面的深远,千岩万壑,山水画的构图不能太强调透视,主要是讲层次,有纵深,所以我对远山进行了虚化的处理,由于大多是阴雨天,山间云雾缭绕,所以在远山之间留出来许多云。构图完成后开始进一步渲染画面,因为我平时画画有喜欢用重墨的毛病,不好的画,黑白太生硬,缺少中间调子,不丰富或者太花,中间色很重要,好的音乐也是浑然一体,不是一个一个的音符,就音符而言,也还有半音、滑音的变化,画也和音乐一样,用笔要有干湿浓淡,粗细刚柔的变化,用这些变化组成画的节奏与韵律,没有变化就等于是干巴巴不连接的音符了,一张画那个地方最重,那个地方最浅,哪些主要,哪些次要事先要设计好,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主要位置,比如我认为崖壁上的一户人间与对岸有一条长长的索桥,十分生动,我就把它填在了画面中间的空白上,以及每日外出写生都能看到峡谷的河流里来来往往的游船,我也把他们安放在了画面中,为画面增加一丝生气。事物是繁杂多样的,我面对的大自然更是繁杂多样的,所以观察表现对象尽量深入,比如看一棵树,不但要看他的枝干,还要看整体形态,要去形态最美的树来画,树有很多,也要有虚实,这幅画面里,前方的树树干和枝杈画的比较实,后方的树就比较虚,而山石的处理我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用墨太死,层次太少等等,有时过于写实,太行山的崖壁有许多纹路,我就很容易把纹路画的很写实,虽然地貌特征很明显,可是却把画画死了。山石我也采用了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用来提高画面的空间感,一面勾,一面用淡墨,用中侧锋皴擦,画完第一遍我站的离画面远一点,觉得山石还是很平,所以又用用稍微重一点的墨皴了一下结构处,皴了几遍之后又用淡墨烘染,希望可以把山体表现的更加浑厚,可是在染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力度,在树与山关系中,把二者之间的墨染得有些死了。画房子画桥时,感觉自己画的有些写实,房子的前后错落,浓淡也没有很多思考,画船时我采用了两种角度,两种透视的船,一静一动。最后我对画面进行了上色,当时正值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把山渲染的很美,所以我也想把山的颜色染成稍微偏红一点的色调,所以山石的颜色就用赭石加了少许藤黄,胭脂与花青,为了避免颜色太亮,又加了少许淡墨,树用了朱磦加上染山石的颜料,比起山石更加红一点。染完晾干以后,我又根据整体效果进行了调整,完成了这幅创作。

三、对《悬崖秋色》的创作心得总结

通过对这幅画的创作,使我对山水画有了更多的感悟,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认为现阶段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功问题,二是提高自己的认识,基本功就是自己的造型能力,笔墨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练字,所临摹,多创作,同时也要勤思考,提高自己的审美,善于思索,画山时不再急于上重墨,把自己画画的节奏慢下来,构图方面,也不能急躁,先慢慢酝酿,再设计方法,对自己描绘对象将信将疑,意境还不鲜明的时候,先停笔,坐下来慢慢细看,就会慢慢都有启发了,要似正非奇,要有变化,要大胆,但又要稳,要穿插,往深处发展,不要平铺对垒。同时在形像也要取其精华,一幅画要有他的精粹之处,也就是老师经常说的画眼,画眼的选择也要通过自己平时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来选择,我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经常把画画的太平均,画好一幅创作,层次也是关鍵,线条和层次往往可以决定一幅画的空间,有时候也不一定像我这幅图一样近浓远淡。另外,山水画的气氛也至关重要,我认为我表现太行山烟雨朦胧,满山秋色的气氛还很欠缺,色彩也不够润泽,在笔墨方面,如果能运用传统的现成的笔墨方法表现,也算学以致用,我认为我欠缺很多根据对象创造笔墨的能力,可能是我平时临摹和画画积累不够多的原因,希望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自己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真实情感进行创造。好的构图房子也要更注意节奏,要有各种不同的姿态,不能硬拼凑,线条也要更含蓄,善于学习,向传统学习的同时,也要向同时代的人学习,要广泛阅览古今中外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借鉴,不仅要向成功的艺术品学习,也可以向有缺点甚至失败的艺术品学习,就比如有的人构思和意境非常特别,只是表现手法欠妥,我就可以吸取长处。同时,学习传统也是很重要的,我国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大师辛勤了几千年,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学习,一切好的东西,都可以给我带来启发,而不是限制,一步一个脚印,给自己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且认真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主动性笔墨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