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地域文化,奏响习作教学四部曲

2018-07-09潘娟梅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野果美食习作

潘娟梅

一、体验、发现,寻“下锅之米”

不置身于细雨下、微风里、蓝天里,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苦思冥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专题活动,让他们参与和体验,写以纪实性为主的实用作文。我们的家乡武平,是一座千年古邑,是纯客家人居住地。这里,有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有寓意深远的民俗风情,有底蕴丰富的百姓古镇,有非比寻常的传奇故事……这些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据于此,笔者所在的备课组顺应时节,就地取材,陆续开展了“了解客家美食”“体验客家美食”“推介客家美食”“餐桌上的野菜”“野果与童年”“草药与健康”等六个板块的习作教学活动。如,在“野果与童年”这个板块,笔者让孩子们先去采访大人,了解当地野果的种类、样子、味道等,然后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识野果,采野果,尝野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五官齐上阵”:以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尝一尝等方式,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取得了新鲜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板块活动,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在特色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逐步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了客家人的独特而灿烂的文化。

从实践效果看,这样“接地气”的体验活动,无疑是有趣的,是新鲜的,是快乐的。这注“源头活水”解决了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地进行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二、回顾、释放,开“倾吐之门”

先体验,后写作。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把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地域文化的特色、感悟客家人生活的智慧,再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做小吃、品美食”“采野菜、做野菜”“摘野果、忆童年”“识草药、促健康”……笔者以板块为中心,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特色活动。活动过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把心中的感受倾吐出来。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诱导、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

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一抹抹绽放的笑靥,一个个熟悉的场景……那一张张宝贵的照片,那一个个特写的镜头,激活了孩子们积于心底的情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唤起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三、聚焦、放大,习“表达之法”

帮助学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困难,也排除了动力性的写作困难。大部分的孩子有了独特的体验,也就有了较强的表达欲望。但这不等于他们就能表达好,他们还会碰到一些能力型的困难。这时,老师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为此,在开展各个板块习作教学活动之前,笔者所在备课组的老师总要聚在一起:回味各自的经历,酝酿适切的主题,制定周密的计划……布置学生去做美食、采野菜、摘野果、识草药之时,笔者也不敢闲着:收集资料,拍摄图片,制作课件,写下水文,备课磨课……

选好训练点,坚持“一课一得”。注意在习作交流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是我们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下形成的共识。笔者在执教习作指导课——《体验客家美食》时,紧紧抓住“最难忘的一幕”这条线,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观看在活动过程中的剪影,再把眼光聚焦到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一幕,让他们放大细节,在“特写”镜头中关注自己和小伙伴的细微动作、不同神态和心境变化等,最后在活动情境中尽情回味、讲诉自己的最难忘的场景。这样,不仅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又直观地呈现了写作素材。尔后,教师以下水文引路,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写作的诀窍,学会有序表达。从读到学写,最后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幕,把它写成一个片段。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们学会了“聚焦”精彩场景,学会了“放大”活动细节。个性化的文字,精彩的句子,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由此跃然纸上。

四、修改、品赏,享“成功之乐”

老舍先生说:“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写完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几遍,修改修改,这是好习惯。” 习作修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让学生学会修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这是叶圣陶的观点。他还说,养成了自改习惯和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笔者赞同这种看法,“先自改,后展示”的修改准则也由此形成。写完作文之后,孩子们要自行修改文章:首先大声读,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处的字词句和标点;然后默读,对照习作的具體要求再次修改;最后是快速浏览,圈画自己改得满意的好词好句。当然,课堂上的评改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读所有学生的作文,也难以准确把握全班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问题。为此,我们还有意识地在总结评价中激发学生在课后反复修改习作的热情。

课内,以自评自改,赏析妙句佳段为主。在评议中,评出自信,评出喜悦。课后,以互评互改,张贴美文,创编优秀习作集为辅。在活动中,写出精彩,写出荣耀。孩子们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赏识的氛围中享受到了习作带给他们的尊严和快乐、自信和光荣。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并利用。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奏响体验、倾吐、表达、评改这四部曲,必将为习作教学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野果美食习作
野外登山
美食
公平的土著母亲
五颜六色的果实
一起去大山里采野果
美食都被玩坏了
习作展示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