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

2018-06-05薛琼

神州·上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初中音乐教学新课程改革

薛琼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创新教学策略,凸显主体地位,催生学生情感,发挥音乐学科的审美功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滋生情感、创新思维、形成人文素养,从而全面发展、成长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音乐教学;道德情操

音乐作为世界上唯一无国界、无肤色,全世界通用的人类的语言,它的存在能引起人类感情的共鸣。初中的音乐教学就可以让心智还未成熟的懵懂学子在情感、人生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验。初中的音乐教学是“以审美教学为核心”的学科教育,通过音乐审美欣赏来陶冶自己的情操,那么现在要思考探究应当以何种音乐的教学方式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1、歌唱中滋润心灵

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是生活的再现和情感体验的动态艺术。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动和传播中,给人以不同的精神刺激和信息感受。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自身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同时,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新教材所选歌曲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其丰富的内涵,通过介绍、分析、设疑、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充分根据和利用音乐歌曲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欣赏中陶冶情操

音乐学科除了教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教学任务就是音乐欣赏,这种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在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因此,音乐欣赏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结晶。民歌民乐在渊远流长的传播过程中,经过反复修改和提炼而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欣赏时,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委婉、铁宕起伏的意境的同时,再向学生介绍瞎子阿炳的凄凉身世,坎坷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泉映月》是阿炳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情绪的潜意识的反映,表达了阿炳内心世界的痛楚与悲愤,使人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并提问:“这首乐曲仅仅只是好听吗?”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岂惟在乐”,沉默表示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努力学生,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添砖加瓦,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在开展激励评价的基础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多维的探究路径。我在教学《送别》一课时,先让学生聆听经典送别歌曲《梦驼铃》,然后让学生感悟歌词中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的意境。教学活动中融听辨法、视唱法、听赏法、提示法、讨论法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意境的深邃,情感的深沉。

4、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音乐课,在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音乐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展现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指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自我感受和结论,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學目标。

5、体会音乐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对同一作品产生一系列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反映,这一过程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总维”的有机结合。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时,学生听后一般能根据乐曲主题想象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形象。他们说:“大提琴的音色浑厚,表现了男性那种憨厚纯朴的性格:小提琴的音色清澈明亮,表现了女性那种娇美细腻的美感:最后长笛和竖琴描绘了飘渺的“仙境”,加上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大众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在天化成蝴蝶翩翩起舞。最后得出结论:抒情、委婉、优美、动人,表现了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憧憬。在欣赏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发散思维”。听完乐曲之后则是依靠“集中思维”对乐曲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懂得了音乐的语言美。

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音乐又以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生动活跃的文学语言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我们要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初中音乐教学新课程改革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