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足三里穴、膈俞穴注射山莨菪碱、维生素B6治疗顽固性呃逆4例

2018-06-17张建忠薛彦龙柏园园

医学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山莨菪碱

张建忠 薛彦龙 柏园园

摘 要: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频繁或持续24 h以上。我院采用经足三里穴、膈俞穴注射山莨菪碱、维生素B6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4例,全部治愈,呃逆症状消失,未再发作,其中3例穴位注射1次即达到治疗目的,1例穴位注射3次治愈。不论是两个穴位的选取,还是两种药物的选择,都兼顾了大脑中枢与外周神经的作用机理,相互协同,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在对顽固性呃逆的对症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经济实用,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穴位注射;顽固性呃逆;足三里穴;膈俞穴;山莨菪碱;维生素B6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8.071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8-0190-02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呃逆频繁或持续24 h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病因明确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可行病因治疗,和(或)对症治疗。而对于既往健康,无基础性疾病和明确诱因的,对症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笔者在门诊经足三里穴、膈俞穴注射山莨菪碱、维生素B6对症治疗顽固性呃逆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例病例均来源于2012年3月~2015年10月武警8620部队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0~56岁,呃逆持续时间2~5 d,其中2例患者曾在外院经过服用药物及穴位针灸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来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4例患者平素体健,无致呃逆的相关基础性疾病。经胸部X线、心脏、腹部超声检查,除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膈下脓肿等可导致膈肌痉挛的实质性疾病,未发现引起顽固性呃逆的明确病因。4例患者诊断明确,给予穴位注射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为患者取坐位,用5 ml注射器,选择7号针头,抽取山莨菪碱5 mg(1 ml)、维生素B6 10 mg(1 ml)混合,共计2 ml,取双侧足三里穴、膈俞穴,常规皮肤消毒,双侧足三里穴直刺1~1.5寸,双侧膈俞穴斜刺0.5~0.8寸,均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胀麻感时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入上述混合液0.5 ml,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1次/d。4例患者中,3例穴位注射1次,1例穴位注射3次达到治疗目的。治疗结果,4例患者全部治愈,呃逆症状消失,未再发作。跟踪回访6个月呃逆均无复发。

2讨论

2.1顽固性呃逆的发生机制 研究认为,呃逆主要是因膈肌、迷走神经、膈神经及中枢神经等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单侧或双侧膈肌阵发性痉挛。该疾病常伴有吸气声门突然关闭症状,发出短促响亮声音。患者的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通过胃黏膜兴奋刺激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这一路径实现[2]。中医理论认为呃逆属于胃气上逆动膈范畴,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且声短而频,难以自止。其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中枢器质性病变、膈神经及迷走神经等的刺激性病变均可导致呃逆的发生。对于这类患者,一般采取病因治疗,辅以对症治疗。少数顽固性呃逆患者无明确器质性疾病,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而追问病史也没有明确的病因和诱因。这种顽固性呃逆,大多与饮食、精神压力等有关,临床处理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呃逆,无论是用西医、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方法很多,其中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上常常采取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

2.2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机理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针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即提供了针刺穴位的经络效应,又发挥西药的治疗作用。穴位注射疗法所注射的药物为针刺提供了特异性穴位刺激物,延长了穴位针刺作用的时间,提高了穴位针刺治疗的效果。同时,穴位注射又为药物提供了一个特色给药途径,在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了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研究、应用较多,治疗的方式、方法多样。总结下来可分为:①单穴位注射,即选取足三里、内关两个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主穴中的一个,针刺后注射相关药物;②双穴位注射,临床上常选取足三里、内关两穴;③多穴位注射,大多在选取足三里、内关两穴的基础上,再配以其他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要穴,如膈俞、中脘、攒竹等穴。穴位注射的药物选择上,临床上常用氯丙嗪、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3]。笔者结合中医针炙理论和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借鉴临床现有研究成果,选取足三里穴、膈俞穴两穴,通过穴位注射山莨菪碱、维生素B6达到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目的。特别对于一些门诊患者,病情相对简单,在不考虑病因治疗的情况下,通过穴位注射对症治疗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3足三里穴、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作用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主穴。其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橫指,解剖位置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为腓肠肌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有腓深神经。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升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炙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脾胃病之脘腹胀满、疼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等疾病。对于足三里穴,其针刺信息可直接到达脊髓、脑干直至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并由此中转与内脏各器官联系[4]。临床上针炙治疗顽固性呃逆大多常选取此穴,或以此穴为基础,配以其他穴位,达到治疗目的。如配以膈俞穴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活血通脉、宽胸利膈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要穴。其位于第七胸椎棘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此处有相应脊髓侧角细胞的纤维经前根自交通支进入椎旁交感神经节,刺激膈俞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膈肌痉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膈俞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而使膈肌痉挛减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贫血,脊背痛等。

2.4山莨菪碱、维生素B6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作用 山莨菪碱能抑制大脑皮质中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阻滞交感神经活动,减轻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中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5]。可通过阻断网状结构上行系统,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附近的反射中枢而起到缓解呃逆的作用;同时山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乙酰胆碱对M受体的兴奋作用,表现出拮抗M受体释放的作用,可松弛平滑肌,解除膈肌痙挛,缓解呃逆[6]。山莨菪碱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是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中最常选用的药物之一。维生素B6具有解毒、止吐作用,还可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其为谷氨酸脱羟生成γ-氨基丁酸的辅酶,可有效促进脑中γ-氨基丁酸的生成。而γ-氨基丁酸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可有效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并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从而形成止吐作用。

目前,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应用较多,多有报道。但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穴位的选取还是药物的选择,根据医生各自的经验和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供参考选择的方案也很多,至于哪种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效果更确切,还需要在临床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总结。经足三里穴、膈俞穴注射山莨菪碱、维生素B6,只是众多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中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其不论是两个穴位的选取,还是两种药物的选择,都兼顾了大脑中枢与外周神经的作用机理,相互协同,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在对顽固性呃逆的对症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经济实用,不失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吉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农村卫生,2016,8(18):5-6.

[2]张建忠,赵欢.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5,26(3):316-318.

[3]李馨,万钢,李娟,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28(10):2159-2160.

[4]常晓丽.穴位注射治疗胃癌顽固性呃逆及辨证护理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6):136-137.

[5]付曼荣,陈幕远.氟哌啶醇联合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101-102.

[6]肖超秀,曾光.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2):83-85.

收稿日期:2017-8-25;修回日期:2017-9-20

编辑/张建婷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山莨菪碱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山莨菪碱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辅助作用研究
山莨菪碱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肺心病42例
苏慧敏教授采用心宝丸联合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心律失常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