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之谦与“印外求印”

2018-06-27赵芳菲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篆刻文字

文赵芳菲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在清代篆刻创作史上,赵之谦所开辟的“印外求印”道路,无疑是继邓石如“印从书出”实践模式之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里程碑。

一方面,乾嘉以来,金石考据之学蓬勃发展。赵之谦很早就对金石之学笃好至深,他又与当时的金石学者和收藏家交往广泛,这些人经常在一起审定、考证金石碑版。客观上这为他取法于“印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他有“印宗秦汉”的良好汉印基础,又能熔浙皖于一炉,加上自身好奇自负的天性,使得他不断寻找篆刻上新的突破。他将钟鼎、秦权、诏版、碑碣、镜铭、造像、泉币、壶洗、瓦当、砖记等古代文字融会贯通,运用于印面上,扩大取法对象,真正实现“印外求印”。

他自己也曾明确地提出了“印内”和“印外”两个篆刻师法的观念:“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语。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出焉。”1

赵之谦认为,“印内”是基本,要从中学习规矩;“印外”是创造,滋生新意。两者是辩证相生的关系。“印内”即以汉印为大宗,从中夯实基础,“胸中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印外”须提高审美眼光,开拓眼界,为印面增加新的内涵。所谓“印外”有两层意思:一是“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即上至钟鼎金文,下至汉代碑额、六朝造像的题记都可用以入印。二则延伸到造化,“山川花鸟,一时一事”,固然与印面文字无关,然艺术与自然万物之“通感”又将其联系在一起,得之心而寓之“印”也。

下面,通过整理赵之谦的印章款识,考察其“印外求印”的实际情况。

1.取法汉镜铭文字:

“汉镜多借竟字,取其省也。既就简,并仿佛象之。撝叔。”2(“竟山”图一印款)

“悲盦为均初摹古镜铭。”3(“沈均初收藏印”印款)

“取汉竟铭意。悲盦。”4(“稼孙”印款)

“摹汉竟铭,为均初作。无闷。”5(“沈氏吉金乐石”图二印款)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2.取法刻石文字:

“樨循书来,属仿汉印。撝叔刻此。乃类吴纪功碑,负负。戊午十一月。”6(“星遹手疏”印款)

“蓝叔临别之属。冷君记。颇似吴纪功碑。己未十二月。”7(“丁文蔚”图三印款)

“悲盦拟汉碑额。”(“赵”印款)8

“同治二年九月九日,二金蝶堂双钩汉碑十种成,遂用之。”9(“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图四印款)

“崇山少室石阙汉画像龙。荄甫属刻两面印。谦。”10(“绩溪胡澍荄父·同孟子四月二日生”印款)

“开母石阙中得此两字,因为遂生摹印。悲翁。”11(“遂生”印款)

“走马角抵戏形。崇山少室石阙汉画像之一。悲盦为稼孙制。”12(“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图五印款)

“法鄐君开褒斜道碑。为均初刻。悲盦记。”13(“灵寿花馆”图六白文印款)

“拟石鼓文。无闷。”14(“沈树镛印”印款)

“法三公山碑。为稼孙作。悲盦。”15(“魏”印款)

“篆、分合法。本祀三公山碑。癸亥十一月。悲盦。”16(“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图七印款)

“以隶刻印。为次行拓汉镜铭记。”17(“钱式”印款)

“旧藏宗研一。后刻印。文曰:‘仲臣藏宝,盖到语也。’均初得元拓刘熊碑,至宝也,因为摹此,用正意也。无闷记。”18(“均初藏书”印款)

“生向指天发神谶碑,问摹印家能夺胎者几人,未之告也。作此稍用其意,实禅国山碑法也。甲子二月,无闷。”19(“朱志复字子泽之印信”印款)

“星甫将有远行,出石索刻。为摹汉铸印法谛,视乃类五凤摩崖石门颂二刻。请方家鉴别。戊午七月撝叔识。”20(“北平陶燮咸印信”图八印款)

3.取法秦权、秦诏版文字:

“悲盦拟秦权作。”21(“彦讲”印款)

“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同治癸亥十月二日,悲盦为均初仁兄同年制并记。”22(“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图九印款)

“撝叔丙寅年作。取法秦诏版。”23(“竟山所得金石”图十印款)

4.取法汉吉金文字:

“集汉吉金。为重翁作。谦。”24

(“子重”图十一印款)

5.取法钱币文字:

“从六国币求汉印,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甲子正月。苦兼室记。”25(“赵撝叔”图十二印款)

在一些未署明仿某家的印作中,同样也可以反映出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创作情况。如“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图十三)、“钜鹿魏氏”(图十四)等。赵之谦能够巧妙的将风格各异、或俗或雅的“印外”文字融入自己的印章之中,更是颇为自得地称“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充分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魄力与自信。赵之谦的好友胡澍对他的“印外求印”的思想有非常出色的概括描述:

“窃尝论之,刻印之文,导原篆籀,子姬彝鼎,赢、刘权洗,多或数百言,少则一二字,繁简疏密,结构天成,以之入印,实为雅制。它如汉魏碑版,六朝题记,以及泉货瓦砖,措画布白,自然入妙。苟能会通,道均一贯。昧者不察,乡壁虚造,竞出新奇。矫枉之士,墨守六书,等诸梗禺,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吾友会稽赵撝叔同年,生有异禀,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遵龙泓,既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两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奔赴腕底。辛酉遭乱,流离播迁,悲哀愁苦之衷,愤激放浪之态,悉发于此。又有不可遏抑之气,故其摹铸凿也,比诸三代彝器、两汉碑碣,雄奇噩厚,两美必合。规放阳识,则汉氏壶洗、各碑题额、瓦当砖记、泉文镜铭,回翔纵恣,唯变所适。要皆自具面目,绝去依傍。更推其法,以为题款,直与南北朝摩崖造像同臻奇妙,斯艺至此,夐乎神已。”26

胡澍与赵之谦志趣相投,胡更是赵印学上的知音。赵之谦的“印外求印”实践,既不像“昧者”的“乡壁虚造,竞出新奇”,也与“矫枉之士”的“墨守六书”不同,而是极具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那些钟鼎彝器、权量洗铭、汉魏碑版、六朝题记以及泉货瓦砖,“结构天成”,“措画布白,自然入妙”,以之入印,率意稚朴,意趣盎然。赵之谦“生有异禀,博学多能”,敏锐地发现了“印外求印”的巨大潜力,吸收“印外”文字又能“绝去依傍”,“回翔纵恣,惟变所适”,所刻印章与南北朝摩崖造像的自然天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赵之谦“印外求印”以后,篆刻创作实践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后来的篆刻家往往沿着赵之谦印外求印所创作的某种印章样式发展下去,并各自成家(吴昌硕取法砖文、封泥、瓦当,黄士陵取法吉金、镜铭等)。

1.黄惇,《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出版社,2010,第1032页。

2.朱艳萍,《中国历代篆刻集粹⑧赵之谦·徐三庚》,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4,第20页。3.同上,第72页。4.同上,第77页。5.同上,第91页。6.同上,第16页。7.同上,第21页。8.同上,第31页。9.同上,第58页。10.同上,第65页。11.同上,第102页。12.同上,第86页。13.同上,第69页。14.同上,第70页。15.同上,第77页。16.同上,第80页。17.同上,第79页。18.同上,第90页。19.同上,第93页。21.同上,第122页。22.同上,第36页。23.同上,第66页。24.同上,第95页。25.同上,第55页。26.同上,第88页。27.黄惇,《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出版社,2010,第1029-1030页。

猜你喜欢

篆刻文字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篆刻作品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篆刻
种出来的“逍遥居”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