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建设思考与启示——以南京为例

2018-06-22吴雪艳黄雅晴魏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5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镇化

吴雪艳 黄雅晴 魏冉

摘要: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本文以南京为例,分析南京首批典型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探讨小镇建设现存问题和误区,为促进南京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镇化;慢城;未来网络小镇

一、特色小镇产生背景及定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及未来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进入经济新常态。自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恢复至7%左右的中高速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流,并出现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 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自此,特色小镇成为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后中国城乡发展的又一发展新模式。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集产业链、投资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也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形式。

二、南京典型特色小镇概况

2016年4月,南京出台《关于优化全市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意见》,明确将规划建设一批独具风格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概念首次在南京出现。同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南京市特色小镇建设正式起步,并将特色小镇作为打造城市品牌和凸显城市差異化特点的新引擎,预计于2020年在全市实现建设30个左右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特色,具有城市名片魅力的特色小镇。

2.1南京高淳国际慢城

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曾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自驾游基地等多个称号。2010年10月27日,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的首个国际慢城。

地理区位:生态之旅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连接穆家庄、蓝溪、桥李、荆山村之间,区域面积达2.5万亩,涵盖了瑶池、桥李两大观光园区和大官塘、荆山竹海等众多景点,东至高淳晶定线县道,西至宁高路,南至高淳301县道,北至高淳区桠溪镇与溧水区晶桥镇交界线。包括高淳区桠溪镇的6个小村庄,人口大约2万左右。

核心产业:旅游业:旅游资源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条件,良好的植被覆盖。小镇内建设直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统,配备了休息区、观景区、服务区等区域,围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了小镇旅游层次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升级。

农业:规划区域及周边农田丰富,作物生长繁茂,不除传统粮食作物以外,还有大量花木、瓜果等经济作物。在观光和采摘方面,小镇内及周边农业区有茶园、枫林、紫藤等观光农业,以及季节性葡萄、草莓等采摘活动。此外农家乐已转向产业转换,实现了村民新的创收渠道。

现阶段发展状况概述:1、未能建立起覆盖整个小镇范围的wifi体系,部分服务点提供免费的公共wifi服务。众多景点已经作为南京智慧旅游建设参与部分,拥有相关旅游APP。2、数据显示,现阶段桠溪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从事农旅融合相关产业的人口比例高于周边地市的从业比例水平。3、桠溪镇浓绿特色产业的行业集中度较好,慢城核心区域景点的接待规模占高淳区整体规模的1/4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80%,桠溪镇范围内农旅产业耦合指数约为0.629,高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

3.2南京未来网络小镇

地理区位:位于江宁上秦淮板块,既是京沪高铁火车南站至禄口国际机场发展“金轴”,又是环绕城高速创新经济增长带“银带”的交汇点。东至新宁溧路,西至机场高速,南至江城路,北至阳山河,核心区域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

核心产业:以江宁悠谷、Hi-Park、无线谷为载体,以无线通信、未来网络、3D打印为主导产业,分别引入江苏智能制造研究院、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基地平台;与中关村合作,打造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借助科技部、国家网信办资源优势,打造信息网络特色产业基地平台,集聚未来网络产业领域内知名企业和优质项目。现已经引进孵化型项目769个,入驻项目253个, 500万以上总部型成熟型项目34个,签约中软云上软件园、天安数码城等,计划投资总额达70 多亿元。截至目前,南京未来小镇注册企业 1008 家,以无线通信、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企业占总量的69%。

社区功能建设:建立砂之船艺术商业广场,聚集国内外高端时尚品牌300余家,高峰期客流量突破两万人次;引入创业火车、海派创意站,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开工建设小镇人才公寓、小镇专家公寓等创新创业保障性住房50万平方米;引入国际知名酒店品牌,为入驻小镇的相关人员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完善交通,建设内部“绿道”路网5公里,实现小镇与主城的无缝对接,为资源流通整合提供便利。

四、特色小镇建设普遍问题

大多数特色小镇都是在原有产业条件下形成并继续发展,其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产生诸多问题:片面追求小镇数量将其视为GDP增长工具;重视度不足多停留在理论规划层面缺乏后续指导;资源优势未能体现或体现层次浅显;片面依靠大规模房地产投资或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同质化现象严重等。以亳州为例,毫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历史上农业文明鼎盛,明清就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为华佗的故乡。其建有全国最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营销网络交易额规模居全国之首,但亳州依然是贫困地区。2015年,亳州GDP942.6亿,是安徽地级市中最低的,与其在中药材市场中的地位完全不能匹配,与本人在当地了解到的贫困与非工业化的情况相符。也就是说,亳州是在小农经济上建立起来的中药大集镇,既没有现代化的中药研发,也没有药材定价与价格风险对冲系统,也没有形成有信用的中药品牌。此外,亳州当地教育也难以具备大规模的研究人才与金融人才。因此,即使有华佗镇,听起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中医药小镇,但不可能成功。

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2017年12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并且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实行创建达标制度,循序渐进发展特色小镇。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提出,将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这意味着各地要加强对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认识深度,突出小镇的“特”与“色”,不能以过往的经验决策引导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未来建设的着力点仍然应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小镇经济,将小镇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五、南京市特色小镇建设现存问题

南京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值得高度重视。

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区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针对性指导,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

产业不强。目前,南京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初具雏形,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南京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环境卫生治理、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建设资金持续性有待政府部门提供更多金融性政策的支持,多数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

六、南京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特色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服务于南京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

加强宣传,引导参与。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对南京市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前来考察、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协调的亮丽风景线。

創新工作机制。小镇管理上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其成败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要求建设机制要兼具竞争性和灵活性。对于小镇建设质量的考量侧重于产业定位清晰度、环境功能符合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成长较好的小镇可以适当放宽固定资产投资等硬指标,同时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创建成效不佳的小镇有明确的退出机制,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在组织保障上做好协同配合。

七、总结

特色小镇建设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市场认可、实现了民众就业和生活的目标,就是特色小镇。不是单单凭借一个官方名号就是特色小镇,而是要由市场检验。小镇的建设理念在不断发展中,民众作为小镇的基础要素,其自身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中。相关标准只是一种引导、具体操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仅仅用物质的标准来要求特色小镇,关键是生活本身,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为民生服务,只有民众因特色小镇的建设获得了就业、居住等方面的便利,特色小镇才称得上是完成了所负使命。

参考文献:

[1]杨秋意.冯春久.特色小镇撑起城乡发展大格局[J].农村·农业·农民,2016(8):16-20.

[2]孟昭洋.城市品牌的定位与打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60-62.

[3]宋之杰.于华.徐晓华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8~127.

[4]刘志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9~13.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城镇化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