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勾画装配式建筑发展路线图

2018-06-19邱晓稳

中华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筑业装配式建筑

本刊记者 邱晓稳

我国作为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仍存在建筑工业化程度低、建造技术落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不足,可以说传统建筑业模式积累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装配式建筑被视为建造业的重大变革,早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而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能耗高、机械化水平低,建筑行业亟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装配式建筑是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它将为我国建筑业带来以绿色高效为特点的从手工“建造”到工业“制造”的跨越。近年来,顶层设计的密集出台为装配式建筑迎来发展的“春天”。

厚积薄发 装配式建筑迎来发展契机

装配式建筑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随着建筑材料的创新而被发明出来。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探索。1956年5月,原建工部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三化——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 施工机械化。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并未获得发展。从“五五”到“八五”,则是我国装配式建筑起伏波动时期,其间北京成为最早引入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城市。

“九五”到“十二五”期间是政策由放任转向鼓励的过渡期,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升期,为 2016年政策的全面深入做了铺垫。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策一般是由原建设部或地方政府出台,主要是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加以鼓励和引导。这期间,企业层面的先行者包括万科和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他们从技术和运营层面分别展开攻关,并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但囿于人工成本和产业链的不完善,装配式建筑在这一时期难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不强、建筑品质不高、工程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亟需大力推动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近年来,由于国家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等政策推动以及建筑业人口红利退出等原因,装配式建筑在标准规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厂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就,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绿色变革 引领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建设,但是环境资源和条件已经不允许继续粗放式的建设过程。装配式建筑将促成建筑业五大变革——“从手工到机械,从工地到工厂,从施工到总装,农民工到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到操作工人。”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这场革命必然是一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也是促进建筑行业向创新发展、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一种类型,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据统计,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以节水90%,降低70%的废物、废渣以及大气污染。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供给侧的生产体系,还是需求侧的市场培育,都还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也明确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它更是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在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大趋势下,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是一项必要因素。因此,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更是关键性要素。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等核心内容,具体到建筑行业,就是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成为主要载体,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需要大力发展。

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传统建筑业转型与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政策标准上加码施力助推装配式建筑发展。这意味着,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缓慢行进后,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我国的发展有望真正迈入“快车道”。

谋篇布局 勾画全面发展路线图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起步于2016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6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要求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

2017年,装配式建筑迎来持续聚焦、大力推广的关键一年。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再次重申“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3月,住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为未来一段时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密集出台。11月,住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装配式建筑发展出现地域性特点;公布了19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涉及27个省(区、市)和部分央企,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和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这标志着装配式建筑将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步入高速发展时代。从行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来看,我国建筑业又向产业现代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全国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累计30多个省市地区就装配式建筑发展给出了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意味着我国装配式建筑政策环境、规范标准、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项目落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其中,《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已于2017年4月份出台。根据意见,珠三角城市群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点推进地区,到2020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意见指出,实施装配式建造方式,且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的建设项目,其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部分的建筑面积可按一定比例(不超过3%)不计入地块的容积率核算,具体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确定。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上海市政府从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不少于50%采用装配式建筑,并逐年增加。在利好政策推动下,2016年上海共落实装配式建筑1620万平方米,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达到2808万平方米。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大大提振了构件生产企业的信心,预制构件产能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底上海预制构件共有本地企业27家、外地企业14家,产能突破1200万平方米。

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17年3月15日起四类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第一类是新纳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第二类是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第三类是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北京市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第四类是在其他区取得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项目,其装配率应不低于50%;且建筑高度在60米(含)以下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40%;建筑高度在60米以上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20%。截至2017年11月底,北京市在土地招拍挂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约755万平方米,占总出让面积的74%;保障性住房实施装配式建筑约306万平方米。

深圳市立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全面提升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技术文件,明确在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进BIM技术及EPC总承包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装配式建筑项目达14个,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纳入深圳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库统计的项目达90个,总建筑规模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创新建立首批十大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在国内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等。

2017年前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7%,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

2017年11月,住建部认定了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为我国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城市分布在东、中、西部,装配式建筑发展各具特色;产业基地涉及27个省(区、市)和部分央企,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

2017年底,住建设部印发通知,批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由住建设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全国22家企业、30位专家,历时一年多编制而成。《评价标准》立足当前实际,适当面向发展,共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装配率计算和评级等级划分五章,适用于评价民用建筑的装配化程度,包括工业建筑“装修与设备管线”部分的大部分评价项,主要针对单体建筑的地上部分展开评价,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标准的顶层设计。

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是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主要路径;同时转变建筑的发展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培育节能环保等新型战略性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质量优良的建筑产品,是时代赋予建筑业的伟大使命。在国家、住建部和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的引领规范下,装配式建筑已完成从试点示范阶段向全面推广阶段过渡,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逐步带动建筑业走向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之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

建筑业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