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对策研究

2018-06-11王颖韬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8期
关键词:体育学习产生原因大学生

王颖韬

摘 要: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体育学习,降低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文章主要对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劳的症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学习 心理疲劳 产生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a)-0192-02

1 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劳的症状

心理疲劳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体育训练内容的单调乏味而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厌烦、疲倦心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往往具有较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可能是由于体育训练长期效果不佳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又不利于体育训练,使得体育训练效果更差,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1.1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大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训练中,不能取得较为有效的体育训练效果,长期下去就会对体育訓练产生畏难心理,潜意识逃避体育训练,甚至产生即使训练也不会取得有效进展的心理。在这一心理影响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尽力训练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不佳。

1.2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心理疲劳虽然是一种心理问题,但是其同样会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疲劳,就会导致其在体育运动中不断给自己造成疲劳的心理暗示,使得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很容易感觉疲惫,即使运动量很少,依然很累。

1.3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较大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训练动力大大降低,甚至会对自己的体育素质产生质疑,导致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处于消极情绪中,更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恶性循环下,大学生会产生自卑、厌烦的情绪,而且情绪较为不稳定。

2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

2.1 大学生自身素质较低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的问题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一方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导致的心理疲劳。由于不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同样的训练内容与训练课程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产生的体育运动效果并不相同,这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也大大降低,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也会导致心理疲劳问题的产生。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一旦产生训练效果案进展甚微的情况,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2 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与动力较低

由于大学生的课业并不繁重,相比高中生而言拥有更多娱乐性活动。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学习不再成为一种放松的课程,而是成为一种技能型学习和需要学生辛苦训练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逐渐降低。大学体育教学偏向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这一学习的过程是较为辛苦的。另外,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处于“应付”的状态,缺乏进行体育训练的动力,体育训练的难度或者强度一旦提升,这些学生就很容易对体育学习产生厌烦等情绪,产生心理疲劳。

2.3 体育教师个人素质不过关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准也的教师会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等有效的调整体育训练计划,进而有效的避免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方面较为不足,不能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计划,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较大。另外,大学体育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心理疲劳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解脱。

2.4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内容等较为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往往只是针对体育运动技能进行讲解,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长期的体育知识学习中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待创新,体能的训练总是通过跑圈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乏味与单调使得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缺缺。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疲劳。

3 避免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对策

3.1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素质

一方面,教师要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进行一定的技能指导,尽量缩小这些同学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减少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尤其是当大学生出现消极、倦怠等情绪时,要对大学生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引导大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引导的大学生采取积极的方法科学的调整自我情绪,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冒进。

3.2 调动大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只有使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与学习中保持一个较为积极与活跃的心态,才能使得大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避免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对大学生所做出的努力保持认可鼓励的态度。另外,教师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

3.3 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为避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应当由简及难,抓紧提高训练的难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等制动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另外,教师还应该适量避免重复性的训练动作或者体育活动,尽量采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心肺功能,教师可以采取变速跑、跑走交替、倒退跑、追逐等多种形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了解流行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前段时间较为流行的平板支撑、HIIT等,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越野、爬山等活动同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动力,避免产生心理疲劳。

3.4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避免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师生关系似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更加容易、简单,不会产生抗拒心理,学生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行为的共振与共鸣。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心理疲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积极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 王琼娜.北京市高校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 王添,陈飞飞,陆亨伯.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3):111-115.

[3] 张斯亮.体育锻炼对延边地区城市居民缓解精神疲劳作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4] 谢代诚.学习与运动性疲劳——谈做好体育课结束前的恢复调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56-57.

猜你喜欢

体育学习产生原因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学生体育思维能力及思维教学的研究
转化体育学习障碍生教学中师德的渗透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成就动机对体育学习促进作用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