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思考

2018-06-05李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

李行

〔摘要〕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面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自主选择三个科目。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选择能力成为家长、老师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点方向。前人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立足于实践,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影响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因素,进而从政策落实、课程设置、选科管理等方面給出建议性的措施;另一类是从“生涯教育”的角度,分析生涯教育与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关系,并就如何完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具体措施。本文从广域临床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以学生为主体,在广域临床取向实务理论指导下,分析学生面临选科问题所遇到的困境,并尝试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生选考科目;学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04-07

一、引言

自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总体目标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北京市2016年发布《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重中之重的是关于高考综合改革,其中包含高考考试科目、英语学科计分方法以及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模式,从改革的具体内容来看,都是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操作手法,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之前的一考定终身制、唯分数论转为通过选科、走班制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次自上而下,从制度层面切实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通过改变学生的生态环境来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一条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1]随着方案的推进,学校如何帮助学生选定高考科目、安排课程等问题日益突出,据此,生涯规划教育以其知己(了解自身资源)、知彼(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环境资源)、选择(选择职业)为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2017年是全面推进招生改革制度的一年,鉴于试点省市经验,结合北京市实际,北京市各个学校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考选科体制。

而由于高考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统一的走班制、选科方式未形成,再者,当前作为辅助学生高考选择科目的生涯教育研究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笔者调研的北京市某中学中,虽然该校生涯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学生的选科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据此,本文以高考改革为背景,以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为切入点,尝试将广域临床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配合高中生涯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更优化的选科指导系统。

二、广域临床取向视角下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困境

(一)广域临床取向的基本观点

广域临床取向模式由Frey和Dupper在2004年全美社会工作年会上首次提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运作做出了设计。[2]该理论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运作分为四个象限。其中横轴为工作对象,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个人、小组和家庭;另一个方向是大组或者大系统。纵轴为改变单元,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另一个方向是生态环境。广域临床模式是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四种学校社会工作运作模式的高度提炼与再构,被视为“21世纪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取向”。[3]

象限A:通过改变个体、小团体或家庭,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例如帮助生涯老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的课堂更为生动,更有指导意义,从而优化生涯教育。

象限B:通过改变大团体或者整个系统,使整个生态系统得到改变。主要涉及辅助学校的领导者决策、推动政策制定以及政策的评估和实施,从而使个体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改善。通过改变学生、教师和家长,促使学校制定相关有利政策。

象限C:通过改变个体、小团体或家庭,使个体得到改变和发展。这种方式也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最擅长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对学生个别问题的解决、家庭矛盾的处理以及其他危机关系的干预。针对不重视选科的学生,采用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等方式,使学生得到改变。

象限D:通过改变大系统的生态环境,使个体学生发生改变。具体而言,通过开展一些改变教师教育理念——适应变革,提高家长重视程度——生涯意识,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等的活动,提高学生对选科重要性的认识,并能作出理性选择。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全体学生还包括各种面临困难的学生,而且还包括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根据广域临床取向的观点,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问题需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加以干预,注重分析社区、学校、教师和父母在高中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中所负的责任,同时将介入高中生选择科目的运作策略分为四个象限来进行。

(二)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困境

1.学生选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由于选科走班正处于探索阶段,科学的指导体系、管理办法等都未成熟,教师对于新形势把握欠缺,家长对于选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不明确,学生做出决定时没有良好的求助系统,导致学生在选科时摇摆不定,感到迷茫。在已经开展选科走班制的地区,多数学生表示选科结果大部分由自己决定,并且学生主要考虑因素是学科目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以及学科完成信心。[4-5]因此学生往往只是在完成了几次测试之后,根据成绩,便做出决定。仅仅凭借当下的成绩作为选科依据不是高考改革的真正出发点和立足点。

学生选科盲目的原因在于自主选择能力差,学生不知道选择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想学什么。在后真相时代,由于获取真知的成本太高,人们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来应对事实,学生沉浸在学习中无暇思考选择的原因,更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生面临选科时最困扰的是各科比较平均,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只能根据哪科教师教学完成情况好,以及与自己学习水平相当同学的选择作为自己选科的依据。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去真正了解“选科”背后的重要含义,不了解选科所对应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能力要求,学生选择科目的随意和盲目是在逃避科学选择的方式,也是对自己内心不确定的恐惧。

2.学生选科缺乏对外部因素和长远目标的重视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仍未褪去少年期的性格特征,根据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感和角色混乱”时期,他们会产生不确定感(生活无目的、无方向、彷徨迷茫)。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但仍然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缺乏对外部因素和长远目标的重视,导致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对教师、家长的意见,周围其他学生的选择,大学具体情况、专业相关要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考虑很少。

3.学校生涯教育课程的力不从心

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自我、工作、人生的基础上,促使自我、工作、人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对职业做出合理规划并作出生涯决策。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应付高考改革、使学生学会选择高考科目、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涯决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创造、合作、多样学习、独立选择并处理好选择所带来结果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虽然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辅导学生选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优化选拔学生测试手段,使社会更加公平、合理流动。因此,生涯教育被迫走上改革的前台,使其难免在帮助学生选科上具有差强人意的效果。但问题是为何生涯教育目前并没有在辅导学生选科问题上崭露头角,学生仍然存在选科迷茫和困惑。这是由于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导致的。

在高考改革之前,有关学者便提出把生涯教育提前,从小学阶段便开始展开生涯教育,要想实现生涯教育的目的,仅仅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是不科学也不会有较大成效的。个体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不可拔苗助长,个体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教育的要求更是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早期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6]

当前在高考改革试点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是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以配套高考选科,缺乏了小学阶段的培养,中学阶段的萌发,直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做出生涯决策,难免使高中生涯教育课程“拔苗助长”,原本需要12年的积累,如今却压缩在三年之内。对于职业意识淡薄的学生来说,缺乏了具体的、浅显的、简单的铺垫,直接要求学生理解选择科目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是生涯教育课程并未能给予学生选科指导的原因。

4.学校选科指导方式不健全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对学生的选科指导方式主要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讲解、学科介绍、教务处讲座或学生大会、家长会、生涯规划教育等渠道。而集体讲座所给予的帮助有限,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时会询问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的意见,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学科偏好给予意见,导致学生在选择时也只考虑学科成绩和学科偏好。再者,有些学生会向心理咨询老师和生涯规划老师询问,而有些学校的生涯规划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数量有限,不可能给所有前来咨询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意见。

5.家长认识不足

过去,在文理分班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强迫性的推动力,家长对于学生选科的意见往往基于学生学习成绩以父母选择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为考虑因素,较少考虑到未来发展方向。而在新时代下,家长虽然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高考改革的认识不深刻,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了解,对孩子能力认识不清楚,对社会职业认识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不知道,因此无法给学生较为有效的选科意见。家长的重视程度有限,也就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虽然在学生进行高考选择科目时起决定作用的人是学生自己,教师和家长所起作用相对较小[7],但是,家长是学生的生态系统里最为信任的主体,例如在祁春芳的研究中显示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听父母的意见的学生占相当比重,父母是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长作为学生外部动机的重要因素,发挥着刺激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落实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家长有责任陪同学生应对高考变化,给予孩子支持以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选科要求。

综上,学生选择高考科目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学生认识不充分、教师无法提供有效指导、学校课程设置欠缺、家长对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缺乏,主体分别为学生、老师、学校和家长。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选择高考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上述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困境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自我认知的提高、老师理念的更新、学校课程设置的完善、学生家长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从这些角度配合高中生科学选科是有必要的。

第一,学生选科盲目和随意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能力,而是包含影响学生的各种环境条件,家长、教师和学校。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整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优化学生的生态环境,关注每个个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教育公平,资源均衡,在此基础上推动政策变革,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强调通过宏观环境的改善来解决问题。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学校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学校社区工作,不同层次的工作方法能够区分不同服务需求的学生,不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且可以将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运用小组和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不仅仅是有选科困扰的学生参与到干预对象中,只要对其成长有困惑的学生都可以纳入到工作范围内。

第三,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全体学生,而且还包括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这些服务对象涵盖了学生的整个人际系统和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外在环境不同层面的改善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四,學生选科虽然是当前选择,但其实选择的是未来。而广域临床象限模式把重点放在多水平的干预和大系统的预防,不仅仅限于运用微观工作手法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而是着重改善学校的文化和风气。

第五,学校开展各种选科指导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进行选择后的成绩表现,忽视了学生在选科过程中遇到的真正困境:自信心的严重缺失、自我价值观的不确定、集体意识的淹没等。虽然学校心理咨询室给学生开设了咨询渠道,但是心理咨询在学校场域的特殊性容易使前去咨询的学生被“标签”,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而社会工作“接纳”“助人自助”“平等”等价值观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选科背后的心理机制。

综上,社会工作以其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归因方式的全面性、工作方式的个别性、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和接纳的价值理念的独特之处,能够给高中生合理选科构建良好的生态架构。通过个体、团体和系统的参与,同时促进个体和生态环境改变,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是可行的。

四、社会工作介入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

(一)象限C:改变学生个人

高中教育目标的变化体现了高考改革目的的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学习生涯指导和生涯决策,选择自己更合适发展的学科,学校根据其选择提供课程与教学,为其今后的学业、职业发展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加强学生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自主决定能力。学生选科盲目和随意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后配套的指导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素质还没有达到高考改革的要求,教育目标仍未实现。

1.学生内在心理赋权——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困扰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四个主要因素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喜欢的科目和所擅长的科目相冲突”,“所喜欢的科目与将来的就业相冲突”“各科比较均匀,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科目”,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是学生最为困扰的因素。同时,选择将来就业这一因素所占比例最少。在笔者调查的某中学中,约15%的学生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不太了解,约27.4%的学生对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太了解。未来学生升学和就业都是靠继续发展长项,长项用到极致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板。那些选择“不太了解自己喜好,没有擅长科目”的学生对自我认知存在不足。

赋权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方法通常是运用赋权理论,形成赋权框架,协助案主发挥个人潜能、发展自我意识、激发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赋权小组——自我领导小组可以给成员提供帮助,减少个体的孤立感,并为个人技能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生发提供手段和环境[8]。自我领导小组的实务模型包含五个阶段,计划前、开始、团队准备、采取行动和接管。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的接管阶段,社会工作者会撤出小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不太了解自己喜好,不知道擅长哪个科目”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所有科目中没有特长,而赋权小组正是一种有效的机制让学生参与赋权小组的组织、计划、决策,使参与的学生成为赋权的主体,最终收获自我意识的提高和体验自己的潜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参与自我领导小组的过程中,通过活动,积极调动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发现各个成员“不知道、不擅长”的具体原因,同时发现各个成员的潜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为下一步的选科和生涯规划做好坚实的准备。

2.弥补生涯教育孕育和萌发阶段的教育,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有全面的生涯教育内容设计“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规划自我和人生规划自我展示”,并且配备较为完整的生涯教育培训系统。提高学生的自我認知、开展主题活动、班会活动、名师讲座、个别咨询、学长引领、家长职场面对面、生涯人物访谈等等。但是在笔者调查的中学中,在问及有没有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过规划时,约90%的学生都选择有过生涯规划,但是选择“有,只有一点儿,没有很仔细考虑”比重最大,原因可能是生涯规划课堂给的启发不足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业压力原因,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关于生涯规划的问题,由于生涯教育孕育和萌发阶段的缺失,使学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化能力较差,因此,弥补学生在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是有必要的。

帮助学生制作个人“大学专业宣传册”,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想要进入大学的历史沿革、想考专业的专业排名、专业所需能力等等,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自身目前的学习状况之间的距离,以及自己所需要努力的空间。比如想考的大学和专业需要多少分,需要在北京市排名多少,在学校排名多少,在班级排名多少。通过每次考试和更新宣传册,使“大学专业宣传册”能够持续进行,使“宣传册”成为一个独立的刺激中心,不仅在学生作出选科决定前起到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在三年的高中教育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终极目标,再辅助生涯教育课堂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使其内部的行动能量得到刺激,增强其对于大学信号刺激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其生涯意识。

3.个案工作——学会选择与负责

为了应对新时代高考改革的要求,很多学校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提供指导与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建造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平台。但是热闹的外部环境不一定能带动个体内部的觉醒,仍有一些“边缘青少年”的问题困扰着学校老师和同学,在笔者调查的中学中,班主任和生涯老师都希望我们不仅仅能够帮助班集体解决选科问题,也希望针对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促使其发生改变。

班主任反映了三位“问题学生”。第一位学生,这位男生极其聪明,但是从来不写作业,很让老师们头疼;或者坚持写了两天作业,老师再鼓励也不再坚持了。家长很迁就,孩子说不写作业,家长就不让写作业了。班主任请家长与心理教师交流,家长以单位搬家为由,没有来学校。第二位学生,这位女生胆子很小,惧怕老师、同学、学习等等。经班主任了解,其母亲是某大公司的高管,父亲没有工作,所以母亲在家中对待父亲和孩子的态度就像在公司中对待下属一样,对这位女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通过讲述这两位学生的案例,教师向我们求助,希望有什么活动可以使家长配合老师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位学生,上课大声喧哗,影响正常课堂秩序,班主任的复述是“屡教不改”,请家长来学校聊学生情况、单独与学生约谈都没有达到班主任想要达到的效果。班主任倾诉的同时表达了强烈希望得到帮助的愿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虽然是全体学生,尤其是有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的学生。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校达到教育目的。关于个案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问题解决、行为修正、人本治疗、个案管理、系统脱敏、漫灌疗法、叙事家庭疗法等等。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学生”情况对症下药,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例如对于第一位学生,可以使用行为疗法帮助其摆脱不想写作业的行为习惯,强化其写作业的意愿。对于第二位学生,可以使用叙事家庭疗法,通过倾听该女生在家庭、学校等各种情境下的感受与体验,挖掘不利于其发展的某个场景,解构一些内心困惑,帮助女生重新树立面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对于第三位学生,可以采取满灌疗法,首先给这位学生安排一项需要安静的条件才能完成的任务,然后直接让这位学生进入到极其喧闹的情境中,从而迅速矫正其对于大声说话的错误认识,最终改变其认知和行为。

总之,在象限A中,社会工作者要着重对学生“选择、责任”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知道选什么科,选择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选择意味着的未来职业和发展方向的目标。

(二)象限D:对家长、教师的活动与辅导

1.对部分教师开展选科的培训——辅助生涯教育的学科渗透

教师认清新高考的形势,适应新常态对于避免学生选科盲目、依据单一是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新形势、新常态下学生成绩、兴趣爱好、优点特长、学科未来职业走向,帮助学生把握先机,主动作为,确立更富时代性的目标,为学生选科、升学、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在刘宝剑研究的浙江省2014级学生选择科目的调查中,学生认为老师在帮助选择高考科目时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数比重不到10%[9]。在杜开颜的研究中,部分教师表示,改革方案和自己之前熟识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是迥然不同的。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新形势的适应对于学生适应新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部分对教学变化没有兴趣的老师,需要对其开展强化适应新高考、将生涯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的辅导。

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生涯老师也表示,仅仅依靠一周两节的生涯教育课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职业生涯的启发、选科指导是有限的。未来的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在学校课程整体架构中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探索生涯规划教育与课程实施融为一体的实施模式,并通过建立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创设未来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正是协调生涯老师、各科老师、学校领导的合适角色,也是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恰当人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对学生、老师进行团体辅导后,将工作方案、达成效果与校方进行沟通,推动校方在政策层面推动生涯教育的学科渗透,从而使生涯意识的培养与选科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中落地生花。

2.家庭社会工作——整合资源,家长助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土壤”,家庭对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家庭教育功能开始向社会分化,使原本家庭承担的教育功能更加外化,家庭不但要满足成员的生存需求,也要满足其发展需求。另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迫使小家庭要与学校、社会有更加密切的配合。在笔者调研的学校,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传统大家庭的支持减少,而学生父母又要面临积累经济和赡养父母的双重压力,因此,学校、社会和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帮助父母认识到学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强调父母在学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采用家庭社会工作方法中的社区工作方法,联系学校周边社区,首先由社工整合有关新高考政策、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以及当前家长需要着重了解和学习的培养学生能力等信息;其次,将这些信息资源发布在学校周边的社区,由社区作为主体向家长宣传、提供信息;同时,结合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强化家长适应新形势的意识,使家长对选科问题重视起来,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三)象限A:对学校系统的介入——配合学校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王蕾的研究指出,在T中学的德育课程中,探索了一套由一名老师主讲,四名社工辅助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目标的达成的模式,其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对主讲老师的辅助和对学生的支持作用。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介入方式和介入内容有,事务性的工作:观察、记录课堂情况,对课堂目标完成的评估,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管理课程资料等。操作性任务:辅助维持课堂讨论、活动中的秩序,担当灵活小组的带头人,为主讲老师和学生搭建沟通桥梁。反应性任务:对学生在德育课堂的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及时捕捉,并提供相对性的支持和辅导工作。王蕾的研究为我们介入到学校生涯教育课堂提供了范本和参考模式。

笔者调查的中学,因开展生涯教育规划课程较晚,师资力量较弱,迫于选科形势倒逼学校完善生涯教育,因此,生涯教育老师为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生涯规划状况的调查。而由于各种原因,对于问卷的分析,以及将分析结果物化成改革方案也没有落实。于是,在了解情况后,我们承担了分析问卷这项任务,将具体分析结果与生涯老师沟通,并就下一阶段如何改进教学方向等方面做了深入交流。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较高,生涯规划认知较全面但不深刻,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强烈的生涯规划需求。据此,结合生涯老师的意见以及社工的总结,针对学生当前没有较详细的生涯规划这一问题,做出了辅助辅导建议——目标引领,通过带领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学生强化生涯意识,做出生涯决策。

通过王蕾的研究和笔者的实践,这是社工介入学校系统的深刻实践,但该实践是否只适用于生涯教育资源较少的学校?对于有充足的生涯教育资源的学校而言,社会工作者是否也能够如此顺利地介入学校系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四)象限B:推动学校变革

运用象限C、D、A发现的学生选科、老师疑点、家校沟通等问题,向学校决策层提出已经概括的问题,已介入的措施、效果,以及需要学校参与配合的地方,提出新的选科管理办法,完善学校选科机制,推动学校政策变革。综合运用象限C、D、A、B运作的工作模式,投身到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不破坏原有教学秩序、时间安排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工作,解决学校问题,实现学校社会工作者对高中生选科的介入,并实现对学校工作的嵌入。

參考文献

[1]张中宁.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刘宝剑.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5(10):145-147.

[3]杨忠健.生涯教育应从何时开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36-38.

[4]鄢木秀.论我国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青年探究,2011(5):73-78.

[5]杜开颜.福州八中“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教育综合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前期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6]祁春芳.基于高考改革的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体系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7]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8]孙正娟.专业家庭社会工作未来家庭的需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3(4):43-45.

[9]王蕾.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新型德育教育中的预防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
多省市英语高考回归全国卷的探讨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高考改革背景下职业高中
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育学的影响探析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着色”历史画面,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