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2018-06-13蒋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有效性小学数学

蒋勇

摘 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适当的增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以及数学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讨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一话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指为了达到学习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流于形式的数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唯有围绕数学学习展开的、有利于实现各个教学阶段目标的、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学习个性的、并且确定可观测的、具有适度拓展空间的活动目标的数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一、创设有效的情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快地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同时还缩短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时间。因此,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就要想法设法地去点燃学生们心中探索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创设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比较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好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数学思维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且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探究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笔者以教学“圆的面积”一节知识点为例子进行创设情景教学;笔者创设的学习情景是这样子的;在一片草地上用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着草……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情节的插入,小学生顿感新奇,这跟学习数学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探究兴趣也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数学中的哪些知识;并且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化解学生心中的疑点,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讲解,学生也会有效地进行吸收,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是这样导入的,笔者先导入半只蝴蝶的图片;并且提出要求:你们能帮助这个半只蝴蝶找出它的另外一半身体吗?说出你们依据的理由是什么。笔者紧接着再出示另外四幅大小不一、图案不同的半只蝴蝶,让学生进行寻找,在学生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查找中,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笔者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讲解中(“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学习)。

二、加强有效指导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安排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研究安全防范措施,设计活动方案,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在设计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设计活动时就要紧紧围绕目标,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达到活动要求。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偏离活动的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得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通过观察和提问,收集反馈信息,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組织和指导。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和周围环境的沟通与合作。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克服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学会倾听别人。

三、促进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关注以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的形式来完成知识意义的内在生成。这种建构更多地突显学习主体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内在体验;对探究过程中思考、领悟、反思以及与同学争执、交往、合作中的体验;对参与活动所得到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

如,医院用三角巾包扎。现在有一块长8米,宽0。8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若这块布宽是1米,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学生按照题意往往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出小三角形的面积,最后求出长方形面积中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列式为:8×0。8÷(0。8×0。8÷2)=20(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思维展开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以及创新性活动的体验,可组织学生思考:你会画图说明是怎样算出的吗?学生通过画图。能明显看出长8米里有几个0。8米。对第(2)小题,这块布宽是1米,用原来的解答方法就不行:8×1÷(0。8×0。8÷2)=25(面)。而实际仍只能做20面,因为布宽只够做三角巾的一边。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学生在解答数学课本上的“量一量,算一算”时,就会对“500×300÷(3。14×10×10)≈477。7(个)”的结果产生质疑。从而利用画图发现:因为圆与圆相接处有一部分是空白区,而这些空白区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做成圆片。计算时,500×300×(300÷20)≈375(个)更为合理。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用已有的经验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忽视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所以,在数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亲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链接,原有经验与实际情况的连接;亲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有所做、有所思、有所得,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也能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知识达到真正的内化,逐步形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

参考文献:

[1] 徐必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4):105.

[2] 潘小霞.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8(17):81.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有效性小学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