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化指导解读

2018-06-16孙艳

关键词:以读促写微课程读写结合

孙艳

摘 要:本文介绍了《“智趣读写”微课程》的界定,分解了《“智趣读写”微课程》的学习指导过程,并以《夏日故事》为例,详细解读了《“智趣读写”微课程》的运作过程。

关键词:“智趣读写”微课程;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03-2

我对《“智趣读写”微课程》的研究历时六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微课程”是指利用開放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化的学习环境,基于学习个体的成长,对课程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

所谓“智趣”,即有智慧和趣味之意,以合乎语文本义的教法,顺应儿童天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进程中充盈情趣、充满理趣、生成智慧。“智趣”的特质表现为有趣味、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读写结合”的关系是辩证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二者结合是一种语文教学思想,核心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整一观,教学内容的整体观,教学方法的整合观。读是吸收的内化活动,注重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是表达的外化活动,注重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两个过程、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

《“智趣读写”微课程》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编写了初中阶段读写结合微课程化的教学实录;二是厘清了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要点,打通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点,编写了《读写结合作文本》;三是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展,编写了读写结合写作学习手册《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下面,我以《夏日故事》为例阐述一下“智趣读写”的指导过程。

一、《“智趣读写”微课程》之《夏日故事》学习手册指导过程分解

【过程一】 学生自由写作,完成起始作文《夏日故事》

【过程二】 第一讲通过聚焦的方式,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夏天“热”的特点。读一读同学们对于热的个人体验写作片段,欣赏与积累,加入自己对热体验,对夏天的“热”进行片断写作;学一学同学们通过周边事物的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夏天的热;背一背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热的片断,说一说可以借鉴的写法;加入周围事物对反应,再写一写夏天的“热”进行片断练习。

【过程三】 第二讲通过聚焦的方式,去感受夏天里形形色色人们奔波忙碌的画面。读一读,同学们所写的关天夏天所看到的人的辛苦的画面,学习并积累;说一说,你与你相关的故事片断,写一写你眼中的夏天某一类人群的辛苦片断。

【过程四】 第三讲通过画面组合的方式,你会对夏天里烈日下形形色色人们奔波忙碌的画面有怎样的思考。读一读:同学们关于夏天所看到的人的辛苦的画面,欣赏与积累。圈一圈,在这些画面中,有颜色、有声音、有细节之处,哪些画面更打动你,它是如何聚焦的。欣赏一组展现农民工辛苦拉车过程的延时摄影照片。借鉴延时方式,学一学,把辛苦的过程写得更饱满。

【过程五】 第四讲通过画面组合的方式,对夏天里烈日下形形色色人们奔波忙碌的画面进行思考。先写一个核心词,再围绕这个核心词阐述一下你的感悟;想一想,写一写对于夏天看到的人的辛苦后的感悟;读一读,辨一辨有哪些类型,思考方式有何不同?读一读,想一想,在你读了这些材料后,你还会有哪些思考。提供相关阅读支持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外阅读链接和池莉《武汉的夏天》,吸收内化。

【过程六】 第五讲通过时空的延时拓展,发挥材料组合的力量。有的同学写了夏天除蚊的情节,这个看似平淡的选材可以写得更有意思吗;读一读,想一想:写夏天打蚊子的故事,可以通过什么思路来组构打蚊子的画面;忆一忆,课内学过的沈复《幼时记趣》,读一读:同学写的《夏日除蚊》,想一想:本文应该突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怎样写才能更有意思或有意义呢;想一想:围绕“有意思”或“有意义”的中心思想,应该用什么思路来组构画面,从而让画面的组合更有感染力。

【过程七】 第六讲通过时空的拓展,让暑假生活的画面有更多精彩的组合。阅读支持: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写的《那些年的暑假》,摘选出来他们文章中的结尾部分,读一读些那生动活泼的语言背一背;围绕你对这些暑假的想法,请你用延时的方式,组构那些年与之相关的素材,完整地写写《那些年的暑假》;课外阅读链接汪曾祺《夏》)读了以后,想一想,再次修改提升作品。

【过程八】 第七讲用延时的方式组构关于《消夏》的故事,用对比的方式挖掘素材中的意义。去采访你父母长辈,那些年没有空调时,他们是如何消夏的?写一段采访笔记;链接阅读张向天《故都消夏闲记》;想一想,采访了长辈,读了名家名作,思考今昔不同的消夏方式,同学之间交流;通过采访、交流与阅读,你能从今昔消夏的故事对比中,思考些什么;写一写,这些年我们消夏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分享阅自己的作品,互评互改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读给长辈听再修改。

【过程九】 第八讲寻找到夏雨与青春之间的关联点,让故事更有意境:教师综合点评学生作品,学生自我朗读展示,阅读三毛《夏》,想一想:作家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夏的主题是什么;想一想,如果把夏雨与青春连缀了起来,青春中的哪些特点与夏雨有共通之处;读一读,同学们关于青春的描述;忆一忆,你有哪些可以与暴雨的特点相通的青春的故事片断;写一写,如果把青春的这些故事放在夏日暴雨的氛围烘托中去写,怎样让故事更加有意境。

【过程十】 第九讲:读一读作家艾芜写的《夏天的旅行》,圈点批注。读一读同学们自己写的夏天的旅行;想一想,同学们写夏日的旅行,应该在哪些方面修改完善。两篇同学的文章,任选一篇进行批注点评,提出修改意见;从《夏》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材料中汲取更多营养。

读读背背所有关于《夏》好文好段;读后借鉴再修改。

【过程十一】 第十讲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加曲折动人。学一学电子文摘卡制作样例:《夏日故事》读书文摘卡编写样例,指导学生做电子文摘卡,养成做阅读文摘卡的习惯。学会思辩(围绕语言、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通过比较与拓展进行思考与提问;学会积累(通过课内外的归类与整理,在语言上积累功力)进行自我阅读和批注,揣摩文章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方式;想一想,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把文章中欲扬先抑的手法梳理出来;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互相推荐各自喜欢读的关于《夏天故事》文章;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对《春风》《白杨礼赞》的阅读,借鉴其“欲扬先抑”的写作方式再修改自己的《夏日故事》

【过程十二】 同学最终定稿《夏日故事》终结版

二、《“智趣读写”微课程》之《夏日故事》学习手册指导过程解读

1.《“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性指导围绕“怎样讲出一个好故事”,完成了以下四个层面的写作学习能力的进阶。进阶一:用摄影的方式来观察和组构材料,让故事有体验、有画面、有意义。进阶二:综合运用材料,让故事有意思或有意义,学会让多个画面组合,集中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故事的中心思想。进阶三:充分借鉴延时方式,通过时空的拓展组构材料,让故事更加丰富和饱满。进阶四充分调动各种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组构故事的画面,并且学会营造故事的意境。

2.在《“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性指导中,可从学生原始积写、言语入手,自由碰撞、灵活把握,以完成对思维方式综合性提升。“夏日故事”中对学生不同的观察点的指导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对“夏热的体验”是直觉思维的培养,对夏日辛苦的画面感描写是形象思维的培养,对夏日辛苦劳作的思考是抽象思维的培养,对不同的思考进行归类与思辨是辩证思维的培养,而夏日故事的生动演绎思路的指导则是对因果思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在学生思维的“风口”中等待,也有让学生思维的“错位”中深悟,更有让在学生思维的“打结”中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培养,写作灵感得到激发,思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性指导实现了以下几点突破:从读写结合设计的二维平面路径到三维立体路径,让教学过程从“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到“基于学习经历的发展”的突破;从教师“单向传授方法”到指导学生“悟到路径”,让学生从“一般反应模式”至“内在复杂反应”的突破;从基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至基于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从“经验支架”的搭设,到寻找“经验支架”背后的意义的突破。从课内情境设置到课外真实生活情境的设置,从评价后置到评价先行的突破;基于学生原生态的表达,促进个性化写作能力生长的突破。

4.《“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性指导贯彻了读写结合思想的“整一性”“整体性”“整合性”,突破了常规孤立地教授写作知识的状态,把课文的读与写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思维和整体化沟通,让读和写之间的桥梁畅通起來。

5.整个过程中不断设置学习支架。写作支架的设计,其实一种目标,任务的分解,微化的过程。其中每一个修改环节,都是结合学情分析提高的指导。这样的支架,一是对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是将其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其次是一个分类过程序,是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别归类于学习规律已经阐明的心理学类别,如知识、技能、态度等,从而对症下药,找到促进学习的教学措施。显然从初稿到终稿,每篇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都有所提升。

6.通过与摄影、音乐、美术等多元方式的介入,让学生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同龄人作品中喜闻乐见的文字与故事,让学生有快乐写作之娱;而名家作品的阅读材料则体现了经典性、时代性、真实性和可读性,能充实学生写作的资料库,也为读写结合提供有利条件。整个指导过程中的点拨提升都具有生成性,这是为学生思维向外部言语转换开设多元通道,这个过程组合了“阅读”“资料”“读写”“思路”“升格”多用实用有效的指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效的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在场感”,唤醒了个性写作发展的激情。

三、《“智趣读写”微课程》之《夏日故事》学习手册指导要点阐释

通过解析可以看到,常态的写作教学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写作方法的灌输,不考虑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发生了什么”,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智趣读写微课程的指导,更关注学生写作的动态过程,贴近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写作教学表面上问题出在“写的结果”(文章)上。实质上出在“写的过程”上。“文章(结果)写作”主要教学生“学文学”而不是“学写作”。本课程把学生习得学文学的写作过生界定为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将写作六环节:聚材、构思、外化、用语、运技、润改等分解为可控可见的指导,体现其“外在流程模式”;指导学生从内在认知到语篇表达的转换“转译模式”,实现写作过程的二更转换,一重转换是作者能动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物)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观念和情感(意),二重转换是作者再将观念、感情(意)转化为语言文字(文);本课程指导注重写作内容的转化生成。

《“智趣读写”微课程》过程性的指导,强调了“思维过程的展开与生成”的“认知模式”,这个过程由“写作任务环境、写作者的长期记忆、写作过程”三大系统构成。写作过程又包括三个阶段:计划—转译—回顾。读写结合不再是单一的静态局部行为,而是由写作任务环境的创设,写作者学习经验的构连,写作过程诸要素的展开(构思、起草、修改)构成。由活动到交流,由交流到作文,由作文到展示。写作教学所追求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一篇静态孤立的作文,更加注重动态的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为完成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总之,这样的组合拳式的指导,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微课程读写结合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