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之思考与实践

2018-07-04丁星凡曾礼宝宁莉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文化

丁星凡 曾礼宝 宁莉

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不仅能开创未来,更重要的是能传承文化、安顿人心、涵养人生。一直以来,我们把“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作为国学启蒙和文化传承的行动目标,以“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浸染书香,涵养人生”为行动主线,通过开设“天天两练”“天天美读”等课程来大力开展国学启蒙活动,来推动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回归校园。2017年下学期至今,我们在获评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0)和益阳市“传统文化推广优秀学校”(2016)的基础上,开始着力打造“孔子学堂”,让传统文化成为根植于每个孩子内心的文化信仰。

坚持“天天两练”写好字

四四方方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萃。字体端正,往往能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它是我们的第二张面孔,我们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认真写字、练字还能促使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品格。为此,我们要求老师率先垂范,带领学生坚持“天天两练”,把“写好字”落到实处。一练是安排每天的午间自习专门练习写字,低年级练习硬笔书法,中高年级练习毛笔书法。二练是布置学生每天回家再练一页字。书写内容尽可能与学生每天阅读的经典诗句、语段结合起来。

坚持“天天美读”读好书

对于热爱阅读的师生来说,经典诵读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把“读好书”落到实处,为了将学校多年来倡导的经典诵读进行到底,我们始终坚持“天天美读”与“每周一节诵读课”相结合的做法,每天安排第一节课前的1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美文;每班每周到专门设立的“孔子学堂”里上一节经典诵读课。具体环节分“三步走”:

第一步,依靠“五条路径”,组织诵读。

感染。即通过学校外部文化环境的布置、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有意或无意中将古诗文记住。我校橱窗、班级板报都开辟有古诗文欣赏专栏,教学楼建有特色文化墙。只要走进校园,学生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品读。通过“天天美读”与“经典诵读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国学经典,反复诵读、品味,以丰富积累,明白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热爱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

记抄。让学生做经典诵读小卡片、手抄报,或与“天天两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记忆,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讲谈。开展以围绕“经典诵读”为主题的队会或班会,让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古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谈论诵读古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述古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比拼。这些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经典诵读手抄报”“书经典、画经典”“诵读小金星评比”等竞赛活动,组织老师开展了“诵读古诗文”“古诗文知识问答”“书写经典”等竞赛活动。让全校师生时刻都浸染于經典诵读“充实并快乐着”的美好氛围中。

第二步,落实“四个环节”,巩固诵读。

严格把关,遴选合适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经典诵读的效果。经过反复比较、对照,我们遴选出了当下这套既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自成体系、有一定梯度,且配备了教学用书便于指导教师上课的国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读《弟子规》,下册读《三字经》。

二年级:上册读《千字文》,下册读《笠翁对韵》。

三年级:上册读《论语》节选,下册读《论语》节选。

四年级:上册读《大学》,下册读《中庸》。

五年级:上册读《老子》,下册读《庄子》。

六年级:上册读《史记》《资治通鉴》节选,下册读《历代美文》。

明确要求,安排专人管理。学校专门安排一名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对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明确的要求:要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文,粗知大意,努力熟读成诵。对教师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按照教材编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次上经典课之前都要备好课,做好准备进教室。早晨的“天天美读”要坚守岗位,耐心指导。

注重评价,及时树立典型。每学期,我们都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水平进行考查,评定等级,每班评选出20%的“诵读小明星”,期末还对每个班级的诵读开展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查,评选出“4A班级”。且定期安排时间,让各年级的“诵读小金星”展示风采,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同时总结各班经典诵读的开展情况,及时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注重研讨,提升上课水平。这些年,为了拓宽我校经典诵读的发展之路,我们先后派出20余位老师到长沙、株洲、湘潭以及深圳、厦门参加与经典诵读相关的各级研讨活动和高峰论坛,也邀请了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的赵伟教授和深圳市盐田区教研室主任王蓉老师等专家到学校作讲座、上示范课、指导课例,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第三步,把握“三大抓手”,研发诵读。

这些年,我们以诵读经典、浸染书香、传承文化为抓手,边诵边悟、边读边研,逐渐探索出了一些凸显国学启蒙教育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诵读经典———在琅琅书声中品读传统文化的韵味。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根,学国学经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为此我们在每节国学课中都设计、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诵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试读、默读、同桌读、检查读、师生接读、男女生对读、配乐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贯穿课堂始终。明确的诵读要求与多样的诵读形式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紧凑高效。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兴味盎然地享受着国学经典的快乐,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熟读成诵”的理想课堂。

浸染书香———在循循善诱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们设计通过自读自悟、知晓其义、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获,最后形于文、成于言,展开师生对话。在各种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都没有受到束缚,他们或借助注释,或与同伴交流,或独立思考,完全置身于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求老师伺机穿插,一步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深层次拓展,把为人师者循循善诱的“诱”尽力做到极致,学生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而这,也恰是我们追求的“不求甚解”之境界。

传承文化———在创设情境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它与我们孩子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为了让国学经典中的文字灵动起来,课中,我们通过配乐讲述、大胆想象、结合画面、细致描绘、分角色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智慧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带给孩子们最真切的感受,从而明理导行,让我们的国学课堂活力永存。

(作者单位: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学校桃江县灰山港镇紫荆花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谁远谁近?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