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8-06-02蒋斌

教师·中 2018年4期
关键词:激发策略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蒋斌

摘 要: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其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探索,并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促进生物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6

作者简介:蒋 斌(1973—),男,瑶族,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一、引言

兴趣在人类的认识和创新活动中,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素。兴趣使人的认识优先地指向某种事物,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和探究该事物。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建立有效课堂谈几点心得。

二、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性教育,是学校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只有当学生将兴趣与奋斗目标及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而这样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方向性,才有更大的推动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进行理想教育

实践证明,采取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往今来杰出人物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好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并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

2.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首先,教师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而且要强调学习对学生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往往来自对学习意义清楚的认识。其次,学习目的教育应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课程之前,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以及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学习的内容、目的和任务,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最后,教师要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实际意义,生动具体地阐明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設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课堂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教学中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学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能够为教学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景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创设情景,使引入的内容更精彩呢?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已有的信息

若信息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治水要先治山?”然后以这个问题为主线,利用动画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连续过程以直观、动态、逼真、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如何参与水循环产生兴趣。

2.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当学生的见解还不充分时,教师可再举一个反例,引起他们认知的失调。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并让他们观察实际案例。当学生了解这一道理之后,教师再举一些不需要阳光与叶绿体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唤起了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的兴趣。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创设这种问题情景,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几三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最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时,要让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度适当、有启发性。实践证明,认知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还不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多尝试、多练习,激发兴趣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有利于知识基础的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存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加深,兴趣也就越来越增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知识体系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课后巩固练习,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如通过动手操作、课堂游戏、第二课堂、考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

联系当前形势,生物教学时间短,当堂内容必须当堂掌握、消化和巩固,因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这样,生物教学中十分讲究效率和效果的“练”,就显示得十分必要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尝试“课堂抢答”,以学生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开展,答对的为该组记分。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习题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趣的小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布置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是必要的,当堂检测、练习到位才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整节课没有相关的练习,那教师就难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误解与欠缺。但在生物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解答,课堂的效果可就不一样了。例如,在讲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辨别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婴儿吮奶等反射活动,这既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五、运用学科特点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是一条成功的教育经验。如何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使课堂情趣横生,便成为教师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艺术。新颖有趣、逻辑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格式变化的作业内容均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参加探究活动。为了使课本上那些枯燥、死板的知识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我经常在课前三分钟开展生物知识大放送,如动植物王国中有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用这些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求知的知識养料,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御敌等趣事。形象的讲述让学生听了乐此不疲,等时机成熟了,我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课前讲述。

我还利用每节课剩余时间,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人为什么会长胖?为什么有些双胞胎是同性而有些是异性?不吃早饭上课为什么会头晕?要怎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什么叫煤气中毒?有些人的眼睛怎么会变成近视?子女的相貌为什么与父母相似?……”诸如此类有关生物学的问题都可以适时调动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完全不知道的知识是很难使他们感兴趣的。第二,教学内容必须能给予学生某种新的知识,学生早已理解透的知识内容也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之中,运用学科特点,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六、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运用形象的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同时,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绽放火花。无论是直接的直观还是间接的直观,都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度。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

例如讲解《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时,因为有了FLASH动画后,教学就显得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学习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另外,利用直观教具也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兴趣。

又如讲《叶的形态》这节时,我把蚕豆叶带到课堂让学生吹蚕豆叶泡,让蚕豆叶的下表皮与叶肉分离形成气泡,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蚕豆叶结构、分析下表皮的特点。生物学的一切理论和原理都来源于大量实验和长期观察,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实验素材,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不断从感知事物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再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和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七、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浓厚的兴趣。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学习也是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再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0):82-87.

[2]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激发策略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物理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