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导航下MIS-TLIF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2018-07-04汪义史青林朱永杜向彬

颈腰痛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植骨椎间椎弓

汪义,史青林,朱永杜,向彬

(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四川 绵竹 618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也是引起长期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种之一。目前,关于CT导航下脊柱手术的临床报道较多[1,2],但该技术在MIS-TLIF手术治疗LDH的临床应用仍少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07-2015-08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61例LDH患者,其中采用三维CT导航下手术28例,C臂机X线导航33例,现对两种导航方式的手术指标进行对比,以探讨CT导航下MIS-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案选择

纳入标准:(1)患者有长期腰痛或伴下肢放射痛,结合X线、CT和MRI检查,确诊为单节段LDH,且伴有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或Ⅰ度滑脱,符合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指征者;(2)既往行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者;(3)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者;(2)有腰部骨折、肿瘤或感染等病史者;(3)腰椎滑脱程度超过Ⅰ度者;(4)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5)随访时间不足2年者。

1.2 一般资料

按本研究的病案选择标准,共纳入2014-07-2015-08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61例LDH患者,依据术中影像学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C臂机X线透视导航33例,作为对照组;三维CT导航28例,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手术节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MIS-TLIF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MIS-TLIF手术治疗。

(1)研究组:患者全麻,取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于患椎和邻椎棘突处作1 cm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直至暴露棘突后,将定位架于棘突处垂直固定,将注册器与参考架安装良好后,将反射球置于双目红外线摄像机接收范围,对患椎进行正侧位透视并进行注册,以红外线摄像同时调整方向,自动完成注册过程。而后,再以相同方法完成其他设备的注册过程,经扫描采集影像学资料后,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设计最佳的进针途径(图a-c)。先于健侧取切口,在CT导航下选取合适型号的椎弓根钉,首先置入导针,攻丝后将空心椎弓根钉套入导针并拧入,将预弯好的连接棒安装完毕。沿患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置入工作通道,并逐级扩张,良好地显露椎板、关节突结构,将上、下关节突与部分椎板切除,显露神经根与硬膜囊,将椎间盘切除,并刮除上、下椎体的软骨板。将术中切除的自体骨修剪成骨粒,填入Cage融合器中并置于椎间,同时将剩余的骨粒植于椎间。取出工作通道,拧入患侧椎弓根钉并安装预弯好的连接棒,加压固定。经三维CT扫描确认椎间植骨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后(图d),冲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图1 a-c:术中经CT导航引导下确定病变间隙;d:患者术后X线片见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钉棒位置良好

(2)对照组:患者全麻,取俯卧位,经C臂机透视确定手术节段,并于后正中线旁开3-4 cm、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的纵长约4 cm处置入2枚克氏针,在C臂机透视下确定克氏针正位处于椎弓根中心连线、侧位处于椎弓根延长线后,切开皮肤、筋膜组织,置入扩张管及工作套管,撑开工作通道,将局部残留组织清理完毕,良好地暴露上、下关节突关节与椎板。透视确定螺钉的置入位置,攻丝后,以骨蜡封堵备用。切除一侧的部分椎板与关节突内侧缘和黄韧带等结构,彻底减压,拧入螺钉、安装连接棒并适度撑开,临时固定。于对侧显露椎间盘结构,切开纤维环,彻底清理椎间盘组织,刮除上、下椎体的软骨终板。将术中切除的自体骨修剪成骨粒,填入Cage融合器中并置于椎间,同时将剩余的骨粒植于椎间。双侧内固定均予以钉棒加压固定。再次经C臂机透视确认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良好后,取出工作通道,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其中,研究组28例共置入112枚椎弓根钉,对照组33例共置入132枚螺钉。

1.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与术后1 d均常规予以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术后3 d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并可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1.5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置钉精确性等指标;(2)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记录其术后3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情况;(3)两组患者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其中,置钉精确性的判断均依据术后X线、CT检查结果,根据螺钉是否穿透椎弓根以及穿透程度进行评估:优: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部;良:螺钉仅穿出椎弓根峡部皮质(穿出部分不超过其直径的1/4),对周围血管、神经无损伤危险;差:螺钉明显穿出椎弓根峡部(超过其直径的1/4),存在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危险[3]。植骨融合情况参照Bridwell等[4]的标准予以评价:Ⅰ级:椎间植骨完全融合,有明显的骨小梁重建;Ⅱ级:融合间隙无变化,未完全重建,但无透明带出现;Ⅲ级:融合间隙无变化,但已出现透明带;Ⅳ级:椎间植骨未融合,出现椎间隙塌陷与植骨吸收。

1.6 统计学处理

两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计并对比其相关的围手术期指标,具体数据见表2-3内容。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平均透视次数明显减少,且置钉效果为优的比例更高(均为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均为P<0.05)。

表2 两组MIS-TLIF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表3 两组MIS-TLIF手术患者的置钉精确度对比

2.2 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24-31个月,平均26.1个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的VAS评分、ODI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两组患者术后3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其腰腿痛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MIS-TLIF手术患者的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情况对比

2.3 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术后随访10个月时,研究组24例获得Ⅰ级融合,另4例为Ⅱ级融合;对照组27例Ⅰ级融合,6例Ⅱ级融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均为Ⅰ级,实现完全融合。组间融合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虽然MIS-TLIF手术的切口小、创伤少,但可操作空间狭小、暴露不充分,缺少明显的解剖学标志,定位较困难,因此需较多地依赖影像学导航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C臂机X线导航,然而该技术有以下明显缺陷:(1)其透视图像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椎体解剖结构,且图像精确度不能达到手术指导要求,需对透视系统进行校准后方能达到所需的精确度;(2)与CT导航相比,其缺少断层扫描图像,术中多通过正、侧位透视指导手术操作,但不能通过三维多层面对置钉过程和其它手术操作进行指导;(3)若患者有骨质疏松,或肥胖体型、X线透视有肠胀气者,或患者体位变动,均可影响到X线透视的图像质量,进而影响手术效果[2]。

为此,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将CT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手术中,目前在胸腹部手术、四肢骨折和脊柱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均有所开展。与传统X线透视相比,三维CT导航有以下明显优势:(1)通过三维CT扫描重建,可直观形象地显示局部解剖结构,提高手术安全性,尤其是涉及到椎板、关节突等解剖标志时,对存在解剖变异或局部解剖标志显示不清者,有明显优势,提高了螺钉置入的精准度。本研究中,研究组置钉质量为优者占比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P<0.05),亦证实了这一点。(2)显著减少了术中X线透视的次数,从而减少患者所受X线辐射伤害。本研究中,研究组透视次数平均为(5.2±1.6)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4±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扫描过程中,避免了医务人员受到放射线暴露的伤害[5]。

但同时,本研究结果亦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均为P<0.05 )。分析其原因,CT导航需安装定位架、完成注册过程,同时需要计算机扫描处理分析等繁杂过程,导致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而且,由于手术时间延长,相应的出血量也有所增加。另外,三维CT导航亦有以下明显的不足之处:(1)该设备造价昂贵,费用较高,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应用,也不适用于经济能力较差者;(2)术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否则将大大延长手术时间。

3.3 CT导航的使用注意事项

我们总结术中应用CT导航的体会,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1)定位架在棘突固定后,一旦启动导航仪,定位架应杜绝移动,否则需再次透视以获得原始图像;(2)术中操作应遵循传统的临床操作程序,与传统操作相互印证,但若导航操作正确,应确信导航仪的引导结果;(3)对于初次使用CT导航系统者,应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充分熟悉掌握后方可独自使用。

综上所述,在MIS-TLIF手术应用中,三维CT导航与传统C臂机X线透视均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术后取得相近的临床疗效。与传统X线透视相比,CT导航显著减少了透视次数,提高了置钉效果,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出血量。因此,针对不同患者,应酌情选用合适的影像学导航技术。

[1]陈晓明,廖军,刘云,等.三维CT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加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57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2):276-279.

[2]余伟,王蕾,何思峰,等.X射线透视辅助徒手法与CT三维图像导航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的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1):1758-1763.

[3]黄炎,孔荣,方诗元,等.C臂X线导航与CT导航系统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4):5-7.

[4]Bridwell KH,Lenke LG,Mc Enery KW,et al.Anterior fresh frozen al-lografts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Do they work if combinedwith posterior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kyphosisor anterior column defects[J].Spine,1995,20(20):1410-1418.

[5]罗益滨,顾庆国,陈诚,等.术中O型臂CT导航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现状[J].颈腰痛杂志,2015,36(5):417-419.

猜你喜欢

植骨椎间椎弓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