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模型操作辅助空间设计
——“空间的使命”教学工作坊实践

2018-06-04汤子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工作坊课题空间

汤子馨(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工作坊概况

1.项目背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近几年来,经常通过举办外籍教师教学工作坊及与国外院校进行同一课题的平行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与先进教学方式保持平行发展的状态。在合作教学过程中了解国外设计教学方法的前沿发展,探索实验性的教学模式。而学科性质与环境设计较为接近的建筑学,是环境设计系教学重要与有效的参照系。其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与相关学科结合的密切程度等方面,都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极富启发。

2017年3月,为期11天的“空间的使命”工作坊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展开。斯图加特科技大学室内建筑设计系的系主任沃尔夫冈·格利齐教授来我院开展教学工作,环境设计专业30 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工作坊。笔者作为教学助理全程参与了此次教学,就此撰文浅谈个中感受和思考,期望为在教学中发展从模型操作角度思考空间设计教学等方面提供参考。

2.组织框架与过程

在“空间的使命”工作坊上,格利齐教授希望学生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并能把控空间的质量和氛围。学生们每两天都会领取一个新的设计任务,而模型的主要制作材料均为统一尺寸大小的长方体纸盒。工作坊强调通过模型来推敲方案, 设计的概念生成是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研究和思考形成。 设计初期学生也许会尝试不同的概念,在模型制作的时候通过推敲并在整合中逐渐完善方案构思。工作坊结束后,每个学生都会完成5个空间模型,并以举办公开展览的形式展现教学成果。

表1 工作坊课题

二、教学实践过程解析

从设计任务来看,这五个课题都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严格地来说,空间设计课程并不等同于建筑课程,而是隶属于整体建筑课程群,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几个课题通过模型的制作向前推进,都是对空间从领悟到塑造的直观训练。

1.物体 vs 空间(Solid Object vs.Space)

图1 课题一部分作业

图2 课题二部分作业

图3 课题三部分作业

图4 课题四部分作业

学生选择一个可以握在手里的物体(玩具或日常物品)作为原型,将其看作一个“建筑”。而题目“这是只鸭子”,是出自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长岛鸭子”,也正是建筑空间符号化的表现。学生被要求想象剖切该物体,并将剖切面映射到作为载体的纸盒上,可以通过加法或减法来创造空间。并在纸盒模型所创造的空间里对应人的尺度,思考其功能与形式。

在此过程中,提示学生各种空间语言例如叠加、旋转等都需要从功能角度出发去看是否可行,分层级的空间也都要遵循逻辑的语言。作为第一个模型制作的任务,这一课题限制不多,意在发散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保持对尺度的敏感性。

2.从暗室到光线(Darkroom to light)

学生给盒子开一个或数个小孔,包括视孔和光源孔。视孔不变,尝试变换光源点,使固定在盒子中的上个任务的物体像画廊中的展品一般,在光源变换的情况下呈现不同光影效果,并在透过小孔拍摄的照片中将人的尺度介入。课题希望学生能通过运用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来掌控空间的氛围。在尝试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光对于空间并非只有照亮的作用,它作为无形的,只可见的“物质”,既可以创造空间,也可以使空间消失,因为光与影是共存的,相互形成了对方的存在。光线是控制空间质量及氛围的一个基础元素。

图5 课题五部分作业

3.空间分割(Space division)

以“在盒子中生活”为课题3的任务涉及具体的功能空间的创造。也就是说,作为盒子的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居住的空间,学生要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割这个空间。而分割空间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利用墙体的错位、大小、方向来分割;可以利用柱子、家具的分割;还可利用不同材质或地面的抬升来划分空间等。

这一任务从一开始,模型空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因此会提醒学生在用模型尝试的同时,要注意到不同的分割方式在产生不同形式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感知。室内墙体是否要注意流通性,以及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会如何决定格局等等都是在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4.流动空间(Floating space)

这一任务从一开始,对模型的操作要求就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很显然,题目为“密斯俱乐部”的任务意味着在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流动空间”的概念上进行空间原则的学习。在对密斯的代表作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空间分析教学后,格利齐教授希望学生能使用“流动空间”的概念手法,设计一个同时具备室内外活动空间,2个舞池,2个吧台及休闲区、员工室等功能的俱乐部。因此,如何在“流动空间”的原则下运用水平及垂直的面来创造空间,联结室内外区域,是模型操作实践的重点。

5.空间规划(Space plan)

这一课题是基于对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缪勒住宅(Villa Müller)空间规划的解读。在路斯的缪勒住宅较为完整的几何体外观里,有着较为复杂的内部空间。旋转的楼梯路径,灵活的地面错层,对公共及私密空间的区分等,都反映出路斯空间规划的设计思想。

图6 结果多样性呈现

图7 模型辅助设计方法

图8 教学成果展览

要求学生能将其空间模式语言应用于新的空间设计,并以1:25的比例制作模型。课题为设计一个三层楼的爱书之人的住宅,于是相应的,在功能上对于阅读、写作房间以及书架的位置等会有一些特别的要求考虑。因此,学生在理解如何通过竖向设计来连结垂直空间,并尝试掌握多层空间的操作,较之任务4来说又进一步加大了难度。

三、关于工作坊教学的思考

空间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能让设计成为一种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善于编排和组织空间资源,有能力通过造型和空间感知的表达与传递,创造性地反映对设计对象的认知。[1]

对于美院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也许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理论和制图识图方面的知识,但并不深刻。因此,此次工作坊以模型操作作为课题设计的呈现手段,从“二维——三维”的视知觉转化练习,到感知觉物化的形式转化训练,模型对应的都是对建筑空间的理性解读以及实际的感受认知。这一训练过程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空间设计教学逐渐从意识到逻辑,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主要有如下几点感受:

1.渐进课题任务设计

在短短数十天内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五个模型,这样的课题推进节奏强度和速度都是非常大的。面对并没有太多建筑设计经验的学生,需要快速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并使少数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从而进入状态。

最开始的设计任务从身边的小物件入手,对空间的创造并未限制太多,学生也有非常大的自由发挥度。因此最开始的设计任务并不细化到门、窗、楼梯等尺寸,只是要求在完成首个模型以后,考虑将人作为尺度参照物放置在模型空间中。而人作为尺度的置入将学生对空间感受转换为理解人与建筑的比例关系。接下来用光线来塑造空间氛围的课题则较为轻松有趣,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对光线的尝试来把控空间环境,来获得直观感知体验。而后三个课题则涉及了具体的空间功能,甚至包括了家具的具体使用场景。并且“密斯俱乐部”及“书虫塔”的课题都分别有了指定的设计原则,且从单层到多层空间,难度逐渐增加。

因此,这一组空间课题具有循序渐进的引导性,有逻辑的课题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在有序的系统中从领悟到塑造,从抽象体量到具体细部空间,以模型为媒介来强化学生对空间的认知与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空间教学的课题研究和作业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借鉴意义。

2.原则唯一结果多样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每一个课题都有其唯一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准则(如课题4.5中密斯和卢斯的设计思想),对功能分割、空间形式的处理都是在一定的要求下,因此结果是有一定预见性的。基于某项准则做空间设计等于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主题,框定了大方向上运用的手法。但是其过程又与制作等比模型为主的模拟导向的空间教学不同,作为设计手段的模型操作,学生要能跟上思考的节奏。通过对模型不停地进行修正,与脑中的预设的想法进行对比。而这一过程其实是在探索对空间的理性解读和实际感知之间的准确对应关系,具有不断变化的多重结果性。

学生模型制作的材料较为统一,每个课题都是相同尺寸的纸盒一只。另外辅助以厚卡纸、透明玻璃纸、大头针等材料。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面对同一个设计任务,设计的基本尺度与比例是相同的。通过简单切割,再用大头针固定和胶水粘接的方法简单连接,整体呈现效果明显,制作快捷。教授会根据学生的模型逐一讨论合理性及可行性,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发散思维。而学生对设计改动的推进来自于对模型的直观观察及直接操作,对呈现的结果并没有固定的预设。

这种轻设定、重推敲的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学生在唯一的主题和初定的准则下思考并修改模型,结果呈现多样性。探索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效均衡了美术院校空间教学过度艺术化的倾向。

3.模型辅助设计方法

图9 教学成果展览2

近年来对空间的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还是需要从本原上来理解空间在建筑本体问题上的作用。王方戟把目前建筑院校及实践的设计方法总结为“单向、分阶段、单要素推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设计始于平面总图,在二维的总图及环境中推敲体量关系,然后依据任务书布置建筑内部功能,在功能基本成形的平面轮廓中布置结构柱网,最后,建筑被逐层拉起并生成立面。这一设计方法有其优势,但也将所面对的元素过于分裂对待,忽略了对空间的设计。[2]

而借助对模型的直接操作是脱离了具体图案化的抽象空间的思考过程,是三维的设计思维方式。他们会先借助非常简略的二维草图的帮助将思考的出发点大略画出(在这个过程上用极少的时间),随之在立刻上手的三维模型制作中来推敲功能关系及比例尺度关系等。诸如功能与形态的关系,尺度比例是否合适,形成的内外空间是否有意义,设定的功能是否成立等。这些因素都是形成空间概念最基本的问题。这个推敲过程对于非建筑学背景的学生来说有些难,脱离具象的图形,只从空间本体问题来推敲方案,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

出于可行性的理由,我们都会经历绘图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手段。对模型的操作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结果,即所谓的“工作方法决定形式”。它帮助生成构思并推动设计的发展。[3]

因此,如何通过模型的操作来得到一个空间概念,对于没有太多建筑设计经验的学生来说,会收获比较好的效果。在空间观察方面,模型能比较直观的进行试验并不停修正。观察和直觉是空间推敲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模型中的尺度、光影、感知和观念上的细致剖析,隐含在内的某种规则因此显露出来,设计策略得以形成。可以说,空间是模型操作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工作坊”(workshop)作为目前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教学载体,学生把理论学习的成果经理解并实践转化为专业技能,通过高强度学习在短期内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目的。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为充分和直接,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们形成默契的团队,有利于集体成果的创作。仅仅11天的工作坊时间安排非常紧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建筑学背景的教授面对的是艺术设计学缘背景的学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自我个性的表达和艺术表现的强化,思维方式与工科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缺乏建筑学院学生所接受的较为系统的从抽象到逻辑、从感性到理性的空间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更注重创造性的发挥与建筑空间相关技能的结合。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不同国度的设计者对他国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的深层思考,从教学思路,内容框架到组织形式都使参与者拓展了对空间的认知,丰富了知识与经验。

模型作为设计过程思考和研究的主要工具,在空间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操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整体掌控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理解设计概念、掌握设计方法、提高动手技能的必要途径。有时候并非以艺术学的标准来定义空间的思维方式,而使空间教学回归到结构、构造、尺度、光环境等要素中去。而这些通过模型操作,都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所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和考虑因素,从而为空间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新的视角。

[1] 姚翔翔. 现代空间教学中的课题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2016.

[2] 王方戟. 评《空间、建构与设计》[J]. 时代建筑, 2012(1):182.

[3] 顾大庆. 绘图,制作,搭建和建构—关于设计教学中建造概念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思考[J]. 新建筑,2011(4):10-14.

猜你喜欢

工作坊课题空间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