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

2018-06-05谢俊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高校体育

谢俊君

摘 要 体教结合是为解决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而提出的,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传统的局部精英发展方式应向着打造全面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转变,积极探索体育人才培养的“分享”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为高校赢得体育教育资源。本文探讨了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以期为构建可持续性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教结合 分享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大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体教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随之诞生。体教结合的初衷是解决好文化教育和体育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培养能够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全面体育人才,但由于运作机制长期不合理,导致其成为解决退役运动员问题、提升运动员文化修养的临时办法,其更多地是来自于体育行业的单方需求。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亟需探索新路径,从分享运动的视角切入,发掘体育人文价值观,是打造可持续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1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弊端分析

体教结合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可以说基本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体育人才的客观需要,通过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体育人才,打破传统的重体育、轻文化教育的局面,这样,及时部分体育特长生不能成长为专业运动员或者运动员退役后,也能够掌握社会生存所需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特殊社会环境下,体教结合并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生存土壤,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往往需要行政指令的支持,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平台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目的难以奏效,并且在我国各个地区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从而导致体教结合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广大对体育训练和运动有着强烈需求的青少年要么走上专学专训的“入行”之路,要么就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挡在门外。在我国大部分自治区和省市,体育业余训练的开展质量出现下降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一环,也遭遇了发展危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理应带动“体教结合”的迅速成长,但实际效果甚微,这是因为体育教育系统仍然将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作为根本教育目标,使体育缺乏服务大众的公共功能,自然不能得到社会的反哺。总之,我国的体教结合模式仍然有很多的的发展瓶颈没有解决好,如师资水平、体育教学资源、竞赛制度等,而这些问题又不是短期之内能够解决的,使得体教结合的推行步履维艰。

2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享运动模式的优势分析

尽管体教结合是我国具有独创性的体育人才培养制度,但其实际上仍然是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产物,是想为在运动精英培养过程中被淘汰的人员提供一个流动出口,将大量的被淘汰和退役运动员推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应该真正融入和谐社会发展的体系中,处理好普通学校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竞技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使广大的对体育训练有着迫切需求的青少年能够真正地“分享运动”,体育事业才能在我国社会土壤中扎根,也就是打造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学训结合”体育教育模式,促进体育事业从行业半封闭状态向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分享运动很好地契合了当前社会共同发展发展的理念,需要打破体育行业和主管部门独享的传统守旧思维和模式,使体育事业从专门的输送体育人才职能朝向打造分享式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吸引到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在有效扩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数的同时,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享运动”就是首先满足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体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体育人才,打破垄断封闭的体育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共享。

3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享运动模式的路径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在体育教育资源上的分享可以两条道路,一是与社会分享,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积极拓展体育课的校外教育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类体育教育软硬件设施,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向社会提供力所能力的体育运动资源,积极承担高校的社会责任,通过积极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获得社会认可,进而吸引社会公共资源的投入。一是与其他高校实施积极的体育教学互动,在师资力量上、教学资源上互补长短、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学成本,争取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当前各个高校都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而由于相互间的协同发展不够密切导致这些资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优质资源各具特色,具有有事的领域不尽相同,实现体育优质资源的分享,能够引导自身优质资源走出校门,同时能够将其他优质资源引进校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分享”培育体育人才的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体教结合自其出现以来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体教结合的各种弊端也不断凸显。高校作为为我国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树立分享教学的理念,承担起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打破学校办学的相对封闭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03):221-223.

[2] 劉玮,程公,杨旭东.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化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21-122.

[3] 陆炎.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分析[J].运动, 2012(03):25-27.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高校体育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