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2018-07-03朱红萱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理论课培育

程 渝 朱红萱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研究缘起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问题。四个自信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与否关系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和自信程度,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从深层次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在于青年大学生,要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要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刻的理论认知,形成源自内心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自信,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关联上,特就特在这四者的有机统一上,从而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培育,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灵魂层次的内容和任务,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现状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四个自信”培育路径问题。

2 研究结论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7年11月在成都市高校开展的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398名在校大学生。统计显示,被访大学生中有26.13%是男生,73.87%是女生。大一学生为183人,占总人数的45.98%;大二学生为99人,占总人数的24.87%;大三学生为103人,占25.88%;大四为13人,比例为3.27%。其中,有3.52%的人是“中共党员”,94.47%的人是“共青团员”。调查对象中文科生有163人,占比为40.95%;理工科为235人,占比为59.05%。被调查者中大多数是汉族,只有10名同学来自于少数民族。本次调查问卷分三个维度了解“四个自信”培育现状。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培育效果、培育方法、学生需求。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培育效果、倾听学生需求、查找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四个自信”培育实效性。

2.2 研究结果

2.2.1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培育重要性的认知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培育重要性的认知见表1、表2。

表1 你认为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如何?(单选题)

表2 你认为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有积极作用?(单选题)

从表1、表2 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75.6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对其进行“四个自信”培育具有较大必要性,86.9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增强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较大作用。很多学生纷纷表示,大学阶段应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略,这不仅可以培养对祖国的认同感,更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一部分青年学生甚至能从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的角度来认识“四个自信”培育的必要性和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是积极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2.2.2 “四个自信”培育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也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那么培育效果怎么样呢?具体见表3、表4、表5。

表3 你听说过“四个自信”吗?(单选题)

表4 你知道“四个自信”是哪四个自信吗?(单选题)

表5 你了解“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吗?(单选题)

从表3、表4、表5 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398名本科生中超过50%的人没有听说过“四个自信”这个提法,也不知道“四个自信”究竟是哪四个方面的自信,更不了解其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有35%左右的学生对“四个自信”了解和认识模糊,不清晰,不系统。一些学生提到,关于“四个自信”听说过也了解过一些,但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确定。只有少数同学对“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认识清楚,了解系统全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基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2.3 现有的“四个自信”培育途径

现有的“四个自信”培育途径的调查分析具体见表6、表7、表8。

表6 你过去接触过的“四个自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多选题)

表7 你认为这些方式与方法效果如何?(单选题)

表8 你希望通过哪些途径学习和了解“四个自信”?(多选题)

从表6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大,教育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基本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自我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现成效,如表7所示,有21.86%的大学生认为效果好,受益匪浅。但还有不足,如表7所示,48.74%的大学生表示这些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一般,甚至有10.8%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很枯燥、什么都没有学到。在学生们喜欢和希望的教育方法这个问题上,如表8所示,有50%的学生都希望通过实践活动的途径来加深对“四个自信”或其他理论的理解,以便提升教育效果。有38.94%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系统地对某一理论或观点进行讲解。有35.93%的学生认为政治课课堂应该成为主要的宣讲阵地,发挥主要作用,政治课教师应多多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讲解。

2.3 研究结论

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者们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实效性,取得了可喜成效。大学生对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自觉性逐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点从本次调查问卷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教育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如下影响实效性的因素:(1)教育内容的融入有待加强。“四个自信”教育作为一项较新的内容,如何自然巧妙地融入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难度较大,这也是当前“四个自信”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虽然经过努力,我们探索出了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思政课课堂、学生工作途径、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平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但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给学生积极传递“四个自信”的知识与理论,辅导员也应重视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当前,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四个自信”的途径主要还是课堂。课堂讲授的优点在于能够系统地讲解和传授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师的一些原因或者教学方法不当,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无法达到“四个自信”教育所预期的效果。(3)教育者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政治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四个自信”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者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水平一流,更要求教育者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性,能够及时有效地向教育对象宣传和讲解最新的理论成果,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学习和进步。

3 “四个自信”培育途径探析

要解决当前“四个自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切实做到三个“相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思政课课堂主阵地与其他教育阵地相结合、基础理论与新理论相结合。

3.1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是基础,“四个自信”作为一种理想信念要在青年大学生头脑中确立必须首先从理论的认知开始。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在理论教育中把“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使其对“四个自信”理论有较为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为“四个自信”的确立奠定必要的理论前提。

在开展好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知识的认知和价值的共鸣与认同之间的纽带,发挥着推动理想信念确立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实践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要不断强化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教育者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建立社团等方式或途径开展实践教育。如2017年下半年,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研室组织学生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组织学生到广安邓小平故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组织学生奔赴仪陇朱德故里开展实践教学,均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团——“弘思学社”为依托开展的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好评和欢迎。总而言之,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建立体制机制,保证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覆盖面不断加大。

3.2 思政课课堂主阵地与其他教育阵地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做好“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此外,要坚持内容为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展整体性、专题式、研究型教学,提升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再次,还要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价值观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即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是一门意识形态属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要保持政治定力,无论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课还是一门理论课,要让学生信,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讲深讲透讲彻底,要去研究。思政课还是一门课,要求教师还要掌握必要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和阵地。要加强校内资源的协同配合,在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也要努力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环境育人、组织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加强与校外资源的协同配合,积极与各个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实践基地建立协同育人关系,精心搭建优质育人平台。要充分吸引学生家长参与育人工作,精心设计学生成长成才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还要建好“舆论场”、用好“大数据”,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3.3 基础理论与新理论相结合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理论在充实,我们在讲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一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教育者。在“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既要讲清楚过去的基础理论,否则新理论便成了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可言;又要讲明白新理论,否则基础理论便成了旧时代的产物,在新时代毫无说服力可言。要找到基础理论与新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对新理论进行传播和阐释。 例如,我们在阐释“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这一观点时,就要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等方面去解释为什么我们到了一个可以自信的时代。[3]通过让受教育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复杂性和艰难曲折的历程,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从而增强道路自信。“自信源于实践”这个观点和理论是新的,但是支撑这些观点的知识和理论却是过去的。因此,在“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基础理论与新理论的结合。

[1]白显良. 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9):17-19.

[2]赵付科. 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EB/OL].(2018-01-30)[2018-04-08].http:∥www.haijiangzx.com/2018/0130/1956515.shtml.2018/01/30

[3]林小波.坚定“四个自信”六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理论课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