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6-09李明炅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现状

李明炅

【摘 要】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中的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现代学徒制缺乏规范统一的政策保障和实施方案等问题。提出了要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校企互聘的双导师教学队伍,积极构建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的对策,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有效进行,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94-01

一、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

(一)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中,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学徒人才培养全过程。传统的专业课程一般由学院专业教师团队研究设置,并根据专业发展的教学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学徒制要求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将专业课程纳入行业考核标准,以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还不能够完全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片面的将学徒制作为传统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之后,再将其安排进入企业参与实践实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素养,无法快速适应和融入企业的生产需求,达到企业的预期和岗位标准。

(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以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创造生产价值为主要目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有的企业甚至希望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招人即用,来人即用”。现代学徒制提倡校企協同育人,但在现实中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的意识形态上很难达成统一,致使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不深,对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不了解。企业较少关注且无法直接参与试点院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加上人才培养还需要增加企业培训和管理成本的投入,使合作企业普遍存在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现代学徒制缺乏规范统一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匮乏。现代学徒制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学徒多方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政府在试点过程中起到主导全局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国家层面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鼓励校企双方大力推进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在现实中校企缺乏统一的试点实施方案,缺乏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规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相关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协调实施不到位,缺乏明确的财政补助、税收制度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经费保障的缺乏无法满足企业利益需求,法律和政策保障措施的匮乏也使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试点院校要积极开展企业调研,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技能和管理需求,整体规划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融合衔接,并将企业的岗位标准、组织和管理应用技术需求贯穿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将学徒制改革与课程建设目标相结合。院校内涵建设和企业职业文化相互融通,共同开发适用于岗位职能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资源,校企协同构建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建设校企互聘的双导师教学队伍。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兼结合、互聘共用的双导师队伍重要作用。由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社会行业需求调研,对专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论证和制订。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实时跟踪学生教学进度,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标准,真正将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职能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并落实到位。这样,企业能够在试点中深入理解现代学徒制试点育人的根本内涵,学院也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共进、互利共赢。

(三)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试点中要突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负责人。政府要引导企业和学校提高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实施成效明显的企业和学校提供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办法,在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企业和学校试点建设工作,从而提升企业和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为社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欣欣.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7,(9):199,125.

[2]孙虎.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6,(30):177-179.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现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