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07-09彭学惠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思维

彭学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生活

“熟悉”生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

1.情境体验

创设优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购物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自己兴趣或某种需要购买商品;如何根据需付的钱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如何向顾客进行“购物指导”。学生身临其境,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2.媒体显示

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展现生活、显示事物形象,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和回忆想象等方式加深对生活信息的理解。如:“出租车如何计费”的问题学生并不太理解,可以借助电脑显示里程表、计费器的工作情况:计费器显示的钱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始终停留在起步价上,而超过规定的里程后,增加的钱数随着增加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水表的变化、电表的变化情况都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学生在熟悉生活、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建立表象,丰富积累,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3.信息理解

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的熟悉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以及是否能顺利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学中还要注意适时进行正面评价,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

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究这个问题。于是学生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独立探索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2.动手操作、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但是“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3.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比如计算一块形状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排开水的体积的方法来计算。

4.正视差异、尊重个性,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看待这种差异,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提高應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凡是有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用结合。

六、引导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它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多思、深思以及会思,打开思维的大门;要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体验、经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情境思维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