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诉求

2018-07-04崔雅文

世纪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

崔雅文

【摘 要】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巨额效益,也带来诸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技术在使人日益趋于物的统治的同时,也使自然日益趋于人的统治,造成人与物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理性的弊端所在,而展开积极的批判。近百年之后的今天,绿色发展理念延续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脚步,立足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续发展,为缓解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技术理性批判;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04-02

自世界开始步入工业革命时代开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36)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人们将技术理性发挥到极致以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哲学家,较早地将对技术理性展开批判,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现今时代视野中技术理性批判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和改革方向,实现了传统“看收益”发展观到现代“看效益”发展观的价值转换。绿色发展理念便是对现今发展观念的全新总结和升华,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绿色发展统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旨归,为人们看待技术理性问题树立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更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

一、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范式

技术理性价值观提出,技术运用的目的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在于满足人类自身需求和实现自身发展,其价值的实现过程便是人类对自然统驭而获得财富和生产资料来源的过程。法兰克福学派立足消除人的异化的批判视角提出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成为人掠夺自然和驱使自然获得财富的手段,技术理性成为掌控自然、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武器,而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对技术利用的无节制性,在于对自然无节制、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更显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工程;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对人和物所做的事情都在它里面设计着。这样一个统治‘目的是‘实质的,并且在这个范围内它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2](P.108)这种将技术理性融入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并上升为国家的统治理性,将国家统治与技术革命相结合的逻辑,让“意识形态就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说,正盛兴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的。”[3](P.9-16)这种技术理性思维指导、统治的后果便是人和自然的异化形成,即技术虽由人创造却成为统治人的工具、亦成为统驭自然的武器。首先,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4](P.30)这种单向的联系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种处于技术理性需求下的大众文化灌输则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则表现成资本家不断利用科技手段对自然界疯狂攫取以获得资本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必然导致全面的生态危机问题。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只有对技术理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技术理性的存在形式,缓和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无论是技术理性批判还是绿色发展理念,都看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都主张对技术、科技的限制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存续发展。但不同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批判只是立足于文化层面,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展开探讨,而并未触及生产制度。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批判仅停留在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停留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象批判,没有与社会政治批判相结合,没有找到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充满乌托邦色彩。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诉求

党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命题,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实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所以,绿色发展理念同样立足于解决当前国家的生态问题,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发展为目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技术理性批判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更有升华。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立足当今时代特质的新型理念,提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应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存续传承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全人类的存续发展福祉为中心,将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相结合,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诉求。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了统筹全局的价值导向。绿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颜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主色调。它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调统一,为我国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定色,要求现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绿色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转型,以开放共享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愿望。綠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文化传统,不仅要求实现中国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融合,实现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更期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期望培育绿色文化,以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文化模式引领世界发展趋势贡献中国智慧;期望真正为全球的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了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P.314)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所具有的能动创造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成为立于自然界之上的存在。从三大自然科学发现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愈加深入细致,其对自然界的掌控欲望和掠夺欲望便愈加强烈,直到生态危机悄然席卷全球。从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到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问题,无一不说明生态危机全球化影响的事实。绿色发展理念便是立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基本维度提出的贡献有中国智慧的独特思维。绿色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发展不是主张人对自然的“无为”,而是实现人对自然的“有为”反哺自然,实现绿色科技减少能源消耗,缓解自然承载压力,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和解。

最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怀。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发展为价值初衷,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以包括子孙后代存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为落脚点,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满足人们对基本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硬性需要,保障好人民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利益,又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性需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传承延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P.230-234)只有从根本上实现发展模式的内部优化,以先进的科技反哺生态,才能实现人民所期望的生态蓝图,才能保证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续发展。

三、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立足我国当前面临的时代特征,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布局,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美好愿景,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质,更体现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人文关怀和面对生态困境的责任担当。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使人们在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价值冲突中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价值统一,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对解决现今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绿色价值观对缓解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出了新的价值追求,而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开始展现中国发展力量而影响世界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 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譯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7.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 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的模式重建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以绿色发展理念 引领伊春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探究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