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与局限调查研究

2018-07-09邢克娟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学校

邢克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先导作用、基础教育作用,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而是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督促和支持。1、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认识到身体成分、身体形态、技能、基础素质、运动素质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2、帮助和督促学生实现健康目标。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综合地评价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反馈,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4、减轻学生的负担(包括心理负担)。5、学校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全面改革,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一、引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对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先导作用、基础教育作用,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而是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督促和支持。为此,研究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与局限这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初中年级段和高中年级段共6个班级,120名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其中男生58名,女生62名,初中男生12歲2名、13岁10名、14岁8名、15岁8名,女生12岁5名、13岁8名、14岁12名、15岁7名。高中男生15岁4名、16岁6名、17岁12名、18岁8名,女生15岁1名、16岁11名、17岁11名、18岁7名。此外,在被调查的教师12名男教师6名、女教师6名。对5名校长进行个别访谈。

三、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1、对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然后按性别、年龄分层进行逐题统计处理。对12名教师按性别进行统计处理。

2、对本校1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二)访问

在问卷的基础生对校5名校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查阅汇总资料

查阅有关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等资料。

(四)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认为“很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的人数高达98 %,只有2 %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见表)。

男女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则无显差异(p=0.387>0.05)(见表2)。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 “很重要”比例最高(59%),“重要”(32%),“一般重要”(7.5%),作用不大(1.7%)。经x2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看法认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3<0.05)。进行的x2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看法认识水平(p=0.000<0.001),而后两者的认识则处于同一水平(p=0.142>0.05)。

(二)学生对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占95.1%;只有4.9%的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生对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看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起着怎样的作用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的比例高达(74.9%),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看不出来作用比例是(13.2),而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没有作用比例是(3.2)。近t检验分析,他们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0<0.001)(见表5)。男女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和没有作用比例差异(p=0.443>0.05)(见表6)。

(四)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

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高中生每周除了两节体育课以外,根本就没有在校和其他运动场地锻炼的时间。另外室内活动场所没有,没遇到风雨天气,学生无处活动,遇到多于季节的时候,一连四、五天都不能上体育课。因此,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受学校体制及家长的约束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衡量学生体质的成绩,以能否考取重点中学、大学为标准。其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方法,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对学习总成绩分数的计算还忽略了三育中的体育分数。虽然我国现在规定9年义务教育,体育达标合格者才能报考高中和大学,而这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各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体育成绩不及格,办主任甚至校长就会帮你开“绿灯”。这些现象不管是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里都屡见不鲜。在对学校学生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渴望得到应有的时间锻炼身体,同时认为锻炼身体不能局限于学校,而希望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五、从理论上分析

1.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种养成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什麽是体质健康,人们对体质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是一种朴素的健康观,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在高度发展的今天还能找到其身影,可见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是多麽的简单。然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入世的那天名正言顺地涌入了中国,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高科技促动的知识经济使物质文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变,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体质健康的同步增长,相反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无病无痛的“亚健康”人群,按照传统的健康观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必须重新界定何谓“体质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况”。对体质的定义在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体质,是指人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由此而得出:体质健康是指个体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的、全面良好的一种生存状态。

英国教育家培根说过“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因此教育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觉锻炼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中和性教育,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在了解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的各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看研究教育活动与社会各个结构之间应是互动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校,教育活动对个体产生积极效果应有社会基础和力量以及经济基础这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内化效果的关键,并据此构建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运作体系,从而使体质健康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使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锻炼身体的生活习惯,是“体质”、“健康”和“运动”等价值观像氧气一样融入到每个学生的血液之中。

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終极目标乃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一种对个人有益,对家庭负责并为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2.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应是教化和内化的统一

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的教化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之一,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教育学或体育学的视角进行的,确切地说是从学校体育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只局限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接受程度和参与度的提高会带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转,即体育课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在经受了身体健康教育后,其体质、行为和意识将会改善并趋向健康,因而研究内容一般集中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上,忽视教育社会学以及其他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研究。殊不知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本身都有教化和内化两个不同的方面,而且是相互对应、不可分割的。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观点,教育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教育活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和个体通过他们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因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教化的作用,而置内化的过程与不顾,事实上内化也是教育的基本范畴。按照彼得.伯格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中的个体的作用或活动可以有三层含义,即;外部化、客观化、内部化—外部化指的是个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效果,他作为一种产品而存在着;客观化则是指这种外部化的产品从生产他的人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特性;内部化是指上述的客观化世界重新被吸引进意识的过程。用伯格的话说“社会正式通过外部化而成为人类的产品。社会正是通过客观化而成为独特的实在。人正是通过内部化而成为社会的产品”。在教育活动中个体的发展决不是完全被动的,实际上他主动与社会化结构进行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发展他自己和创造社会文化。因此,这种内化的研究视角将个体的发展作为分析和研究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出发点和本位。

因此,各种教育活动以及由这些教育活动所构成的各种教育关系是教学过程得以建构并完成的条件和中介,同时教育的这种社会结构又是由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建构起来的,教化和内化正是这一相互作用过程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也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的视角。我们在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化,也要进行内化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六、结论

(一)正确理解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

认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深刻理解“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并且“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其学校主要作用是:

1.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认识到身体成分、身体形态、技能、基础素质、运动素质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帮助和督促学生实现健康目标。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综合地评价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反馈,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

4.减轻学生的负担(包括心理负担)。

5.学校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全面改革,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二)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不能局限于学校

西方社会学大使马克思.韦伯曾写过这样一段极其深刻的话:“集体活动的理性化,如与这种活动的条件和关系相比,其结果丝毫不会是认识的普遍化,它得到的常常是相反的结果”。是的,我们的学生只能局限在学校或体育课这种小环境中受到一点体质健康教育熏陶,二家庭、社会、媒体等“条件和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却往往同学校的小环境相抵触,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得到的常常是相反的结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单纯地旧教育论教育是难以解决上述矛盾的,只有把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置于社会的“条件和关系”之中,才能找到相应的出路。我们常说: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为此,有必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并对此进行全面地梳理,以重新建构一种是应新时代教育和社会要求的、可操作的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体质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我国青少年一代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学校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