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分析

2018-07-02程秀花程秀丽张耀祖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区域间变迁区域

程秀花,程秀丽,张耀祖

(1.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00;2.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德州253000;3.德州艾荷过滤设备有限公司,山东德州253000)

现阶段,经济发展是地区和国家所最为重视和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改善国家和地区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待遇,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就一个国家而言,制度背景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精密的联系,很多经济学家从经济学、地理学等角度对两者的联系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制度是影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及影响力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所以,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界所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中国制度的探索,所以,针对这两者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国内经济发展低迷,所以,我国如何冲出桎梏,保持经济持续平稳甚至是新一轮快速发展,通过研究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分析制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别的原因,从而以此探索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为了使交往更便利而做的安排,并在交往过程中逐渐习惯,形成的一种被默认的规则。在国家制度中,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从事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制度变迁理论就是制度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制度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时候,社会会进行变革,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变迁是在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改变的。制度的演进是在前一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调整[1]。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一段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制度变迁理论也为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在确定的经济量化中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经济动态变化的一个正值。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增长与负增长的相对变化率问题。经济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受消费水平、物价、资源利用等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值。现代社会研究中,经济增长是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在国家现有经济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方式来核算此期间的一个经济增长能力与地区间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指导,地区的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地区间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形势息息相关[2]。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体现。

二、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是国民发展的命脉。一国的经济体制受到制度的直接影响,经济体制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好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性经济增长。因此,制度变迁不仅影响着经济体制,更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一段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制度变迁理论也为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制度变迁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直接发展,国民经济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呈现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制度变迁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因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走向。良好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合宜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以是由好的制度向坏的制度转变,也可能是对原有制度的不断完善改进。制度变迁中的政策环境、经济体制与具体制度都会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

三、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增长趋势,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在全球经济危机状态下,我国的经济也拥有稳定增长的势头。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我国制度的变迁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的制度变迁影响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行了单一的所有制经济体制,经济开始全面发展。由于战争期间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的历史原因,新时代下我国各区域经济百业待兴,人民生活需求依然日益增长,经济急需复苏。国家号召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经济发展中,在城市范围内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实体。全国经济规划中,依据各地的先决条件发展经济。东部发展在地理和人才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中部和西部在资源上占有优势,东北地区工业化建设比较完备。国家确定了各地区统筹发展的平衡发展经济策略。此时的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相对缓慢,在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依靠自身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平衡的发展。计划经济存在着经济主体不灵活、体制死板等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发展,但在整体上看,计划经济最大化地考虑了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性,各地区的经济在需求增长的基础下缓慢发展。在整体上,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平衡的经济增长态势。

改革开始后,中国实行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等经济发展体系。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4万亿元,而中国也在这近四十年内,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全国各地也由东部的沿海经济逐渐向内部发展,并逐渐推进市场化的过程。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十二五期间由2011年的47.1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8%,我国十二五期间GDP总量增长情况如图1。

从区域经济上来看,十二五期间也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对国内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区域,四地区十二五期间GDP总量如表1。

图1 十二五GDP总量变化趋势图

表1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区域GDP总量(万亿元)

从上标数据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GDP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也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先行的趋势,东北部地区因为只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所以GDP总量相对较低。而中部地区GDP总量虽然一直高于西部地区,但是我们从以上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这种差距在逐步减小,两个区域的GDP总量的数字上的差异从2011年的1.36万亿元逐步减少到2015年的0.65万亿元。可以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十二五期间除了东部领头羊之外,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由经济非均衡增长逐渐向区域经济均衡增长过渡。

国家鼓励多种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在政策上支持了具有优先发展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时代,也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国家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的总规划下,开展先发展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国家投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济制度倾斜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增长差异逐步增大,占有优势地理位置、劳动力,以及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尤为快速。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势头一路向前,GDP位于我国前列。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国家提倡东部地区发展带动中部、西部地区发展[4]。

四、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平衡状态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制度变迁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制度变迁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受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地区性发展。制度变迁影响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表现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5]。传统历史经济基础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区域经济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开放程度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立身于自身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沿海城市及遗留的工业区域内更有利于抓住机遇,迎合改革开放的春风,迎合市场,取得先机。经济发展还具有空间效应。在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区,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区域间的影响。计划经济制度下,全国经济在共同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市场经济则赋予了地理环境优、人才集中、科技发达的地区更多的优势,这为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下发挥区域资源的最大价值,立足于自身的经济优势,协同与其他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仅包括市场原因,也与区域间的经济换机制度、自身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产品类型存在显著区别

区域间经济发展应相互合作利用资源差异性特点。我国区域经济的产品类型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与制度体制有关,也与区域本身的经济环境有关。根据区域自身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人力的不同,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可依据资源占据资源主导型产品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达地区占据的优势明显,利用完善的交通可以成立加工产品类型企业的发展,发达地区通过劳动力、原材料的加工,通过输入附加值低、质量品位低的原材料获得低廉的生产成本,之后输出附加值高、质量品位高的最终产品而获得巨额的利润。中国区域经济产品类型的差异化也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依据科技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产业转化,经济增长慢的区域经济应转变产品类型,寻求多元化发展。

(三)中国区域间经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产业结构影响产业设置,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产业设置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设置影响着区域经济的产品类型。产品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也表现了经济增长存在的可能性。区域经济发展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与区域间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有直接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相同也会带来区域经济间的不良竞争,导致区域经济产业间同化现象的发生,阻碍经济增长。区域产业过度竞争,为经济增长带来负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会加大区域间资源利用的浪费,不利于发展区域间的循环经济。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区域产业结构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点,东部发达地区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劳动密集产业发达。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要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于东部发达地区[6]。

五、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特征,要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国家按照国民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配额发展,这时期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从现状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这就需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和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调:

(一)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理论上,中央和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城市作为发展核心的理念,转为省市联动,区域合作的发展观念,过去分散的城市大多是一种竞争关系,形成的发展模式多为“大而同、小而全”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经济区域内各个省市之间的财政、税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层面行政部门以及机制的协调和监督,虽然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很严重的行政壁垒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区域经济协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深入开展,难以产生应有的经济和规模效益。所以,国家应该牵头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确定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直接管理和引导机构,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三)创建“经济区”促进区域协同

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怎样使这种内生动力最大化,创建“经济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经济区”能够促进行政区跨地域协同,加快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推进、重要资源的统一管理。这也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区”内各相关部门要克服惯性思维,自觉将工作联系到区域经济协同的大局中去。

(四)完善经济协同发展外部条件

首先,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水平太低对于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产业布局;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城镇密度,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性,文化、产业、资源、信息、物流具备极大的便利性,才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的进行。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地政府破除过去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的壁垒,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经济带发展的分工、融合、互动、共赢的协同效应。

(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市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充分调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和支持行业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另外,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做好组织者和监管者的责任,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分,要充分借助于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功能,避免过多的干预,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层面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产业互补链条,实现经济带优势的共增与传递。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的战略转变过程,不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将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在不平衡状态下应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市场机制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杠杆的强大有效功能。区域经济增长的平衡发展不能只依靠制度本身,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增长平衡也是暂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入,区域经济秩序被打乱,只有建立自由充分、公平合理的经济合作模式才能最大化地抵抗外部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赢。区域间的经济主体应加强职能互动、角色互补,区域经济的产品类型和产业结构实现市场化交易及配置。

[1]王赛芳.电子商务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差异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56-60.

[2]杨冬梅,姜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其制度影响[J].中国发展,2016,(6):72-78.

[3]刘勇,李宪.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9,(5):12-20.

[4]邹陈,金明雄,赵惠娟.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遵义“三化”步伐建设经济强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2):7-9.

[5]高连水.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居民地区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10-19.

[6]吴利学.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基于内生制度变迁增长模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8-26.

猜你喜欢

区域间变迁区域
分割区域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