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的本质

2018-06-30侯利颖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摘要】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翻译本质的阐述,而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翻译本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合理阐释是理解翻译本质的根本和关键。本文对翻译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证深化了“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学术观点,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活动,并探讨了该观点对于翻译的意义与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质;艺术性;科学性;统一

【作者简介】侯利颖(1988- ),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翻译。

一、引言

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尤其是对于翻译本质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认识,几乎成了翻译方面“第一性”的问题。中国向来侧重综合体验,自古有着翻译文艺美学的传统,直至当代才出现语言科学论,而侧重分析推理的西方,文艺美学观与语言科学观一直是并驾齐驱。理论发展至今,关于翻译性质的争论: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仍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译言看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

翻译译言,尤其翻译定义,是对翻译活动的界定说明,反映了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见解、认识。翻译活动是涉及多门综合学科的双语转换活动,包括文化学、交际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每门学科下又还有许多分支,并且各学科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 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对翻译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而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界说定义。以下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译言进行评述,探究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西塞罗即提出,译者是“解释者(interpreter)”,是“演说者(orater)”。这种翻译,强调的是修辞强辩的演说风格,译者不必贴合原文,以此树立了旗帜鲜明的文艺美学观。而与此相对的是奥古斯丁,他提出了词语的“所指”与“能指”关系,把语言形式和意义区分了开来,形成了以其为代表的语言分析观。而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以支谦为代表的“文丽”派和以鸠摩罗什、玄奘为代表的“质直”派,译论则多集中于二者非此即彼的争论。

及至近现代,翻译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首先是英国大翻译家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仿译(imitation),指出字译过于拘泥,而仿译背离原作,只有意译才是“全面忠实原作思想和风格,有符合译语语言风格,精心选词造句的艺术性翻译”。之后,同样强调全面忠实的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并且他从语言的角度论述了这三原则如何实现。泰特勒的三原则跟几乎同时代的中国严复的“信、达、雅”有异曲同工之妙。“信、达、雅”脱胎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当属艺术论,然而它同樣也适于科学分析,从科学的角度予以阐释,因而也属科学论,艺术论和科学论同属该理论的两个方面。再后来,则有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致力于原文译文内容与风格、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他提出译语本位的“交际性翻译”和原语本位的“语义性翻译”,并深入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的相结合。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指首先从语义上,其次是从文体上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最贴切”是对翻译客观忠实于原文的阐述,“最自然”是指从语义到文体从内容到风格,译文在忠实基础上的通顺自然,是文艺美学基础上的语言科学分析。

从这些大家译言可以大致看到人们对翻译本质认识发展的主线。艺术论与科学论从来就是辨证统一,不可割裂的。在译论发展之初,翻译理论家们还未能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关系,因历史文化条件及个人经验的局限或得其一而论之,在此翻译观指导之下的翻译实践质量也是存在着不少缺陷。随着翻译发展,译论家们或有意或无意地注意到艺术论与科学论二者需要同时注重,才能译出合格的作品,但囿于时代等诸多因素而未能全然落到实处。现代译论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不少翻译理论家认识到艺术论与科学论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艺术论与科学论相结合,终而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译论思想。

三、翻译本质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辩证统一

翻译学并非单纯的艺术论或是单纯的科学论,而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其他一些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刘重德在其《翻译漫谈》讨论翻译性质时提到,翻译“本身具备特有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并论述到:翻译的科学在于它有自己的规律,翻译的艺术在于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有相应的人生体验和一定的方法技巧。而纽马克也明确说过,翻译就其性质而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译法确定。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译法多样,译者有自己的选择,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刘宓庆在他的“翻译美学导论”中亦阐述:“忽视翻译的科学性固然是错误的,会导致‘失信的不良后果;忽视翻译的艺术性同样是错误的,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活动:翻译戏剧、诗歌固然是艺术,翻译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宗教典籍也都是艺术。”这一观点经黄振定教授系统归纳而成其为理论,阐述精辟,论证详尽,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尤其具有高度和概括力。

黄振定从翻译学体系得以成立的三个基本方面来论证其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是:作为翻译方法论的原则规定性和经验描写性的统一;翻译体系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对实践指导的强制性与示范性的统一。

原则规定即演绎、分析的方法,是从原则出发,以逻辑说理推导出理论体系。经验描写即归纳、综合的方法,是从经验实践出发,得出关于理论的描述界说。通过逻辑推演和原则规定建立理论体系,靠的是严格的科学推论,是个科学的体系,且还不论推演规定的内容是具有客观性品格的翻译理论,目的又是为了揭示双语转换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其中所使用的是明显的科学论方法。另一方面,所谓的“规定”即“推导出来的”,而这种推导是个人的思维活动,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闪耀着个人创见的光辉,体现着个人的积极创造和用心感悟,且决定了理论的灵动和理趣。经验归纳综合则往往带有丰富强烈的主观感觉,和艺术论相连,但艺术论的成型又需要科学方法的升华加工。由此可见,演绎和归纳作为翻译学的方法论,除了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而明显对立,其内在实际是相互包含的,二者辨证结合,对立统一。

如此辨证的方法论决定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在于其广泛适用性和相对不变性,其开放性在于体系会不断吸纳新经验,不断扬弃,不同的翻译体系能够包容共生。稳定性与开放性是相结合的,稳定性宽泛的适用性正意味着灵活的开放性,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黄振定对黄龙、刘宓庆、奈达各自的翻译理论体系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它们的合理性与不足,并提出了以“前提论证,原理阐明和实用分析”为构架的翻译学体系。体系的总体框架,整体内容,观点内核,都体现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反过来,这样的翻译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成为强制性与示范性相统一的理论。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原则规定与经验描写相对,稳定性与开放性相对,强制性与示范性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黄振定指出,稳定性与开放性落实于翻译基本理论的程序论、方法论、风格问题、评价问题和译者条件五个方面。程序论指的是理解与表达,内在包含解构重组与直观模拟两套思维,前者主要体现科学性,后者主要体现艺术性,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实则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方法论指翻译中一些常用的技巧,如具有强制性的对应同构与侧重艺术示范性的转化移位、增减分合、引申还原等。其他的几项基本理论也统一体现着确定性与灵活性、强制性与示范性的统一,从总体上服务于翻译学既是科学论又是艺术论的根本观点。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自觉地认识到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辩证统一的本质,研究翻译学时,应有意识地将艺术论与科学论相结合,认清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可偏颇或妄废其一。而在实践中也应充分把握翻译活动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产出优秀的译作。

四、翻译实践是艺术性与科學性的辩证统一

理论的最重要意义之一便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翻译本质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认识来源于大量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出自于一系列严密精巧的思维逻辑。翻译认识的价值在于升华后再次回归于翻译实践,指导翻译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并且还可以通过实践获取新的经验来进一步完善认识。证明作为本源的实践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是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最好说明。

翻译实践遇到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文学翻译译法多样,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文学翻译中“艺术创造”的因子能得到尤其充分的发挥。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天马行空。同样,对于科技翻译,其中不少词语句式译法较为固定,约定俗成,可以艺术发挥的地方不多,但这也不意味着科技翻译就没有艺术性可言。不论文学翻译还是科技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都渗透包含在理解与表达的每一步中,要避免把文学翻译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性翻译,把科技翻译等同于科学性翻译,尽管在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确实有着程度上的差异。但不管何种题材的翻译,都既包含艺术也包含科学,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等等,均不例外。

1.文学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文学类作品翻译是用译者用目的语创造出来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艺术性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科学性而单独存在。在文学翻译中忽视甚至否认科学性是行不通的,优秀的文学翻译莫不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巧妙结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学作品翻译的实例。

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施耐庵《水浒传》)

译文Ⅰ:Ever since I was wed to your brother I have suffered too much from him and people have deceived me and… (Tr. Pearl Buck)

译文Ⅱ:Ever since I married your brother, people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his excessive meekness and never cease to insult us. (Tr. Clement Egerton) (王志奎 2005: 67)

这句文学翻译,关键是要理清句子构成,弄清关键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译文Ⅰ“吃”不是受事的“suffer(吃亏)”的意思,而是施事的“吃准,欺负,占便宜”的意思,主语也应为后句“被人欺负”中的“人,人家”:人家吃准了他忒善的性格,与英文中“take advantage of”表意相当。“欺负”也不是“deceive(欺骗)”的意思,译文Ⅱ中“insult(羞辱、欺负)”倒不失为妥帖的译法,但鉴于潘金莲色诱武松的上下文,“insult”的宾语,应与“嫁得你哥哥”为同一主语:强调的应该是“me”一个人受骚扰调戏,而不是“us”。

如果理解有误,望文生义,对个人的理解凭空发挥,缺乏客观科学的理解,得出的译文虽然通顺能懂,却已经背离了原意,在“信”上打了折扣。对于那些“宁顺而不信”的翻译,如鲁迅先生所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真是入了迷途了。(陈福康 2008: 294)” 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绝对的“信”不可能,完全的科学性也做不到,但译文与原文应是意思风格总体一致,不能出入过大。好的译作总应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通顺表达的翻译,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

2.科技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技文献的翻译文字处理有其独特之处,要求形式与逻辑相结合,表意简洁精准,感情客观严肃,不允许丝毫的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这对艺术性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优秀的科技翻译既遵循客观翻译规律、尊重科技文献的特定译法,又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艺术创造力,在表达上处处可见语言的艺术。

The pupil of the eye responds to the change of light intensity. (王志奎 2008: 350)

译文:瞳孔可以随着光线强弱的变化放大或缩小。

“respond to”一词字面含义非常抽象笼统:“对于什么而有反应、随什么变化而变化”,但在原文中用于说明具体的事理,意义应该是非常确定的,依据原文,瞳孔的反应此处应该是它大小变化,译为“放大或缩小”,含义具体明确,译文也简洁易懂,足见译者的艺术性创见。

3.其他体裁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同的体裁代表不同的风格。做翻译既要把内容理解准确,又要把风格译像了,原文是什么风格,译文就应该是什么风格。下面看一则旅游翻译的例子:

Dawn breaking over the islands, very beautiful in a soft grey light with many clouds. There is a transparency about the light here which cannot be described or painted.

译文:拂晓已降临岛上,灰色的柔光,许多云彩,景色美丽极了。这里有透明的光线,它是不能描写也是不能画出的。(王志奎 2008: 215)

英语的旅游介绍大多平易朴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汉语旅游介绍多偏重综合审美体验,在英译汉若是仍拘泥于原文,平淡呆板的语言就起不到旅游宣传的作用,这就要根据不同体裁的要求合理拿捏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分寸。以上译文与原文对应相当工整,但表现力较弱,语气平淡,难以传达应有的韵味,笔者试改译为:拂晓唤醒恬睡中的海岛,曙光柔和,彩云片片,美轮美奂。光影澄澈清透,让一切描述都索然无味,让一切画作都黯然失色。

五、结语

翻译的本质应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辩证统一。翻译的科學处理中夹杂着主观因素,而艺术处理中又包含着科学方法,在内容与形式、理解与表达上都随处体现着也要求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翻译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既要遵循客观翻译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既是翻译经验的高度总结概括,也是翻译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Nida,E.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6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统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志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志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统一数量再比较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