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山构亭
——杭州传统山地亭地域特色浅析

2018-07-02牛任远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吴山孤山山地

牛任远,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对山地亭的研究中,马时雍的《杭州的山》,对杭州地区的山地进行完整详尽的介绍,且对山地景观资源,建筑等进行了重点介绍;安怀起的《杭州园林》,调查测绘了若干湖上园林,从中探索,古人是如何在风景区中构园的;该书有专门章节分析景点中的亭,着重分析亭与景的关系;卢济威的《山地建筑设计》,主要介绍了山地建筑设计的观念、设计,山地建筑和景观、交通、工程技术的关系等,对现代山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位论文方面吴玫的《浙江古亭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对浙江区域内的历史名亭总结和分析,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各个时期的亭对于现存古亭的分布和影响。程巍的《山地风景区亭的艺术设计研究》以山地景区为调查范围,对其中的亭进行调查研究,从亭的多个方面梳理出山地亭设计要点和特色,同时结合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山地风景区亭的艺术创作方法。孙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概述了传统建筑中的亭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对东西方的亭进行了对比论述,并对亭含义从使用到景观再到文化内涵的变迁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出出亭子所具有的意蕴美、生态美。梁波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亭研究》对亭的历史、形制、空间、意境等就行了详细研究,并把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亭经实地调查和研究,从多方面总结其特色,并论述了景亭的影响和价值。期刊文章中,马君山《因山构亭手法初探》,论述了因山构亭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其原则,在具体手法上要贯彻:因势、随形、相嵌和得体这八字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平淡出奇景,构成富有个性的景观。韩晓庆的《浅谈山地建筑》,介绍了山地建筑单体的几种接地形式,简要阐述了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并就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作了探讨分析,通过建立与山地自然环境相通的联系,从而创造出宜人的山地城市形态。

1 因山就势,山水共融

《园冶——立基-亭榭基》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1]。”和造园需要相地一样,山地亭的选址也讲究因地制宜,虽基立无凭,但却有法可依。山地建亭需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在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破坏山地地形保持其自然性和不可替代性前提下,保证亭实用功能和造景功能,即赏景和被赏,同时在有水的地点和水巧妙结合,再配以繁花盛木,这样才能使山、水、建筑、植物相得益彰,使此区域风景得到升华。

1.1 山顶

登高一直是古人游赏、远眺等活动的理想去处,而山顶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提供合适的尺度,同时,起着控制制高点的作用,形成山地景色的中心所在,居高临下,不论俯瞰、平视还是远观均可给游览者带来心旷神怡的体验,使胜景尽收眼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地方不可取代的。同时建筑本身丰富立面造型和周围环境以及植物等景物的相互配合,使亭本身也成为绝妙的景观。杭州地区山顶建亭主要是远眺西湖美景或与其他建筑、景物相衬的作用[2]。如孤山四照亭、宝石山初阳亭、吴山江湖汇观亭、凤凰山凤凰亭、南高峰骋望亭等均选址与山顶。

位于吴山山顶的江湖汇观亭是亭建造山顶的经典例子,在吴山中自然首推城隍阁为中心建筑,而且不乏其他众多名亭,位于山麓的有美亭,佛教故迹“泼水观音”之侧的“白鹿亭”,道教故迹三茅观之侧的“钟翠亭”等,形制各有不同。而在紫阳山之巅的一亭与众不同,其为十六柱八角重檐双层攒尖顶,体量宽大宏伟,相传最初为钱氏所建,在此亭二层可一览吴山全貌,城隍阁、西湖等景色尽收眼底。是吴山登高望远的极佳去处。

图1 江湖汇观亭

图2 江湖汇观亭二层远眺城隍阁和西湖景色

凤凰亭位于凤凰山山顶,是一座十六柱重檐八角攒尖亭,两面开口,四周设有美人靠和坐凳,中部有楼梯通于上层。凤凰亭为西湖周边体量最大的亭,位于山巅平台上,周围有茂密的树林,在亭二层可一览西湖胜景,是山顶远眺风景的绝佳之地。其名来源于凤凰山,楹联:“山瞰江湖天地小,气连吴越古今雄”更是带出一种雄伟的韵味和意境。而其远眺景色可尽览西湖全景。

图3 凤凰亭

图4 凤凰厅二层远眺西湖景色

1.2 山腰

山腰是山地的中间地带,也是转折地带,由于其有一定的高度,在此视线上有便利性,且其位置的不确定性,表现的意境也不同,如位于山腰外侧的亭,其视线良好,其赏景范围可以眺望,也可向上仰望,加之其自身的特色,使整座山增加了美感,如选址在山腰内部,则视线会受到阻碍,但会有深山藏亭的意境,身临其境会体会到另一种意境美[3]。而且处在山腰处,在特定气候条件下会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色,符合赏景和被赏景的特性。

如孤山净因亭、万菊亭,宝石山又入佳境亭,吴山有美亭,凤凰山观风偶憩亭等。位于万松岭万松书院顶部山腰处的观风偶憩亭,是大成殿左侧上山必经之路,可以通向山下入口,也可继续上山绕向凤凰山。此亭原为万松书院观景亭,巡抚朱轼题额为“玩心高照”,清雍正四年(1762)督抚李卫重修书院时。该额为“观风偶憩”。亭为四角攒尖,背靠山势,除入口一侧均有坐凳和美人靠供人休息。主要为上山游客休憩,周围奇石林立,桃李掩映,树木葱郁。

位于吴山山腰处的有美亭,得名于有美堂,相传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梅挚离开京城至杭州任知州,时宋仁宗作诗《赐梅挚知杭州》,其中第一句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至杭后遂在吴山建造“有美堂”以揽湖山之胜,并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纪念。欧阳修遂作《有美堂记》以赠。今有美堂无存,后人在故迹之处建有一亭,即为“有美亭”,此亭为六角攒尖亭,木构架,东西侧各有入口,低的一侧有台阶相连,周围林木繁茂,吴山历史最久远的宋樟就在其不远处,和有美堂掩映成辉,是上山路上的第一落脚点和亭式建筑。

图5 观风偶憩亭

图6 有美亭

1.3 山麓

山麓建亭不管从建造难度或便利性方面相比山顶和山腰都是有优势的,并且可选的场地会更多,可以和山路、河流相结合,临水建亭,正所谓:“山得水而活,得草丰木,得亭榭媚”[4]。山麓建亭也可成为作为上山路线的开端,是交通聚集的地方,有可集中的地方,使用度很高。

而水是作为和景亭相结合的要素条件,是绝佳的组合,除了水自身其流动性和静止的动静美之外还有水、亭、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组合美。与水相结合的亭建造有接近水边,即在岸边处建造,通常这类选址会让亭处于两面环水或三面临水的范围,且和水保持一定的距离,加之临水岸边种植的临水植物的掩映和过渡。使亭的视野范围朦胧和优雅。除此之外还有跨水而建,一半架空在水上,使亭三面环水且和水有若即若离的感觉,同时更加增进和水的关系[5]。而在山地建造的单体亭,和水有关联的大多位于山麓,也可能和水的源头流向有一定的关系。

如孤山西湖天下景亭,六一泉亭,可汲亭等。位于万松岭万松书院的可汲亭,原为万松书院的观景亭,现为“梁祝”故事中“草桥结拜”的场景。此亭为一五柱圆形攒尖茅草亭,旁边有一石板小桥和小池塘,该池塘周围以假山石围和,且和下游的浣云池相通,建筑和周边环境相结合,配以假山、水体、植物等要素,把亭的自身美和其环境美展现出来。

而位于凤凰山上山口附近的节义亭,也是山麓建亭的实例。据国学大师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记载,清代有一落魄书生崔升携妻陈氏来杭州投亲,未有结果,穷困潦倒流落街头,最后在凤凰山下双双上吊自尽。后人为他们至死不移的爱情深为感动,遂建屋为坟,塑像祭拜这对夫妇,杭州百姓称其为“双吊坟”[6]。时过境迁,当年的坟已不在,现节义亭据清代文学家俞樾的《春在堂随笔》中的记载恢复重建了这个人文遗址。此亭为四角攒尖,木质结构,有基座,四周开敞,当中立有一石碑,背靠山体,周围苍劲的古树和景亭的内在含义很贴切,显示出穷困守志,宁死不移的节义。

图7 可汲亭

图8 节义亭

2 由山随形,形神兼备

2.1 形制

形制是亭造型重要的要素,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和地形地貌影响很大,《园冶》:“随意合宜则制”[1]。造型得体是因地制宜的体现,也是人工和天然情趣结合的重要环节。在杭州山地亭中,大多数为一层,也有两层的,分为可上人和不可上人两种。而形制方面攒尖、歇山、重檐等形式均有涉及,灵活多变。究其原因,也和山地地形有直接的原因,随着山势的不同而形制各有不同。

位于孤山山麓西侧六一泉的六一泉亭就是和山势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处原为宋代高僧惠勤讲经处,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通判杭州时,经欧阳修推荐,识惠勤于孤山,两人品茗论文,结为诗友。元祐四年(1089)东坡再次来杭任知州时,欧阳修、惠勤相继谢世,东坡不胜感激,适有泉出讲台下。为纪念故友,东坡取欧阳修的号名此泉为“六一泉”,并做铭刻于石壁。元初,泉上石亭铭文被毁。20世纪60年代重新疏浚泉眼,并复建此亭[7]。六一泉亭垮于六一泉上,“挂”在石壁上,攒尖顶和突出的山石刚好融为一体,亭内空间也不是很规整的四角攒尖,而是正面稍长,两侧短的四角攒尖半亭。这样另一半消隐在了山石中,展现出了建亭的随宜性和变换性。和六一泉亭相似的还有鉴亭,位于西泠印社遁庵西边墙下,亭顶为木结构,上覆瓦片,立有四石柱,也是依山而建,背靠山石,这样的建造均可以建筑背靠一个稳固的基础,背山靠水,增加了可赏度。

2.2 材料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建筑材料会因地域不同而选择材料也不同,地域选择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古代建筑中,由于各方面技术不发达情况下,通常就地取材,多数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地域性更重些,而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让建筑材料有了质的飞跃,除了天然的材质以外,也有人工制造的材质,但无论什么材质,也和山势、功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8]。

位于孤山的范公亭,其材料为石柱木顶,笔者走访的其他山域的亭子,石柱木顶材料的亭子不在少数,如孤山鉴亭、六一泉亭,吴山沦俗亭、初阳亭,宝石山来凤亭,石柱建造的亭子,建造方便,结构更加稳固,性能较好,和木构架建筑相比,石材在耐腐蚀、防虫蛀、防潮等方面均比较好。而位于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侧山上的云松亭,是全石材料的,除了在稳定性、防潮性等方面的原因外,也和古代认为石头代表永恒的观念有关。

图11 范公亭

图12 云松亭

3 与园林要素相辅相成

3.1 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中国古代园林史》中也提到园林四要素为山水、地形、植物、建筑,其在亭的设计中也同样重要。而在杭州山地亭的设计中,均维持了植物的生态性,建筑布局也尽可能减少对植物和树木的破坏。若在单体建筑旁侧则多为野生乡土植物,浙江樟、无患子、白玉兰、紫薇、桂花等。如在吴山、孤山、凤凰山等山地地区保留了古树名木,有的是亭的位置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有的是专门绕开树木等高大植物并和植物组合,这种退让即保护了植物的生态性,又可以使亭的空间布局灵活。

优美的植物可以协调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且不同种类植物有不同样式和丰富的造型,再加上丰富的层次,从乔木、到灌木,再到地被,优美的林冠线,丰富的层次搭配会使亭在多样化的植物环境中,和亭本身的轮廓和立面造型形成和谐的整体[9]。单说吴山的植物就多种多样,满山林木苍翠,冠盖如云,古朴苍劲,多数古树树龄均在四五百年以上,而其中一棵“宋樟”,至今已800多年,并和银杏、枫香、金钱松、龙柏、洒金珊瑚等新老交融,面貌一新。恰如苏东坡云:“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这些植物和建筑单体相结合,补充了建筑的空间构成功能,丰富建筑立面造型,增加画面感,构成意境,体现出建筑和植物相融合、相辅相成的统一感[9]。

3.2 文化

亭除了实用功能、自身的美感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美。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也和建筑有或深或浅的关系,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画亭、歌颂亭,为亭写出有深刻寓意的亭名或楹联,深化人们对亭以及周围环境的理解,最终领悟到更深层次的美。亭的实用性和周围环境以及人们对其精神层面的需求的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建筑。而这些亭本身也是文人们聚会饮酒并抒发离别情谊感慨人生的场所。

放鹤亭,始建于明朝,康熙年间复建,后遭破坏,直至1915年重建,亭名为康熙所题,其名字来源于林和靖梅妻鹤子的说法。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他死后便葬在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11]。其亭联为“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也点出了亭所处环境的优雅以及所蕴含的意义。而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可能是最有趣的楹联了。西湖天下景亭位于孤山南麓,是南宋时理宗所建御花园里的西太乙宫旧址,西湖天下景是以亭为中心的一处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四周山石环抱、树木丛生,折桥下面为一荷塘,且有假山叠石,精雕细凿、妙趣横生。还有范公亭的“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比美文”,显示出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江湖汇观亭“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的豪迈。以及云松亭“千古丰碑绕白云,六围松径分青”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这些无不显示出亭所蕴含的内在美和人文美。(详见表1)

表1 杭州山地亭一览表

[1]计成明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程巍.山地风景区亭的艺术设计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孙婧.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郭熙.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5]梁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亭研究 [D].浙江农林大学,2016.

[6]俞樾清著,方霏点校.春在堂随笔 [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7]史为乐,邓自欣,朱玲玲.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马建伟,张洁.浙江乡土树种资源状况及在生态建设中的利用[J].新农村,2011,(07):5-7.

[10]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2005.

[11]张家骥.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吴山孤山山地
山地草甸
离不开的对手
西 湖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名落孙山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烟 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