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2018-06-08王湘莲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传承发展

王湘莲

【摘 要】祁东渔鼓是主要流行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以及永州市祁阳县的地方曲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祁东、祁阳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目前在祁东县有59个渔鼓演唱队,从业人员突破400人,每年演出场次达2.3万余场,观众人数超过千万人次,这种火爆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同时祁东渔鼓还保留了一大批渔鼓本子,集成了传统民间艺术精华,体现了深厚的湖湘文化,对于研究湘南民间藝术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祁东渔鼓;民间艺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16-03

一、渔鼓简介

①关于渔鼓的起源,可供研究的资料不多。渔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渔鼓筒:又称“春筒”、“竹琴”;一部分是用来敲打渔鼓筒击拍的辅助工具:简板。“简板”又称“简子”,祁东渔鼓称“扎板”。渔鼓流行于湖南、湖北、山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等省份。

②渔鼓的源头在道教,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道情”,到元代渔鼓已广泛传唱,到了清代,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

二、祁东渔鼓简介

(一)祁东简介

祁东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部,湘江中游,距衡阳市63公里,西接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邵阳市邵阳县,北接邵阳市邵东县、衡阳县,东达衡南县,南抵常宁市,西南临永州祁阳县。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总人口102万人(2010年)。祁东县是革命老区全县耕地4100余公顷,辖23个乡镇,42个居委员,871个行政村。2008年11月30日,祁东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评定为“中国曲艺之乡”。

(二)祁东渔鼓简介和创始人

③渔鼓何时流入祁东,无详细的资料记载。民间传说祁东渔鼓起源于南宋建炎年间,其时金兵入侵,高宗南迁,宫廷艺人随驾南迁途中,因不堪长途跋涉之苦,沿途流失民间,这些身怀绝技的宫廷艺人为谋求生计,成群地结社组班子唱戏、卖艺。单个者则以曲艺演唱谋生,这就是渔鼓的源头。

而有史可查的祁东渔鼓,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中叶,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在祁东县白地市镇万福岭一带筑窑烧瓦,闲来无事时,捧着一个两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些历朝历代的趣闻和民间趣事,附近的老百姓三五成群拥棚听渔鼓。祁东民间艺人邹祖溪(艺名董乃积),因家在瓦窑附近,便常去听刘贤忠唱渔鼓,并拜在刘贤忠名下,成了刘贤忠在祁东的开山弟子。

④邹祖溪是祁东渔鼓的创始人,最早是一名以唱“夜歌子”为生的民间歌郎,是一位曲艺天赋极高的民间艺人。他把祁东渔鼓带入丧堂之中,同时广收门徒,又把渔鼓带出丧堂,搭台演唱,在全县普及开来。在祁东、祁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唱“夜歌子”演唱形式。“夜歌子”就是:为死者超度亡灵的歌。最早的渔鼓都是在“丧堂”中进行,经过十几年的艺人们的努力和祁东县政府对渔鼓的大力支持和对艺人们的培养,祁东渔鼓有了“祝寿渔鼓”、“庆谱渔鼓”、“开墟渔鼓”、“开业渔鼓”、“结婚渔鼓”等等。可以说在今天老百姓的生活里一旦遇到重要的事情都会说一句:“打几场渔鼓”,来表达对以上这些事情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祁东老百姓对祁东渔鼓的热爱程度。

(三)祁东渔鼓的演出形式:

祁东渔鼓的演出形式有:单口渔鼓、对唱渔鼓、课子渔鼓、小调渔鼓、渔鼓表演唱、渔鼓小品、渔鼓剧目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平时的庆典、晚会中祁东渔鼓主要以单口渔鼓、对唱渔鼓、课子渔鼓、小调渔鼓、渔鼓表演唱、渔鼓小品表演形式为主。这种情况相对于渔鼓剧目演出来说,演出量还是较少,祁东渔鼓演出还是以渔鼓剧目演出居多。

1.渔鼓剧目演出

渔鼓剧目演出是祁东渔鼓演出的主要形式,还是在“红白喜事、寺庙祭日、公司开业庆典”等重大活动中进行。

2.渔鼓剧目演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无本子可循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艺术院团演出都有本子,但是祁东渔鼓是没有固定本子的,艺人们来了,同主家商量一下,规定好时间,再由艺人中为头的艺人讲一讲剧目概况,就进行演出。一般剧目演出时间在3个小时。在演出过程中唱词、念白都是艺人们即兴创作、临场发挥,他们配合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不但台前配合得很好,后台的乐队也能根据艺人们演出中的情绪给予很好的伴奏。在这一点笔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笔者常常随艺人们演出,在演员不到场的情况下被艺人们鼓励上台演出,但也常常在台上搭不上话来,最后要主唱演员来进行圆场,实感惭愧。

第二个特点:渔鼓曲调的固定性和接纳性

固定性:到现在为止,祁东渔鼓的主旋律仍然是四句唱腔:

例子:

在这四句唱腔里,艺人们根据剧情需要运用不同的板式,时而催人泪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情意缠绵等等。通过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祁东渔鼓艺人们高超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接纳性:在祁东这块土地上不但有老百姓热爱的渔鼓,还有500多年的祁剧、旋律优美的祁阳小调、精彩纷呈的花鼓戏。祁东渔鼓就是在这样的艺术大家庭里,大胆吸取祁剧、花鼓戏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合理地运用到渔鼓当中。生、旦、净、丑各行当常在一个演员身上尽显特色。唱、念、做随机应变。近几年,就连服装道具、舞台、布景也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

在众多的渔鼓艺人中早期都是“祁剧”“花鼓戏”演员如:邹华春,14岁师从张秋元学祁剧,后攻花鼓,18岁进入冷水滩祁剧团(今)功丑行,23岁拜陈春元从事渔鼓演唱,可以说是集祁剧、花鼓、渔鼓多种技能于一身;周求琼: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祁东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5岁考入县祁东祁剧团攻花旦,17岁改行从事曲艺演唱;邹冬梅:13岁时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进县祁阳青训班学唱祁剧,功小旦,16岁改行学渔鼓;等等。以上这样的例子在渔鼓艺人中非常多,渔鼓为什么能在祁东这块土地上光彩夺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渔鼓通俗易懂,其主要原因还是艺人们精彩的“戏曲”科班的专业表演感染、感动着老百姓。

第三个特点:叙事性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赋予生活哲理

祁东渔鼓舞台语言为“祁东土话”,唱词和念白十分的生活化,贴近老百姓,简单但却富含生活哲理。⑤例子:如陈云飞先生写的单口渔鼓《酒字歌》:

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

五十度的白干天天醉,翻江倒海冲肠胃;

急得儿子干瞪眼,气得老婆分床睡;

分床睡就分床睡,喝酒哪能不喝醉;

你不醉,我不醉,柏油馬路谁来睡;

你也醉,我也醉,明天医院再相会。

第四个特点:伸缩自如

因祁东渔鼓无本子可依,在演出过程中时间全凭演员掌握,如果观众兴趣浓厚,演员可以在原有的剧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升华;如果遇到观众兴趣不高、或者演员临时有事、或者天气的原因无法演出时,艺人们可以根据剧情进行完整的故事结局。

3.渔鼓表演的艺术特征

渔鼓表演的艺术特征分别是:唱、说、做(表演)。

唱:一种是吟唱的形式,类似“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一种,是一种抒情性的演唱;一种是进入人物情绪内心的演唱。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祁剧”板腔体的【南北路起板】、【导板】、【慢皮】等结构都会在这里体现。或者偶尔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或者体现艺人的诙谐、幽默,艺人们也会根据剧目的需要演唱一两段耳熟能详的黄梅戏或者流行歌曲。

在演唱声音上,祁东渔鼓在保持渔鼓自身的特色上也借鉴戏曲、民歌的发声方法。要求声音圆润、干净、明亮、气息运用自如、感情充沛,能准确地表达人物形象。

⑥说:首先语言要采用祁东土话演唱,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下句子要做到互为关联。咬字和吐字要清晰、准确。在吸收和遵循“南曲”曲律上的方法,学习兄弟曲种的演唱技艺,提倡“明四声”、“清四呼”、“分九音”等等。

做(表演):渔鼓表演动作没有大幅度的表演,主要集中体现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和体型上。

4.渔鼓剧目演出演职人员配置:剧目演出演职人员一般情况下人数是在5-8人,其中演员4人左右、乐器3人左右。在这样的人员配置里演员有:旦角2名(正旦1名、花旦1名)、生角3名(正生1名、小花脸1名);乐器有:二胡1名(二胡为主奏乐器)、月琴1名。但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虽然在演出中有一定的行当划分,但是在剧目演出中,由于行当过多、演员过少,也常常出现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的现象,也就是说:祁东渔鼓在表演上也是没有规定的行当之分,演出者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更换角色,甚至可以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使得演出便于观众理解。

5.伴奏乐器:渔鼓筒(节奏乐器);主奏乐器二胡;辅助乐器:京胡、月琴、电子琴、笛子。

6.祁东渔鼓演出服装:祁东渔鼓没有固定的演出服,一般以汉族的盘扣服饰和现代时尚服饰为主,衣着要求大方、得体。

7.渔鼓剧目:

创作性渔鼓剧目:

单口渔鼓:《陶铸路过喝浪滩》、《空城计》、《撕报告》、《十五贯》等;渔鼓表演唱:《金色的纽带》、《喜看兴盛谱新章》、《假货只能做柴烧》等;渔鼓小调:《婆婆疼媳妇》等;渔鼓小品:《送彩礼》、《连心桥》、《投票》、《送金卡》等。

传统渔鼓剧目:

约有100多个剧目,常演剧目有:《春风亭》、《黄化买老子》、《狸猫换太子》、《三姑记》、《粉妆楼》、《孟丽君》、《彩楼配》、《双焚楼》、《罗衫记》、《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玉堂春》、《九人头》、《白马背尸》、《三拜花堂》、《白兔记》、《五美图》、《桂枝写状》、《三天香》、《卷席筒》、《玉杯冤》、《打碗记》等。

8.渔鼓艺人:

在祁东,渔鼓艺人大约有460人,有59支演出队;在祁阳县渔鼓艺人大概有5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文化程度:高中;家庭情况:务农。

代表性人物:

崔忠才:(1956年-2001年)是现代最为突出的渔鼓表演艺人,表演能力强、嗓音条件好、音质干净,在伴奏上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王雪明:(1968年-)15岁随周承知学习花鼓戏,25岁师从崔忠才改唱渔鼓。王雪明音色明亮、干净;扮相俊美。

黄双喜:(1979年-)15岁师从王雪明学习渔鼓。他表演幽默、风趣;声音干净、脆亮。

胡素文:(1994年-)新一辈的渔鼓艺人,2014年毕业于祁东县职业中专曲艺表演班。2012年,获中部六省第五届曲艺大赛表演“二等奖”;同年获教育部全国职专生才艺大赛“表演一等奖”。她扮相甜美、声音圆润、明亮;表演优雅、大方,是难得的渔鼓人才。

三、结语

在祁东这片土地上,渔鼓能有今天这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景象,是几十年来老一辈的艺人们对渔鼓表演的精益求精,以及孜孜不断的追求和努力创作而得来。在这些民间艺人里,他们并没有高深的文化,也没有太多开阔视野的经历,但是他们有一颗研究“祁东渔鼓”的心,在艺人们心里“祁东渔鼓”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魂。2017年9月祁东职业中专“曲艺”班又正式开班,新一代的“祁东渔鼓”接班人又接踵而来,老一辈艺人们在县政府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走进课堂、走近新一代的“渔鼓”苗子身边,手把手地教授艺术,“渔鼓”就这样慢慢融入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老一辈的“传承”在年轻一代“发展”中接过接力棒。

注释:

①《祁东曲艺》文学卷002页。

②《祁东曲艺》文学卷002-003页。

③《祁东曲艺》文艺卷003页。

④《祁东渔鼓.繁花似锦祁东县争创“中国曲艺之乡”资料集》12页。

⑤《祁东曲艺》文学卷204页。

⑥《祁东曲艺》文学卷213页。

参考文献:

[1]陈云飞.祁东曲艺.文学卷[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2]祁东渔鼓.繁花似锦祁东县争创“中国曲艺之乡”资料集[M].祁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2007.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间艺人
根雕艺术考察报告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