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政学堂的历史溯源及其办学特色

2018-06-18江冰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因材施教

摘 要 船政学堂自创办之日起,就担负着为我国海军培养驾船和造船人才的使命。在办学过程中,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西学为主、中西合璧”,同时采取“教、学、用”相统一的新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工匠精神”,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鼓励“请进来、走出去”,培养与国际知识与技能接轨的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关键词 船政学堂;历史溯源;办学特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6-0074-04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二十五日,左宗棠为实现中国海防自强,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船政以集造船、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机构承载起特殊的使命并呈现于世人,而船政学堂更是以其独有的办学模式,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中国急需的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也引领了一个时代发展。

一、船政学堂之释及发轫

(一)船政、船政学堂之释

作为一个机构,船政最早出现于明代,隶属于兵部。明代嘉靖年间兵部车驾司编有《船政》一书,记载了嘉靖年间船政典章制度沿革变化以及船的发展状况,是明代船务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證实当时官方就把官船的造船规范和监制视为军事管理范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船政隶属工部,机构级别低,与当时的学政、盐政、河政不是一个层次。

当前人们及文献中所论述的“船政文化”,其中的“船政”特指1866年清政府设在福州马尾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全称是“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从遗留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船政衙门上方竖匾写的是“总理船政”,刻的公章是“总理船政关防”,船政石制界碑刻的是“船政管界”。总理船政大臣由朝廷委派,官阶一品,有专折奏事权力,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都说明当时设立的船政是个高规格的专门主理船舶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但船政的含义远不止此。从左宗棠“设局监造轮船”的初始意图来看,船政机构不光是造船,还有办学和整理水师的任务。从船政实践的结果来看,他的社会影响也已远远超过这三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船政的内涵深刻而丰富,不是一个简单的船厂、兵工厂或船务局,而是一个有独立处置权的政治经济实体,是一个军事工业和培养海军的基地,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产物,是一个专有名词。

船政衙门管理着船厂、艺局和轮船水师三大系统。其中,船厂又称为“船政厂”或“船局”,是专业的造船厂;“艺局”全称为“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是为培养造船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学校。

(二)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了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苦难历程。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关心中国命运的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开始放眼看世界,试图了解并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寻找强国御侮之道,以解救中国于危难。作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认为“器不良”“技不熟”是主要原因,提出了“师夷”的想法,但他仅停留在“师夷”阶段,而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在“师夷”的基础上,不仅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还进一步提出“师夷制夷”应该是包括军事在内多方面的,同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培养新式的人才。

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惨败,民族灾难的加剧,终于在19世纪60年代催生了一场由上而下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臣,左宗棠深受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加之目睹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败于西洋水师,左宗棠意识到“东南大利,在水不在陆”[1]“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欲整顿水师,非设局造船不可”,“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2]。基于上述背景,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十三日,左宗棠向清政府奏请创办船政,主张在闽设局造船,引进外来科学技术,仿造新式轮船、训练新式水师。这一主张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正当左宗棠得到清廷设厂建校的授权踌躇满志抓紧筹备之时,新疆捻军与回民起义使得清廷再次感到了时局的危险。为了保住大清江山,收复失地、稳定新疆,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政府调任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领湘军去西北镇压回民起义,这对于尚未诞生的船政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为了不使这非常之举半途而废,左宗棠一面令德克碑到沪约日意格及参与商订合同的福建补道胡光墉等一同来定约,一面紧锣密鼓地物色接班之人。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与推荐了当时丁忧在籍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为船政大臣。

1867年7月,沈葆桢正式出任总理船政大臣,开始了他为期9年的船政首任大臣事业。出任船政大臣之后,沈葆桢不仅很好地实施了左宗棠的船政布局和设想,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发扬光大。上任伊始,他就一方面委派日意格、德克碑回国购买设备,并聘请教员,为组建船政学堂的教师做准备,另一方面继续扩大船厂规模。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船政布局更具规模,1874年终于建成一所以造船为中心的工厂,其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制造了“万年清”号等15艘舰船。沈葆桢在任期间,对于人才非常重视,他秉承船政的“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海防之根本在于育人”,扼要地指出学校教育在近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实现“权操诸我”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主张“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首创了中国近代的留学生教育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至此史学界才有了船政“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的定论。

二、船政学堂的诞生及使命

当然,左宗棠创办船政的最终目的是要“尽洋技之奇”“尽驾驶之法”,从一开始左宗棠认识到创办近代工业必须培养科技人才,如果创办船政仅仅为了造几条船,则“自造不如雇买”,因此他一再强调,船政的设立“重在学造”,后来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说得也十分明确,“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3]。因此,在奏请创办船政的计划中他就提出,“如虑船成以后中国无人堪作船主,看盘、管车诸事均须雇请洋人,则定议之初,即先与订明:教习造船,即兼教习驾驶”[4],于是创办“造就人才之地”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行为。左宗棠在其《船政事宜胪列十条膳具清单》明确提出了一项应办的重要事宜就是创办艺局,包括学习造船和驾驶,“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习”[5]。

在给清廷的《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中,左宗棠再次重申,“夫习造轮船, 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为此,左宗棠还为艺局制订了章程,对船政学堂的学制、培养目标、学生待遇以及考试制度做了具体的规定。

正因为意识到人才对于强国御侮的重要性,船政衙门既办厂又办学;既造船、整理水师,又抓紧育人。在1866年12月23日船政工程全面动工的同时,求是堂艺局(这是船政学堂的官方名称)也同时开局招生。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校址最初暂设在福州城内的定光寺、仙塔街,至此,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诞生。随着马尾校舍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的建成,1867年6月求是堂艺局也迁至马尾,改名为船政学堂,最初学堂仅设前学堂和后学堂两所,后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绘事院、艺圃、管轮学堂、练船等。这样前学堂就由制造学堂、绘事院、艺圃三部分组成;后学堂由驾驶学堂、练船、管轮学堂三部分组成,到1897年艺圃分为匠首学堂和艺徒学堂之后,船政学堂一共开办8所学堂。

从1866年创办到1907年停止招生,前后40多年时间,船政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教学先河,其培养出的人才活跃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各领域,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成就了“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辉煌,而这所有的辉煌无不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色。

三、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及启示

船政学堂的创办在开当时教育之先河。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而言,船政学堂是个新鲜的事物,国内毫无可借鉴之法,所引进的西方办学理念及教育模式虽好,可也不能全盘照抄,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中国的国情,也为了能够实现“权操诸我”培养起中国自己的新式人才,一个全新而富有创意的教育就此展开,无论从它的办学思想、教育模式,还是其考核管理模式,都充满着传奇与创新魅力。

(一)“离经叛道”的办学理念

船政学堂的创办是为了自立自强,培养自己海军的驾船和造船人才。这点左宗棠在其奏请创办船政的奏折中就已指出“兹设之局,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稗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为此,船政学堂既秉承洋务运动推崇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又不拘泥于封建礼教教化与传统教学理念,冲破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縛,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借才异域”,高薪聘教,所有的专业、课程、实践、奖惩都紧紧围绕以培养“能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之人才”而设定,为了追求人才培养的精益求精,船政学堂还放眼世界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制度,留学生制度可以说是船政“离经叛道”办学理念的又一体现。在其鼎盛的40多年期间,船政学堂先后4次派遣了110名优秀学子前往欧洲留学,这些学成回国的优秀学子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造船与驾管兵舰的骨干力量,还成为引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西学为主、中西合璧”的课程设置

在“离经叛道”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船政学堂既引进西方的先进教学模式,又根据中国自身实际,设置了“西学为主、中西合璧”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式教育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才培养。

学堂开办伊始,其创办者就大胆冲破传统旧学礼数,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用”相统一,根据实际情况铺开了英法并重又互相制衡的教学格局。法国当时全球造船第一,船政衙门前方的校舍就由法国人教授船舰制造,设法文教学的物理、数学、化学以及制造等课程,学习西洋机器和轮船的制造技术,培养适用于轮船设计制造人才,所以称为“前学堂”。船政衙门后面的校舍,就由英国人教授舰船驾驶,设英文教学的天文、地理、管轮、驾驶等课程,故称“后学堂”。这一专业设置,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历史上科举制度,章句小楷,都是传统教学,从来没有把自然科学或者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前后学堂各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堂课、舰课或厂课。学堂堂课又分三类:内课、外课、中文课。内课就是在课堂里面上的数理化等,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外课就是体育、军训等。文化课主要有中文、法文还有英文。

学堂所有专业均使用外文教材,由外籍教师用外语授课。学习优异的毕业生分别到法国和英国深造。前后两个学堂虽然同属一家,却实行着非常奇特的教学体制,可以说是“一堂两制”。由此一来,实现英法两国相互牵制,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没有一个外来国家可以独揽中国的船政事务,从而有效防止了日后受制于人的局面。新式课程体系为船政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元融合”的教育层次

由于办学条件和客观的需要,船政衙门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教育层次。最初创办的前后学堂为了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引入西方教育模式,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形式、教师教育水平以及学生要求上看,船政学堂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从其教育的分类来看,其又属于工程类高等教育;但从船政学堂厂校一体办学体制及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来看,船政学堂的针对性、实操性、职业性极强,可归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如船政设立绘事院培养测绘人才;从其某些学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也包含中职教育,如为了帮助提高船政厂技术工人的专业技术,船政学堂后来设置的艺圃(后来分为艺徒学堂与匠首学堂)。不仅如此,船政还承担不少的培训教育,因此可以说,船政学堂是一所集高等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兼具多元教育层次的新式院校。

(四)“教、学、用”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与以往单纯的书本灌输教育不同,船政学堂开创了“教、学、用”相统一的新式教育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产校合一”办学体制为这个新式教育模式提供了便利与可能。

船政衙门同时创办船厂与学堂,但既不是厂办学校,也不是校办工厂,更不是厂校联合或合作,那些外籍教员既是教学人员,也是工程师、技术人员,在教学安排上,船政十三厂的各个车间与学堂的专业课程是相互对应的,互为根本、相辅相成。学生既要参加学堂的学习也要参加工厂的劳作,承担相应的生产任务。这种“厂校合一”办学体制,便利了各专业根据各自需要和特点安排实训、实践,检验课堂所学的理论,如前学堂学生半天学习半天到船政十三厂劳动,相当于实习;“每门实习课,每天都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学生熟悉车间工作,并逐步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6]。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前有8个月的实习期,“每天花若干小时在工厂同工人打交道,熟悉细节”,后学堂的堂课在教室里上,舰课到练船学堂的练船上,学习“一个舰长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的航海术和海战、射击术和指挥。

正是船政学堂这样一个“厂校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得学生在短短的5年之内,不仅掌握了理论,还增强了职业技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前学堂的毕业生基本能够独立进行舰船的设计操作,后学堂的毕业生大都能胜任舰船大副、管轮、管驾等职务。1874年,随着洋教员的合约到期陆续回国,船政即“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驾”。1875年由船政学员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舰船问世——木壳兵船“艺新”号,“此为船政学堂放手自制之始”[7],“艺新”号轮船被沈葆桢誉为“实中华制船发轫之始”,艺新号建成后,标志着船政开始进入自主造船时期,此后船政建造的18艘船舶绝大多数为船政学生自行设计建造。

100多年前,船政学堂独特办学成就了“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辉煌;100多年后的今天,那闪耀着创办者们卓越战略眼光与胆识的办学特色,不仅依然熠熠生辉,而且对现代职业教育有着不可多得的借鉴与启示。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工匠精神”,必须强化学生匠人、匠心、匠艺的培养,以实现“德载人生、技行天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要努力创新和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用”相统一;实行开放与包容并举,鼓励多层次“请进来、走出去”,融入国际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培养与国际知识与技能接轨的新时代工匠。

参 考 文 献

[1][2][4]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C]//张作兴.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輯:卷1[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3-4.

[3]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38

[5]左宗棠.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C]//张作兴.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卷2[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13.

[6]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2.

[7]裴荫森.南洋监造快艇员生薪水 肯准照支并专案具报折折[C]//张作兴.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卷35[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351.

On Historical Origin of Chuanzheng School and It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Jiang Bing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huanzheng School, it has been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of training the talents to drive and manufacture ships for our navy. In the school-running process ,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Chuanzheng School developed a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based, and step-by-step talent training scheme. In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he school paid attention to “giving priority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culture”, meanwhile adopt to the new “teaching, learning, and applying” unified teaching mode,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ou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raftsman spirit”, so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critical to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students aptitude based, diversified education modes and modern teaching mode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meanwhile to encourage “please come in and go out” strategy, so as to develop the craftsmen for powerful China in new era, who are in line with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Key words Chuanzheng School; Historical Origin;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 student aptitude based teaching

Author Jiang B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ujian Chuanzheng Vocational College (Fuzhou 350007)

作者简介

江冰(1974- ),女,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船政文化(福州,350007)

基金项目

2015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课题“特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以船政文化为例”(DJ1608),主持人:江冰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卷首语
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误区与反思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