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审美的悖谬与启示

2018-06-11左存文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潮感性现代性

左存文

顾梅珑的著作《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于2018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厚积薄发的作品,是她献给学界的一次阶段性献礼,也是给予当代社会的一本精神食粮。顾老师长期从事西方文学与文论的研究,理论修养较高,相关作家作品信手拈来,尤其是关于王尔德、纪德、劳伦斯、黑塞这些作家,她的解读视角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以往对于西方文学与思潮的研究已经显露出很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总是将作品深入浅出到现实中的“人”,也密切关注现代性背景下人类的困境和中国当下的审美现状。十三年沉淀的硕果厚积薄发,大家期盼已久的专著终于问世。

在现代性这一大的人文背景之下,本书探讨了审美主义的哲学根基和文学源流。现代性在学界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尴尬的命题,而审美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更为复杂。与之相关的现代、现代性、审美、审美主义、审美人等概念更是模棱两可,而顾老师在本书中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无论是对现代性背景与审美主义纠葛的高屋建瓴,还是对审美主义思潮的浪漫序曲、凡俗表达、表现模式以及主题揭示等方面的洞烛幽微,都通过文学这一视角清晰、精准地阐发了出来,最后再以人文情怀对审美主义思潮的危机和超越进行观照。

全书学术与思想并重,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水乳交融,语言精彩纷呈,各论题逻辑性强而又富于创新,更重要的是显现出文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深厚的人文修养。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或者随之产生深刻的思考,可以说,“这一研究触及了人类命运、人性秘密与生存意义等文学最本质的问题。”[1]289那么,有没有更为宏大的思路或者说更为厚重的人文情怀贯穿于本书呢?在我看来,有三个基本的问题一直或隐或显地连贯于各章节,使全书精细而统一。

首先,论者在著作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一个问题的追问,那就是在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反叛乃至解构中,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审美主义是在“上帝之死”的文化背景下酝酿并发展起来的,这些审美主义者将目光从彼岸转向了此岸,他们认清了人类命运的悲剧与荒诞,所以开始从生命本身出发寻找存在的价值。在理性主义将人逐渐物化的过程中,审美主义者转向了艺术,他们的探索过程恰恰是“理性人”过渡到“审美人”的过程。《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一书在总体分析审美主义思潮的源流和嬗变时,将这一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将文学思潮背后的更为本质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阐发了出来。显然,审美主义肇始之时的出发点是解构和反叛,它首要的任务是揭示启蒙的弊端和陷阱,从而发掘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是一次彻底向内转的过程。

论著以审美主义发展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个案入手,将审美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流变阐释得非常清楚。即从卢梭的“自然人”审美,到纪德的“瞬间”转向,再到劳伦斯的“血性意识”,感性张扬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但是随着感性推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黑塞开始了以理性规范感性的探索,与其同时,物质欢娱却如浪潮般将审美主义推向“垮掉的一代”、米勒等追求感觉狂欢以反对现代文明的境地,以及纳博科夫开始批判“伪艺术家”与消费文化对于美的摧残;其后,随着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与审美主义相关的反思、批判、质疑主调更加突出。这一梳理,在学界琐碎的阐释背景下,将审美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总结得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本书无疑将学界对审美主义与文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台阶。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梳理与阐释始终围绕着一种人文关怀,即审美主义对启蒙主义,或者说,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解构中是否有了新的、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在文学领域,无论是早期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还是之后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他们在审美态度上表现出极强的颠覆性,既颠覆传统,又颠覆自身。这一直是令学界困惑的表象,也是极为悖谬的形态。人们往往从艺术本身入手,无法理解这种矛盾的审美表达。但是通过对审美主义背后的哲学、文化、历史的剖析,可以发现,艺术颠覆的是社会现实(尤其是理性影响下的人性丧失和感性影响下的道德失范,整个社会平庸而堕落),不是颠覆艺术本身。同样,审美主义思潮表现在文学中的价值指向是,对现代文明所形成的世俗生活的反叛和揭露,尤其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发现和思考。如此,审美主义种种悖谬的颠覆性就迎刃而解了,这种一元感性论的思维方法自然影响到了大众的生活。

其次,面对当前过度审美化与泛审美化的现状,论者从“现实模仿艺术”的研究基点开始,探讨审美对普罗大众的重要影响,更深入关注这一趋向背后精神滑坡的现实,始终将精神架构与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

正如尼采所说,“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审美主义从文学进入大众视野后,不再像文学本身具有的“为生活”还是“为艺术”之争,而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从整个文学史来看,不管是审美主义的序曲浪漫主义,还是唯美主义,以及其后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这些主义泛滥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悖谬,审美本身更是,没有作家能够从一而终,他们首先得为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这种生命意识通过文学作品自然会影响到普罗大众的审美,在向个体生命意义的靠拢过程中,审美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标志——唯美主义本来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理性至上导致的功利主义、市侩作风和庸人哲学的反叛,但适得其反的是这一思潮令“泛审美化”和“审美庸俗化”加快到来。

王尔德所提的“生活模仿艺术”将生活审美化,他本来的出发点是要人人成为艺术品,但让他始料不及的却是整个社会随即形成了“新享乐主义”。审美主义从一开始就通过文学很自然地影响到了普罗大众,顾老师在書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分析王尔德唯美主义所产生的影响时,她发现“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是世俗化了的审美生存观的集中体现,但最终因其颓废和消极的姿态,走向了感官放纵和道德堕落,面临着重重危机。”[1]71艺术将触角伸向大众并逐渐商业化时,其困境正好是审美主义危机的爆发,“在受欲望法则支配的消费社会,艺术的沉沦与堕落是不可避免的”。[1]84无论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危机,还是道德危机,无不体现出审美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自解的重重矛看,它自然影响到了普罗大众的生活,使现代性背景下的整个人类社会处于这些矛盾的包围之中。

全书引述较多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卡林内斯库的经典之作,他首先将颓废作为面孔之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者借用其“颓废的欣快症”和“颓废的审美化”等观点,发现了审美主义的不同阶段不过是以绝望对抗绝望的悲壮进程。不同面目的先锋,以及随即出现的不同面目的反先锋,不过是艺术与欲望的媾和,“最终也从救赎的殿堂跌进了媚俗的陷阱。”[1]170所以,纵观审美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流变,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名言“破坏即创造”成为其思维依据。导致一些本该由艺术引导的价值指向也随道德一起在普罗大众中沉沦,艺术不是成就了大众的审美,而成为精神堕落的帮凶。在审美主义摧枯拉朽的潮流中,大众生活也随波逐流,但是随着艺术的衰落,大众审美也很快在精神欢愉中走向更大的消极、绝望和空虚。

此外,作为建立在感性一元论基础上的现代思潮,论者并没有回避审美主义思潮的危机与悖谬困境,她更为关注的是,经历了风雨的现代审美,其出路究竟在哪里?特别是对于当下乱象杂生的中国文坛,更是重要的启示。

伴随着现代性的发生,在很多诗人、作家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以理性一元论为基础的启蒙现代性打破了神性之后也戕害了人性,而建基在感性一元论之上的审美现代性将艺术推向庸俗化,这两者之间交替纠葛的拉锯战构成为警醒很多诗人、作家的现代性危机。尤其是审美主义持续影响到文学创作并进而影响到普罗大众的生活时,像顾梅珑所总结的那样:“剥离了精神内核的审美并没有将生活提升到艺术层面,却将艺术沦落成了生活的娼妓”。[1]203确实,日常生活审美化仅仅是美好的想象,理性与感性的对峙中人类更加迷茫,生活也成为碎片化的欲念拼接。审美主义对启蒙主义的反叛在自身的悖谬中力不从心,这一反叛虽然取得过不小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危机依然无法让其重新建构起新的信仰范式。

到底审美主义的出路在哪里?全书梳理了对审美主义发展影响巨大的几种观点,其滥觞的文化背景。如韦伯所说,现代性的进程是“祛魅”的过程,是失去彼岸支撑后寻找此岸慰藉的过程。其后,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也是审美从感性到物性的过程。马尔库塞又敏锐地发现现代人成了被“合理”异化的“单维人”。虽然审美主义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尼采的观点:“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但是无论艺术还是生活,在作为审美现象的同时发生了变质,欲念与道德的冲突这一古老话题重新被提起,历史似乎真的以轮回的游戏开着玩笑。在“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生活而艺术”的悖谬探索中,其实是上帝死了之后由谁扮演上帝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在艺术中寻求出路,但是艺术与世俗夹缝中的艺术家或者说作家并没有重新建立起宗教般的精神依靠,尤其是以个人欲念为出发点的审美表达更是令艺术本身蒙羞。

论者在全书中以极大的人文关怀审视了现代性内部的矛盾和人类的生存困境,她在梳理审美主义思潮的源流时始终在寻找价值依归。她既对审美主义的“破坏性”予以中肯的分析,又对其“建构性”进行质疑和挖掘整理。通观全书,不但让读者对审美主义如何在现代性背景下演变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时代和生活有了启发性的思考。启蒙现代性(科学理性)导致的人的物化、审美现代性(感性)导致的人的庸俗化,这两者各自为营显现出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天地神人”四维一体以及馬利坦所说的“诗性理性”,或许是解决这一悖论的有价值的途径。无论如何,有关审美主义的出路,这本书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此外,论著在对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进行梳理总结阐释的基础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脉络也呼之欲出了,尤其是80年代以后审美主义花样繁多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启示。透过纷繁乱密的文学表象,真正的思想者能触及到历史的、时代的精神脉络。

参考文献:

[1] 顾梅珑.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思潮感性现代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重构现代性
感性理性不拔河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感性设计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