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儿童绘本的英译探析

2018-07-04刘冲亚

关键词:源语译者译文

刘冲亚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图画来讲述故事。如果绘本是一条珍珠项链,那么图画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就是串起珍珠的绳子。[1]为适应儿童的语言阅读能力,绘本的语言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形象性,以求做到浅显易懂、简洁优美、朗朗上口,既能串起故事脉络,又保证绘本以图画为主的特点。绘本于20世纪起源于西方,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流行。21世纪初译介到中国,并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而深受喜爱。中国本土原创绘本在国内起步较晚,从国外引入大量优秀绘本成为必然,这种新兴的儿童文学也吸引了众多译者的目光。

一、儿童绘本翻译研究综述

从中国知网2005年至2016年的统计数据看,儿童绘本翻译研究数量明显增长,2013年以后增长较快,相关的论文共31篇,其中硕士论文13篇。如图1。

从研究视角看,对绘本翻译现状的研究论文有6篇,儿童绘本翻译实践报告和语言层面研究论文各5篇,翻译策略和接受美学视角论文各4篇,其余视角论文6篇,详见图2。

图1近10年儿童绘本翻译研究数量统计

图2近10年儿童绘本翻译研究视角统计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出,儿童绘本翻译研究视角集中于翻译现状评析、功能主义和翻译实践报告。新视角较少,如认知视角、语料库和文化视角仅各1篇,没有研究涉及社会学视角,也没有研究涉及译者主体或翻译规范。

儿童绘本语言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保留绘本语言特色。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必然会受到许多规范的制约,有来自源语文化的规范,也有来自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本文试图从图里的翻译规范出发,通过分析儿童绘本英译本,探讨翻译规范对译本形成的影响,明确译者翻译过程的限制因素和解决策略,以推动儿童绘本翻译的发展。

二、翻译规范论

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传承埃文·左哈尔(Itamar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翻译规范论。图里认为,规范是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规范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起到建立和保持社会秩序的作用。文化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样存在一套规范体系。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须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同时,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活动,也会受到两套规范系统的制约。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翻译,一旦违反文化群体的规范,那么属于该文化群体的人们常常会察觉并给予批评和排斥。[2]一旦翻译规范建立起来并被接受,便将决定译者的选择、翻译的过程和译文的接受程度。翻译就是译者在规范的约束下进行选择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如图3。

初始规范之所以称为“初始”,并非优越于其他两种规范,而是指其在逻辑和时间上占有优势。换句话说,其他规范的操作取决于初始规范的选择。初始规范是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它统领于整个翻译过程。

预备规范涉及源语文本的选择,即待译文本的选择。预备规范由两部分组成: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翻译政策包括历史时期背景、特定语言、文化、政治导向、出版机构等。翻译的直接性指是否从源语文本直接译为目的语文本,还是允许从第三国语言转译而来。

图3

操作规范主要指译者翻译活动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即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该规范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母体规范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即译者对源文本的调节、省略,段落或章节的重新分布。文本语言规范决定译者从篇章结构到词汇结构的选择。[3]

三、翻译规范论对绘本翻译中的影响

(一)初始规范的影响

图里将初始规范划分为两极:一个是尽可能遵循源语篇章和文化规范,另一个是充分发挥目的语中的语言、文化和篇章规范。前者是充分性,即译者尽可能忠诚原文并保留原文特色遵守源语规范;后者是可接受性,即译者尽可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4]

译者在遵从初始规范时往往会遇到一种限制因素:大部分翻译作品是无法达到任何一极的,只能在两极之间,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会决定牺牲源语文化里的一些规范,同时打破译语文化里的某些规范,寻找两种规范之间的最佳结合,从而将源语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可以采用增译、减译和意译的策略,例1:

“Blueberries for Sal"《小赛尔采蓝莓》

“Owl Moon"《月下看猫头鹰》

“Puss in Boots"《穿靴子的猫》

“Peppa Pig's Family Computer"《修电脑》

“Kitten's First Full Moon"《小猫咪追月亮》

“Rosie's Walk"《母鸡萝丝去散步》

译者把不含有动词的名词性题目翻译成明确的动宾短语,增强了语言的张力,点明了绘本主旨,可让小读者从题目中知道故事的内容,从而提高了绘本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可读性。译者也可根据绘本内容给出与源语题目完全不同的翻译,也就是意译或改写,因为翻译即是改写。[5]这类题目简洁易懂,能够吸引小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就能够知道绘本的内容梗概。例2:

“Something from Nothing"《爷爷一定有办法》

“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驴小弟变石头》

“Where Willy Went……" 《小威向前冲》

“The Camper Van"《露营去》

“Swimmy"《小黑鱼》

“Miss Rumphius"《花婆婆》

“Flotsam"《海底的秘密》

“Mix,Mix,Mix"《鲍勃做美食》

原文标题Swimmy是绘本故事里的主角小黑鱼的名字。译者没有把Swimmy音译成“思维米”而是译成了品种“小黑鱼”,这不仅与绘本的插画内容相呼应,还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模式,“小黑鱼”比“思维米”更易于孩子们理解和接受。Miss Rumphius的翻译同样有异曲同工之效。译者根据绘本图画内容把Miss Rumphius翻译成“花婆婆”而不是直接音译成“卢菲斯小姐”,在源语规范和译入语规范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二)预备规范的影响

预备规范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以及是采用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译者选择儿童绘本来翻译,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各国学者及幼教专家认为对儿童提前进行语言干预或学习能够对幼儿言语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绘本图画色彩鲜艳,内容贴近生活,亲子共读的模式能够增进情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原创绘本起步较晚,学者们多选择国外优秀绘本进行翻译,近年来译入绘本的增多表明预备规范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英国的《小猪佩奇》系列绘本为例,我们可以发现预备规范中的翻译政策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小猪佩奇》自出版之后在全球享有很高声誉,100多个国家相继发行销售。该绘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呈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家庭生活:有爸爸,有妈妈,爸爸陪孩子一起玩,妈妈从不发脾气。这样一种原生家庭的模式正是儿童教育学家所推崇的,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益处。

如此成功的绘本自然会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把该绘本翻译传播到国内也成为翻译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小猪佩奇》中文版在当当网的销售量已经突破200万册,这足以表明预备规范中翻译政策的作用。

(三)操作规范的影响

操作规范从微观层面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译者在初始规范的约束下进行译文篇章、段落、语句和词汇的调整,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

例3:《母鸡萝丝去散步》这则绘本

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只狐狸尾随萝丝却屡次不能得手,可绘本文字及其译文极其简单,并未有只言片语提到那只狐狸,译者遵从操作规范中的文本语言规范,对篇章结构和词汇选择做出调整:

Rosie the hen went for a walk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

across the yard她走过院子

around the pond绕过池塘

over the haystack越过干草堆

past the mill经过磨坊

through the fence穿过篱笆

under the beehives钻过蜜蜂房

and got back in time for dinner.按时回到家吃晚饭。[6]

译者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首先要做原文本的读者,根据图画捕捉文字外的内涵,接着译者成为译入语文本的作者,在翻译时就要处理好文字与图画的联系,没必要将隐藏在图画文字外的内容一一译出。译者采取这种简洁的翻译保留了源语绘本的语言特色,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同时又使用了押韵的手法“绕过池塘(tang)”“经过磨坊(fang)”“钻过蜜蜂房(fang)”,使得译文朗朗上口。

例4:《小蓝和小黄》这则绘本

How they love to play at Hide-and-Seek.

他们最喜欢玩藏猫猫。

In school they sit still in neat rows.

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地排排坐。

After school they run and jump.

放了学,他们就又跑又跳。[7]

儿童的词汇和阅读能力有相对的局限性,绘本作者多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有时采用口语化和重复的语言以增强趣味性。译者就应该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从词汇结构的选择上体现操作规范。

例5:《驴小弟变石头》这则绘本

The lion came bounding over,sniffed the rock a hundred times,walked around and around it,and went away confused,perplexed,puzzled,and bewildered.“I saw that little donkey as clear as day.Maybe I'm going crazy,” he muttered.

狮子跳过岩石,对着它闻了一百遍,绕着它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迷迷糊糊,带着一肚子的疑惑走开了。“我明明看见那只小驴子的,也许是我饿疯了。”他喃喃地说。[8]

译者没有将confused,erplexed,puzzled,and bewildered按照每个词的字面意思翻译,而是用“迷迷糊糊”,这种“AABB”的构词增添了儿童语言的韵律美,符合儿童年龄段的表达特点。译者将going crazy译成饿疯了,增加一个“饿”字,既传神又生动,使儿童更容易理解绘本内容和主人公的心理。

操作规范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还体现在《小猪佩奇》系列绘本。

例6:Granddad Dog and Danny Dog arrive.小狗丹尼和狗爷爷碰巧路过。

Mummy Sheep and Suzy Sheep arrive in their car.小羊苏西和羊妈妈碰巧路过。[9]

首先,译者遵循操作规范,翻译时对句中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原文中先Granddad Dog和Mummy Sheep再Danny Dog和Suzy Sheep,而译文中则是先“小狗丹尼、小羊苏西”再“狗爷爷、羊妈妈”,对人物名称顺序进行调整是为了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对孩子来说,好朋友肯定比朋友家长更重要、更能引起注意。其次,译者把arrive和arrive in their car译为“碰巧路过”而不是“到达、来到”,增强译文趣味性。

例7:《逃家小兔》

“If you become a crocus in a hidden garden,”said his mother,“I will be a gardener.And I will find you."

“如果你变成小花,”妈妈说,“我就要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10]

原文里的crocus是藏红花的意思,但是这种花在汉语知识背景里并不多见,大部分国内孩子没有对藏红花的感性认识,因此译者选择意译的策略,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重新选择词汇,将crocus译为小花,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例8:《花婆婆》

And everywhere she made friends she would never forget.Finally she came to the Land of the Lotus-Eaters,and there,getting off a camel,she hurt her back.

每经过一个地方,她都结交了一些难忘的好朋友。最后,她来到东方的一个小国家。她在骑骆驼的时候,不小心摔下来,她的背部受伤了。[11]

“the Lotus-Easters"出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集TheLotus-Easters(1842),意为北非利比亚海岸区域的人,爱吃植物lotus。译者将这一信息译为“东方的一个小国家”,这一信息在源语规范里很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在译入语规范里就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就位于源语语境(美国)的东方,而绘本插画呈现出的却是位于中国西方的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景象,其实译为“西方的一个小国家”更为合适。

四、结语

翻译规范在儿童绘本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发挥作用:儿童早教的兴起和绘本传播的需要影响译者文本的选择,这构成预备规范;译者在翻译时选择充分性或可接受性,直译或意译,这构成初始规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词、句、篇章的处理,考虑儿童语言和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拟声、拟人、重复、增译或改写等策略,使译文简洁化、趣味化和音韵化,这构成操作规范。可见用图里的翻译规范指导儿童绘本的翻译,既保留绘本的语言特色和早教功能,同时又能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规范,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54.

[2]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194.

[3]赵宁.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6.

[4]谢世坚.从翻译规范论看清末明初小说翻译[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0.

[5]刘冲亚,王全瑞.从译者主体性看奈达与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的互补[J].海外英语,2012(9):174.

[6]佩特·哈群斯.母鸡萝丝去散步[M].上译编辑部,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7]李尼奥.小蓝与小黄[M].彭懿,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8.

[8]威廉·史塔克.驴小弟变石头[M].张剑鸣,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13:6.

[9]英国快乐瓢虫出版公司[M].苗辉,译.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11]芭芭拉·库尼文图.花婆婆[M].方素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源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