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化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的冲击

2018-06-05王凯悦徐裕国

神州·上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

王凯悦 徐裕国

摘要:几千年所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影响甚深。作为代表浙江金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在当下日益更新的时代,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文章以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化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的冲击进行分析,提出在全球化冲击下,立足本土求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婺剧戏服手工刺绣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传统婺剧戏服手工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当今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智库百科)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形式不可避免的状态,传统婺剧戏服手工刺绣(后称:传统婺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范畴也必然卷入其中。全球化背景下出现文化同一、西方、麦当劳化、美国化,对传统婺绣文化的侵蚀,试图把其文化特色覆盖、消食。

二、本土化传统婺剧戏服手工刺绣特色

中国的传统手工刺绣,是指尖上的舞蹈,它包含了人类情感及精神层面的传统表达手方式。中国特色浙江婺剧背景历史已有400多年,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浙江区域人民对其耳熟能详,有地域性和共同回忆,其特色的传统婺绣服饰,戏服“行头”包括婺剧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等。婺剧戏服是从明清时期的民族、民俗服饰、清代服饰典章图识与装饰年画中转化而来,有蟒袍、龙箭、龙通、宫装、客衣、铠甲等十几种,剧本不同,行头也变化多端。[1]其风格夸张、粗犷、泼赖、朴实,地方特色浓郁,具明显的代表性,而这些“行头”,都是口口相传,师徒一代传一代的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刺绣的特色,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金华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

三、全球化对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的冲击

从前,绣制一件传统婺剧戏服,需耗材50多卷丝线、10卷含真金盘线、几百工时,经过原金华戏具厂,现浙江省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徐裕国先生在文革时期冒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传统婺剧服饰图谱及手工刺绣工艺,如今却面临失传的窘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让传统手工艺所依赖的物资、文化基础遭到极大的动摇。[2]而造成冲击的情况有几种:首先,全球文化的西方化是在被在西方历史情景后而演生的现代化,影响着中国传统手工刺绣,中间的科学化主宰,走向了机器时代,诞生机器刺绣(后称:机绣)。在工业化时代的跨文化接触下发明各种机器,机绣在19世纪初的法国诞生,是代替手工的一种刺绣方式,其衍生品种类繁多,针法多变,图案各样,生产速度极快,成本低,价格便宜,省时省工,还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那么,传统手工刺绣往往无法量化而将要被牺牲,人性被漠视,如今面临着极大的灭亡挑战。手工刺绣过程是经历构思、画底稿、挑线配色、穿针引线等过程,这种艺术精神和作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和赋予的价值情感,属于刺绣作者个人的创作。而机绣死板、针法一致无灵动性,走量化、流水线,整个刺绣作品的过程被拆开,变成艺术公司、工厂的产品,而不是个人的作品。

其次,在全球化过程中,传统婺绣原本是手工刺绣,每一针一线都是作者亲手行为动作,不重复具灵活性,而出口西方的意识形态下,机绣制品开始变得泛滥,模式和形态纹样都一致,没有地方特色,放置在哪个国度都可以套用,这是某种程度摧毁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面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传统婺绣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守旧传统,也不能因为商业利益直接的抄袭、模仿外来产物。

再者,受到全球化的一个巨大挑战之下,世界各国特色的文化充斥我国,对传统婺绣有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打开了国门。市场和商业的发展以买卖的形式改变文化买卖和文化的矛盾,大量传统婺绣文化变成通过市场的渠道流通,转变成金钱、商业化。金钱是各种社会及传统文化形式的最大破坏者(G.Simmel,1900)。如今互联网时代,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交流沟通更加畅通,出口贸易、大型展览、政府支持、收藏爱好等更为容易促成和发扬传统婺绣。

四、如今中国传统婺剧手工刺绣现状

如今,外界现代社会信息诱惑太多,几乎无人尝试深入了解传统婺绣的价值,而更多人是去关注市场、名利和发展速度,传统婺绣不再是为了某种特殊艺术情感而创作。导致传统婺绣面临无人问津、传承,甚至面临灭亡。大批量的机绣实则是让观赏刺绣作品的观众和藏家、爱好者被剥削,而最大获益者是资本持有者。曾经的历史资料经过时间而渐渐丢失、淘汰。市场亦是如此,传统手工刺绣为从前必不可缺的用品,而渐渐的因各种原因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物质需求、审美而淘汰。

五、结论

本土化与全球化已不可分割,也无可避免。在全球化冲击下,传统婺绣需立足本土求发展。结合本土化特色发展,应从收藏观念、艺术审美、课程培训、学术交流、人员交流等方面国际化做起,把艺术文化精神渗透到传统婺绣作品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婺绣项目,推陈出新,跟紧当今步伐,走出国门。本土化是过程而非目的。传统婺绣需要为了适应当前全球化的冲击环境下而做变化:一切传统婺绣的作品以收藏、傳承为目的,而不是以商业利益市场的喜好来随意更变,传统婺绣技艺须随地域性变化引起的变化而改变。全方位融入浙江金华的本土技艺,它有利于促进民族主义、保护传统文化、引起国家政府重视、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工艺的危机情绪,有利于本土化的特色手工艺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徐裕国.中国婺剧服饰图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哈斯其木格.生存还是毁灭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艺能与艺徳的思考[M].刺绣.

[3]王文静、代永生.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视角切入[M].文化教育 大众文艺,2017.

猜你喜欢

本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