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本位的一生:从诞生到消亡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2018-06-25陈嘉珞

时代金融 2018年11期

【摘要】《世界经济史》包罗万象,它首先介绍了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说明了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然后它从古代世界经济开始,讲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直到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最后还全面地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经济情况。囿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此仅仅基于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角度谈谈金本位制的形成与消散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金本位制 经济视角 政治哲学视角

一、金本位制制的诞生

(一)金本位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契机(基于经济视角)

要说金本位制出现的契机是什么,在我看来,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契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美洲的金矿银矿并没有被开发利用,世界上的货币量也达到了瓶颈,特别是当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时候,根据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等于物价水平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再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当基础货币供给数量远远少于生产力所能提供的产品数量的价格之和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值),必然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而人民群众也必将怀有物价水平下跌的预期,一旦有了这种预期,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就会抑制自己当期的消费,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好地补偿,这样一来又必将导致目前的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产量过剩又必然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大幅衰退。因此提高金银货币的供给便是当时迫在眉睫的一个挑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贵族会这么渴望到传说中的东方去寻找那“遍地的黄金”。

而当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切切实实发生的时候,大量的廉价金银从拉美地区涌入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使欧洲在16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史称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在15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当地的金矿和银矿被全面深入地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曾因流通货币的短缺而陷入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并至的窘迫境况,但是随着新大陆被发现和开发,由于货币量的激增带来的高物价水平要求提高产量以降低物价,维持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由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加深,于是工业革命前的准备开始了,这也为商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资料的生产必然应该大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而这与英国在16世纪发生的价格革命不符,因此,这种不适应理论发展的事实必然会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而封建社会的解体也成为了金本位制制确立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手,于是金本位制最先在英国出现。

(二)金本位制的优势(基于经济视角)

金本位制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长期稳定物价。由于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的年产出是相对固定的且与实体经济的增长大体吻合,故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能享有极低的通货膨胀率。而现代中央银行的最主要目标就是稳定物价,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从这个角度看,金本位制确实是出色的。

(三)金本位制的发展及其衍生形式(基于经济视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金本位制逐渐演化出了多种形式:

第一,金块本位制;第二,金汇兑本位制

总的来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不稳定的金本位制:实施这两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内部都没有金铸币流通,同时,虽然法律规定银行券有法定含金量,但其兑换能力已大大降低(兑换条件上升、兑换难度加大),这必然使银行券的稳定性大大削弱(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也就是说,在历史纵向的角度来看,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时期是朝着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的。

二、金本位制的消亡

(一)金本位制劣势的显现

第一,由于汇率是由法律强制规定的,并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变动情况而进行波动,因此汇率不可避免的出现过于僵硬的特性,所以政府无法以汇率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应付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金本位制要顺利运行,货币当局就不能采取任何货币政策来抗拒黄金流入或流出对本国供给产生的影响,所以各国必然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即国家无法掌控货币。

第三,金本位制的另一个明显劣势就在于:它将外部平衡置于内部平衡之上,逆差时以国内经济紧缩为代价来实现外部均衡,顺差时以国内经济膨胀为代价来实现外部均衡。

第四,金本位制扩大了世界各国的差距,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加剧。金本位制对中心国家比较有利,中心国家可以通过改变贸易条件等方法,把相当大一部分调整费用转嫁给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这是旧时中心国家惯用的剥削手段。

(二)金本位制名存实亡到正式成為历史(基于政治哲学视角)

马克思·韦伯将权威的存在形式分为三种:卡里斯玛权威(杰出领袖掌管社会)、传统型权威(传统、习惯和舆论掌管社会)、法理型权威(成文法律体系掌管社会)。在金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对货币的掌控可谓是微乎其微,于是乎政府为了更好地干预经济掌控社会,以便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取得优势地位,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么资金从何而来呢?金本位条件下,政府可以在重新熔炼新的金币时降低黄金的程度以获得所谓的“铸币税”。但是政府决得钱来得还是太慢了,根本无法满足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人民福利、增强军队实力的需要。于是乎政府求助于法理型权威,希望通过立法,以国家“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为基础,发行法币来将经济掌控在自己手中。

我们从卡尔·施密特的政治哲学观出发也可以推断出金本位制必然让位于法币的结论。卡尔·施密特在其政治学著作《政治的概念》中写道:“政治的标准就是划分敌友。”施密特认为当任何领域的对立尖锐到足以把人类有效地划分成敌友阵营时,领域的对立便转化成了政治对立。但是显然黄金是游离在这种划分标准之外的,金本位条件下,黄金就是黄金而无论是哪国的黄金。为了将经济的对立也纳入到划分敌友的标准当中去,各个就必须发行各国专属的货币,所以就产生了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各国中央银行,并出现了具有强制购买力的信用货币——法币。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各国分工更加专业化,这种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敌友划分的标准也越来越多。原本欧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与国之间的敌友划分程度,是区域一体化的典范,但是英国的脱欧也恰恰好说明了政治上的敌友划分只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而不可能消除。所以,金本位制逐渐淡出各国的舞台并真正成为历史,也就是说,从名存实亡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到其正式废除只用了短短的20年时间。

参考文献

[1]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陈伟.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陈嘉珞(1997-),男,汉族,广东中山人,学生,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