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18-06-21葛艳秋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价值

葛艳秋

摘要:钢琴虽然传入中国时间不过百年,但是却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发展并成熟。在短暂的中国钢琴发展历史中,中国钢琴家、作曲家通过不断融汇、消化西方钢琴创作和演奏技法,创作、改编、发展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包容与接纳,更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脉络出发,对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钢琴 传统音乐文化 文化价值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53-04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脉络

钢琴在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属于“舶来品”。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其在创作思维、演奏方式、教学体系上都延续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思路。例如目前在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学中,无论是社会上的兴趣班,还是高校中的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采用西方的训练系统,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钢琴与西方文化天然的契合性,这种训练方式显然更能体现出钢琴的优势。此外,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國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在接受西方钢琴音乐的过程中,更希望将钢琴本土化,即根据中西方在音乐创作逻辑、哲学理念、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探索钢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途径。对此,自钢琴传入中国之始,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就没有停止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探索,他们在系统学习西方钢琴演奏技法的前提下,对中国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并为我们呈现出一部部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更为中国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进而走向世界搭起了桥梁。

我国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是创作于1915年的《和平进行曲》,其作者为现代著名学者赵元任先生,之后,一批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者出现,其中有萧友梅先生的《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李荣寿先生的《锯大缸》等,这些作品体现出早期音乐创作的探索特点,即和声简单、篇幅精悍,更多的是以音乐小品的形式表现。进入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国际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在技法上开始走向成熟,贺先生的代表作《牧童短笛》至今仍是我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到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倾向于从经典民族音乐中截取标题小品,而流畅的风格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时间发展到了60-70年代,钢琴音乐创作中掀起了一股“改编风”,即改编传统民族音乐,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在创作中,一些音乐家利用钢琴的和声,模仿民族音乐的乐器音色效果,为钢琴音乐的发展,以及我国民乐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热潮,也使得西方多元化的钢琴作品进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织、碰撞中,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钢琴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演绎中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一)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标题中的意境氛围

传统民族作品的改编是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曲目不仅情境优美,在标题上也体现出浓厚的诗意情怀,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这些诗化的标题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的体现,也是钢琴演奏中情感的延伸。例如在《夕阳箫鼓》的演奏中,演奏者可以根据曲目标题以及不同小节的演奏标题,对江楼钟鼓、临水斜阳、风回曲水等不同阶段的情感起伏进行呈现,让诗意的文字在琴键中得以流淌,从而为听众呈现出绝妙的欣赏氛围。

(二)在钢琴作品中体现出传统音乐的旋律美

纵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一首首经典的作品多以优美、灵动见长,其中营造出的意境美感符合民族含蓄的审美理念。在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中,中国音乐作品注重的是横向的线性发展,即注重对单一乐器表达效果的挖掘,利用音色的流畅性和统一性展示作品的节奏和旋律;而西方的音乐文化更注重纵向发展,利用其他配器、和声效果,呈现出不同音色交织的听觉体验。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创作者应该注重两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在尊重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韵味的基础上,体现出西方乐器的表达优势。

(三)体现出中国音乐文化中独特的五声调式

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织中,钢琴作为载体应该从不同的音乐文化特点和思维逻辑出发,找寻二者的契合之处,从而在技法上进行设计,以体现五声调式和声在钢琴创作中的应用。例如在《夕阳箫鼓》的钢琴演奏中,演奏者为保证五声调式和声的功能,可以利用“空五度根音旋律位置原位和弦”代替完成三和弦,这样也能够保证乐曲的原有意境,让听众在欣赏中体会夕阳的浓艳与自然的淡雅之间的协调,进而凸显钢琴与传统音乐作品的效果。

(四)体现出传统音乐作品的结构美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国的哲学理念一脉相承,例如儒家文化中对于和谐之美的强调在优秀传统曲目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无论作品的标题还是曲调的起伏,甚至乐器演奏手法都体现出了协调性,从而在整体化、统一化的氛围中迎合听众的哲学思考习惯。在钢琴音乐演奏中,西方音乐家基于严谨科学的态度,在作品结构中融入了相应的哲学观点,而在演奏中,中西方的哲学思想必然会产生碰撞,因此,演奏者应该深入文化分析,通过结构上的调整,让钢琴技法更加符合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哲学表达。

(五)钢琴在演奏模仿中体现了乐器的音色美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形式多样,在音色也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情感。如二胡的音色苍凉、哀婉,更易于体现作者、演奏者的满腔愁绪;洞箫的音色空灵、圆润,更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的出仕情怀,在演奏中能够营造出一种“空谷幽兰”“遗世独立”的氛围;唢呐的音色嘹亮、朴素,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着绝佳的表现力。因此,钢琴在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不同乐器音色的借鉴。如在《百鸟朝凤》的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在和声织体上传承乐曲的音调、意境,并模仿唢呐特有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从而让钢琴作品更具鲜明的传统音乐特色。

三、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社会钢琴教学的传播意义

钢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尤其是進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欣赏、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这使得钢琴成为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郎朗、李云迪等本土钢琴演奏家,使得民众钢琴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例如钢琴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兴趣班课程的主要学选择,许多中小学生或者出于自身对于钢琴的兴趣,或者出于父母的压力纷纷进入钢琴专业学习班,这对于推动钢琴在我国的普及以及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钢琴教学中,等级考成为衡量个人钢琴专业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在训练和考核中,教师和评委更多注重的是表演者对“音”的准确把握,而忽视了“乐”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在训练中,教师盲目选择经典的西方钢琴曲目,忽视了对作品文化的渗透以及音乐氛围的营造,机械地灌输与训练造成了学生情感理解的偏差,影响了对乐曲的表现。基于此,中国钢琴作品的改编与创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为演奏者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感的氛围,并在耳濡目染中纠正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误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尖敲击琴键的过程中自然地流淌出来,进而提高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高校专业钢琴教学的传播意义

专业的音乐学院不仅是钢琴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以及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传播程度,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直接关系着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状况。在高校专业钢琴教学中,学校、教师应该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用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引导。在学生入校之初,学校、教师应该将其视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未来主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体,利用系统的音乐课程,提升其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经典钢琴音乐欣赏中,发现中西方乐曲演奏手法上的不同,并将这一经验融合在日常练习中来,提高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民族音乐语言,并将中西方音乐语言在钢琴作品中实现融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习惯和审美观念。此外,在完成了技术性学习之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如对传统声乐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创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音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体会民族音乐文化,更能够在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传承与创新中体会其中含蓄、细腻、真挚的情感。

(三)中国钢琴作品对大众传媒发展的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欣赏到更加丰富多样的钢琴作品,并培养了一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大众传媒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改编与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例如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欣赏钢琴作品,并在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中体会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融合,让更多的人理解民族音乐,并在潜移默化中承担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任务。当然,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互联网推动了文化多元的发展,这使得西方音乐观念、音乐作品长驱直入,渗透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来,这种在强大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入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以及钢琴作品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西方经典钢琴作品,而忽视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得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陷入低谷。针对此,我们在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民族音乐内涵的挖掘,用民族特点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注重对西方钢琴音乐发展经验的借鉴,对于现代人的艺术欣赏风格进行分析,并通过作品的创作引领音乐欣赏潮流,体现钢琴作品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

四、如何体现钢琴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

(一)分析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实现传承与发展理念的创新

钢琴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其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演绎中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钢琴的价值,深入分析钢琴这种乐器在演奏中的艺术特色,探究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进而实现二者完美结合。一直以来,对于钢琴曲的演奏,无论是专业的钢琴大师,还是初学钢琴的学生,其在演绎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西方音乐作品。诚然,作为西方乐器,钢琴在演奏中与西方音乐的契合度更高,但是这也不能成为忽视中国钢琴作品自身的发展。乐曲表演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音乐作品的创作,原创作品是推动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只有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作出优秀的钢琴作品才能够满足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而让钢琴逐渐融合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来,并为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另一方面注重钢琴对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经典作品在钢琴的演奏中体现出了别样的风格,这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境,更是为钢琴演奏手法的创新积累了经验,提高了钢琴作品的演奏效果。

(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克服钢琴改编的技术难题

钢琴演奏的专业性强,对于演奏者的手法、技巧有着更高的要求。技巧的提升需要反复的练习,但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依然不足,尤其是称得上优秀的作品更是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目前一些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采用贺绿汀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内容,但是更多教师习惯于用西方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作品对学生进行训练,这种教学倾向加深了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上的隔阂。从技术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与钢琴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表演者在练习中迟迟找不到技术突破口,无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的完美融合。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五声化调式使得钢琴演奏的手法与西方乐曲的演奏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连贯音阶的演奏中,手指的跨度较大,增加了训练难度。针对此,在中国钢琴作品发展中,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更具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编创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钢琴训练曲目,扭转西方曲目“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其次,注重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对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的研究与教材编辑,提高钢琴在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专业性;最后,注重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融合,在演奏中利用不同织体,体现钢琴音色在意境呈现中的作用。

(三)把握传统音乐的乐曲风格,凸显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阶段、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优秀乐曲作品不仅成为钢琴改编的重要资源,更为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乐曲的民族性,结合民族音乐特色展示钢琴演奏的魅力。在凸显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解传统乐曲创作的审美原则,如《梅花三弄》中作者着重表达的是对梅花傲然独立、凌寒开放的高贵品质的赞美和感叹;在《百鸟朝凤》中,乐曲突出了出百鸟争鸣,众鸟捧凤的音乐形象;在《保卫黄河》中主要营造的是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决心等。演奏者只有对不同乐曲的风格、情感进行把握与分析,才能够在钢琴艺术中融入其他乐器演奏的技巧,从而体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其次,要对演奏曲目进行反复揣摩,听取不同演奏乐器在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如古筝、笛子、洞箫、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在表现民族音乐作品过程中有一些音腔、音调特色的变化,而演奏者可以利用变奏、加花等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价值
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益阳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当地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研究
河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价值与开发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