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AMI患者生理、心理、独立性及心绞痛发生次数的影响分析

2018-07-04陈晓芳黄新武李燕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

陈晓芳 黄新武 李燕梅

AMI属于临床常见心肌缺血性疾病, 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 而且并发症诸多, 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 而且据医学研究发现, 若冠状动脉(冠脉)持续堵塞至少40 min, 可造成不可逆心肌损伤, 虽然再灌注治疗可改善临床表现, 但同样存在加重心肌损伤风险, 但目前多认为局部微循环障碍是导致AMI的重要原因之一[1]。故需尽早明确诊断, 并给予切实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改善临床表现, 减轻心肌损伤, 有助于促使患者尽快康复。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77例, 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融入心理护理方案进行干预, 临床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77例,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3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17±7.55)岁;前壁心肌梗死18例, 侧壁心肌梗死5例, 下壁心肌梗死3例, 室间隔心肌梗死3例, 右心室心肌梗死6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44~81岁, 平均年龄(61.96±7.42)岁;前壁心肌梗死17例, 侧壁心肌梗死6例, 下壁心肌梗死4例, 室间隔心肌梗死4例,右心室心肌梗死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完善血尿常规、X线、CT、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 参照2015年版《临床诊断学》、2004年版《AMI心电图快速判读:再灌注治疗循证手册》, 结合临床表现, 明确诊断为AMI诊断;②意识清楚, 精神系统正常无疾病, 能够与人正常交流;③所有患者、家属、法定代理人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自愿参与, 并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肿瘤患者;②出血倾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 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③智力、肢体畸形患者;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案, 观察组则联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如下。

1.3.1 心理护理AMI患者多因病情、无法面对后遗症等原因导致其出现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临床资料,准确快速判断病情, 评估未来发展, 并通过其能够接受的语言以及行为, 耐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获得患者支持, 缓解其负面情绪。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照顾其自尊, 并且鼓励家属多陪同患者, 给予其支持,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2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耐心介绍AMI病情、诊疗及护理相关知识,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满足其合理要求, 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消除其顾虑, 从而提高其诊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多讲解成功治疗案例, 并在生命体征缓解后鼓励其参与病友会, 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 对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耐心解释并告知其家庭护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并重点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定期复查的必要性, 并嘱咐其保持良好心态, 不接触诱发因素, 从而减少其复发风险。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按照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主观感受4个方面评估病情, 分数越高, 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心绞痛发作次数及AMI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评分(就患者掌握AMI相关知识程度进行考核, 得分越高,提示对相关知识掌握度越高, 满分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S A Q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主观感受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S A Q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治疗后S A Q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活动受限 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稳定 主观感受观察组 42 77.69±4.39a 91.18±3.69a 87.25±4.46a 75.39±3.74a对照组 35 62.14±4.02 82.65±4.25 71.31±5.35 67.47±3.40 t 16.0763 9.4267 14.2614 9.639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A M I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评分比较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0.63±0.17)次/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6±0.25)次/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636,P=0.0000<0.05);观察组AMI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评分(92.36±4.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5±7.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3568, P=0.0000<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 老年人群机体免疫力及机能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随之而来的是以AMI为代表的心肌病发病率及患病人数的上升[2-6]。而医学调查显示, 我国AMI发病年轻逐渐下降, 这可能与现代人生活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多食油腻等有关。心绞痛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之一, 冠脉粥样硬化严重不仅可导致管腔狭窄, 还可导致血管管壁受损, 血液粘稠度增加, 进而引发心悸局部微循环障碍, 病情进一步恶化, 可导致冠脉持续堵塞, 甚至可造成心肌不可逆损伤, 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7-9]。目前, 多经药物治疗, 改善临床表现[10], 但有学者提出, 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个体化心理疏导工作, 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对心肌梗死等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还能消除其顾虑, 缓解紧张、焦躁等负面情绪, 提升其诊疗及护理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11,12]。而良好的依从性同样是院外延续性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联用方案,治疗后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主观感受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心绞痛发作次数(0.63±0.17)次/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6±0.25)次/d, AMI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评分(92.36±4.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5±7.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联用心理护理及常规护理方案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纠正其不良生活起居习惯, 保证其按时按量服药, 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 嘱咐家属尽量全程陪同, 并给予其支持, 促使患者以更加积极心态面对未来。

[1]李慧敏.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救中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4(12):1114-1115.

[2]李倩.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2):2715-2717.

[3]梅丛敏, 陈莎莎, 周秀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3(18):70-71,74.

[4]马静, 王保海, 吴平平, 等.延续性心理护理对AMI恢复期抑郁症先关的认知及躯体症状改变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6,45(5):716-718.

[5]王爱芝, 程祖胜, 夏国园, 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浙江医学, 2017, 39(6):482-483,495.

[6]刘芙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16):2259-2260.

[7]张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心理医生, 2016, 22(1):212-213.

[8]白芳, 常文杰.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中国伤残医学, 2015(12):158-159.

[9]吴海燕, 潘媛媛, 吴红英,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四川医学, 2017, 38(10):1221-1225.

[10]任玉琴, 李丹凤, 张亮.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 影响观察.心理医生, 2016, 22(33):193-194.

[11]喻艳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职业与健康, 2014, 30(16):2366-2368.

[12]汤燕.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0):86-87.

猜你喜欢

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