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人才战略思想

2018-07-04史坤坤

世纪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

史坤坤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自成体系,内容包括:大胆提拔使用人才、坚持双重人才标准、以党的中心任务为导向、注重人才制度建设、蕴含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留下了重要印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战略;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15-02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深知此间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人才问题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号召全党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建设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这一战略思想逐渐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回顾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

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只有大胆使用人才,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国家才能发展壮大。在党的历史上,邓小平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特别是“文革”结束以后,国家百废待兴,社会复苏在即。在诸多社会问题当中,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

人才起于发现,重在培养与提拔。这是人才工作的客观规律,也是党的人才政策关键所在。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提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2](P.95)“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1](P.109)从根本上来说,选拨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让人才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使用人才方面,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知人善用,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科学把握了人才建设的客观规律。在他看来:“干部的好坏长短应该从他的长期工作中去鉴别,而不要只从某一运动或某一短时期的表现去鉴别”[3](P.315)。“他们可能有些缺点,领导工作者要经常同他们谈谈心,政治上思想上帮助帮助。不能求全责备。”[2](P.51)由此,邓小平把人才问题提升到政治家治国理政的高度,作为判断领导者是否成熟的标志:“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1](P.109)

总之,一个国家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具备现代化理念的人,才能产生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动力。邓小平关于人才的培养、提拔和使用的论述,正是这一观念思想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早已证明,正因有了这么一大批现代化人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得以再掀高潮,不断取得新胜利,开拓新局面。

二、坚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什么样的人才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导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人才戰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从德与才、红与专两个方面回答了社会主义人才事业建设的标准问题。

这一观点集中表现在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上。一方面,在党员干部的选拨培养问题上,他认为党员干部既要懂得经济建设规律,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P.326)。简言之,只有做到德与才的辩证统一,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干部。另一方面,在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他认为知识分子既要坚持一定的政治立场,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1978年3月,邓小平在主管科教事业时强调:“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2](P.91)这一论述符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赋予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极大的灵活性,体现了政治立场原则性与经济建设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人才战略在继承毛泽东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标准的基础上,切实把握了新时期人才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准绳。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人才建设必须坚持德字为先,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偏离轨迹;与此同时,专业素质也要提高,否则就会制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速度。

三、人才建设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

古往今来,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都是立足于国家舞台之上,切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回顾历史,邓小平人才战略的一大特色就是紧紧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

具体来说,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实践者。为此,他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2](P.26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进而有力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此外,知识分子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是国家建设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因此,邓小平大力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1](P.70)新时期的实践证明,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邓小平人才战略牢牢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坚定的规范性。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之后,党的人才建设路线紧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局。这种人才战略与政治路线的紧密结合,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使得人才建设具备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四、注重建立社会主义人才制度

在党的历史上,邓小平较早地自觉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粉碎“四人帮”之际,就曾从制度角度对“文革”进行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他延续了这一重要思路,强调从制度层面找出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根本途径。例如,在党员干部建设上,他提出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提倡廢除终身制和建立退休制:“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2](P.326)。这些讲话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建设制度化,更为新时期党建科学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为了给知识分子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邓小平指出高校科研单位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奖金制度、职称制度、工资制度、稿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这些制度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工作活力,进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概而言之,在邓小平看来,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而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不仅能够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更能营造出一种有序竞争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 蕴含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邓小平作为中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其中,人才战略就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

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据此,邓小平将唯物史观原理运用于人才战略之中,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尊重人才,要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P.274)“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P.41)在这里,邓小平将唯物史观原理运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把人才战略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辩证法的核心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早上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按辩证法办事”的观点,曾得到毛泽东的赞赏。这一观点也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才战略之中。具体言之,在谈到人才标准时,邓小平鲜明地指出必须“要注意德才兼备”;在鼓励人才发展时,他强调“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2](P.102);在考察干部时要看大局、抓主流:“干部的好坏长短应该从他的长期工作中去鉴别”。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将辩证法原理运用于党的人才战略之中,切合新时期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体现在治国理政的诸多方面。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抓住了人才战略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激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盘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格局。重温邓小平人才战略思想,探究其中的特色与价值,既是对过去历史进行经验总结,也为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邓小平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