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情包对网络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替代和重构?

2018-06-07李源程硕阳

今传媒 2018年4期
关键词:替代表情包重构

李源 程硕阳

摘 要:多元而丰富的语言体系是一个媒介成熟的标志,互联网媒介在进行形态进化的同时也在进行语言进化。表情包正是一种新的语言模式,他满足了人们本能的直观表达和情感需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互动式话语表达方式。作为当下一种广受欢迎的非语言符号体系,表情包已从单纯的视觉形象逐渐转换为基于现实情景的意义生成体系,成为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戏仿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发声,获得主流媒体关注,从生产、认知和使用上对网络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了替代与重构。

关键词:表情包、非语言符号、替代、重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65-02

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指出:“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能力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画像和影像的世界”在网络上体现在以表情包为代表的视觉符号被普遍地使用于传播活动。2018年3月在央视新闻直播中,一位翻白眼的女记者走红网络,并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使用。在此之前,不计其数的公众人物都被加入了表情包大军,而人物题材仅仅只是表情包中的一部分而已。从表情包开始流行起,已经数年处于“上升期”,直至今天热度依然不减。

一、网络传播中的视觉符号:表情包发展溯源

表情包实际上是一个网友约定俗成的概念,从目前表情包的意涵来看,是指网友们以照片、视频截图等图像或影视综艺等动态片段,能够在社交网络平台工具上传播的静态动态文件。表情包也可以搭配以网络流行语或其他适当的语言文字元素以达到使用者更多元化的需求。但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没有一个公认的表情包概念或定义。

在表情包兴起之前,网络表情符号已经经历了数个发展阶段,表情包是网络表情符号发展至今最新的一个阶段。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表情含义的符号诞生于1982年9月19日,美国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校园电子公告板上输入了一串ASCII字符“:-)”,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横置的笑脸,其含义就是微笑。之后,表情包符号传入日本,结合了本土的“萌え”文化,象形功能进一步加强,不同字符组成复杂的表情肢体,被称为颜文字,如“\(*^▽^*)/”表示一个人开心地举起双手。在此阶段,人们已经意识到颜文字中的字符完全是象形视觉符号而非抽象的理念。在第三阶段,社交网络平台开始制作表情图片,并内置于聊天功能之中,这些表情图案叫做“emoji”。此时,表情符号真正由视觉符号来担任。来到大众信息时代,由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和社交网络愈发完善,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旺盛的需求和充足的供给使得表情符号进入大众参与创造内容的表情包阶段。

二、身体和场景的叙事补充:表情包对非语言符号的替代

非语言符号,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等,是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根据体语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的经典论断,两个人之间人际传播的场合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在网络交流中,交流者不在现场,于是需要调动和处理更多的文字符号来弥补不完整的场景,即使如此,字符也远远达不到现实中的即时视觉互动来的更加便利和精确。非语言符号的缺位并不是网络传播的专利,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也都存在象征符号丢失情况。对于传统媒介,人们也在努力降低非语言符號缺位带来的信息损失,而对于互联网来说,技术的进步导致其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互动性和多媒体。强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信息意义不足的同时,也带了更大的非语言表达和接受需求——人们不满足纯粹地收发文字。而多媒体则是表情包的技术前提,无论是表情包的制作、获取还是传播。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表情包至少帮助了交流各方更好地完成身体叙事和场景叙事。表情包通过对身体语言的模仿和再现把身体符号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情包是身体的延伸。另外表情包也解放了地域和时差的约束,把各方共享于同一个场景之下,使信息的传播互动具备情景和语境。就像构建一个世界,添加更多的叙事维度,才能让这个世界更接近于真实的世界。

我们可以把表情包看作是身体和场景的数字化,其功能运作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真实的再现,第二是艺术化加工。简单表情符号、颜文字和emoji的运作一般是对人类普通的神情和肢体的抽象或模仿,即使有一定的修饰,依然在现实生活的基本范围内,目前的表情包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点。但表情包不局限于此,对身体语言和场景的艺术化加工是其与前期表情符号区别的显著特点,也是其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以出自《旺角卡门》电影的张学友表情包为例,该表情眉毛呈倒八字,嘴型怪异,整体面部紧绷,电影的戏剧效果和截图的瞬间性产生了这样一个扭曲的表情,我们很难在现实中观察到这样的表情,同时我也难以对此表情进行准确判断。这类表情脱离了基本喜怒哀乐情绪,因此艺术加工的空间广阔。网友在这类表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赋意,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填充到表情包内,成功把表情包转化为充满个性而又适宜语境的信息符号,而其他用户如果认为这些表情包好用,也可以收藏或进行进一步的改造,这一系列的过程是真正的共享互联网用户原创内容。

三、三体重构:表情包对非语言符号的影响

表情包作为一种新生的非语言符号,既延续了原始非语言符号的功能,又对其有所扩充。它凭借直观、幽默以及精确表达复杂含义的能力,重构了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生产、认知和使用,变革了智能互联网时代的非语言话语形态。

1.表情包重构非语言符号的生产。数字媒介出现之前,普通人创造非语言符号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人们一般按照具备群体共识的非语言符号表意体系传递信息,比如用一个微笑表示友好,写下一个“?”表示疑惑,其中并不带任何创造性。就传播效果来讲,受者对这些符号的理解也是比较表面的。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后,人们可使用的非语言符号得到了扩充,但依然缺少创造性,因为其中包含的元素依然是具备群体共识的表意符号。表情包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如法国思想家福柯所言,“过去时代的符号都与物品相联系, 符号是真实的表征,而如今这种联系已经断裂, 符号不再表示任何现实,而成为‘没有本原、没有所指、没有根基的拟像”。通过运用各种图片编辑软件,自由选择、组合与解构,人们能够快速地制作出一个适用于当下或者日后的某一传播语境的象征符号。人们在创造新的视觉象征符号时,无需过多考虑现实中是否有与之对应的具体参照物,不受现有符号表意体系的约束。当然,表情包并不能脱离最一般的群体共识符号,它只是正在重构非语言符号的生产和创造。从前,人们所追求和使用的是象征性符号的极致简化,达到交流的便利和统一。而在自制表情包的过程中,人们则追求对非语言符号的极度个性化,构建出一个庞大的非语言符号生产体系。

2.表情包重构对非语言符号的认知。即使在微信等数字媒介上,人们依然主要用文字或语音交流,非语言符号则被认为是对于语言的一种辅助与补充,表情包原本也是一种弥补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缺失的方式。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可以通过精巧的文字描述和修辞手法增强传播效果,但语言修辞存在着种种弊端。传者和受者运用和理解文字的水平限制着修辞的传播效果。按照麦克卢汉的分类,文字是一种“冷媒介”,表情包则是仅需调动感观的“热媒介”。表情包是一种新式的“视觉修辞”,比如著名的姚明笑脸表情包其实是一个借代,姚明赢得比赛的喜悦被人们用来指代自己的喜悦,同时借其表情的夸张来传递幽默感,使之表达的含义又不仅限于喜悦,还附带了调侃和暗讽。这种修辞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夸大营造出戏剧性效果,并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重构现实事物本身的稳定意义,最终以图片形式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表情包的功能已经超出了代替和补充语言符号,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大和延展,甚至超越,从而重构了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认知。

3.表情包重构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在2016年的“帝吧出征”事件中,大陆网友用表情包刷屏反对“台独”,把表情包当做“武器”,后来还发布“长这么丑还好意思独立.gif”等短句,这些语句不是网友要表达的重点,表情包才是。再如斗图这一行为,表情包几乎是沟通内容的唯一内容。Deluca在其《图像政治》一书中反复强调,图像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比拟的社会动员力量和话语建构能力。表情包表意的丰富性、自由性和独特的娱乐性已经使其从“手段”变为“目的”。相比于语言,表情包的制作、使用和理解都更为直观、省力,还带有一定的娱乐效果,人们使用表情包并且消费其中的娱乐元素。年轻人不再把表情当作语言的补充,而是当作拒绝严肃、解构权威、进行文化狂欢的工具,重构了人们使用非语言符号的方式。

四、结 语

表情包并不是新事物,但被如此广泛而深刻地使用尚属于新现象。表情包继承了表情符号“前辈”们真实还原人类身体语言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表达非语言信息,同时也在网友们的原创狂欢中消解着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感性的丰富性的现代主义特征,是后现代思潮在网络符号传播中的具体体现。网友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着表情包,同时表情包也在塑造着它的使用者。表情包重构了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宣传话语形态,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人有渗透和辐射作用。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时代让我们选择了新的媒介表达,而新的媒介也将反作用于我们的时代,在对表情包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挖掘更深刻的话题。(指导教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韩隽教授)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Birdwhistell, R. L. (1952).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4] Deluca. K. M. Image politics: the new rhetoric of environmental activism. (Mahwah, NJ.: The Guilford Press).

[5]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 汤景泰.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6 (03): 96-101.

[8] 邵娟,张德胜.奥运视觉传播的后现代景观——从傅园慧表情包走红网络谈起[J].新闻與写作, 2017 (03): 96-98

[9] 禹晶轩.表情包文化的传播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7.

[10] 邝野.网络互动语境下表情包的视觉符号与情感建构分析——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D].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11] 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 (1):180-185.

[12] 刘芬.向人进化的媒介——“表情包”意味着什么[J].中国报业, 2017(2): 18-21.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替代表情包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