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训家风是宝贵的民族遗产

2018-06-02刘志宏

教师·中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 要:好的家风如同和风细雨,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孩子的思维和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需要增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坚持带动家人,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进而感染和影响社会。文章就中国传统好家风的内容予以阐释。

关键词:好家风;传统文化;民族遗产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08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家训家风创新与传承研究”(BY〔2017〕G2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志宏(1970—),男,甘肃会宁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

1.崇德尚义,爱国奉献

教子做人、以德立身是历代传统家风家训的共同课题,中国人向来认同“德行定终身”的价值取向。德行首推道义,强调个体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这种价值追求的最好诠释,是好家风最突出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中应该坚守的爱国精神、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坚决反对“唯知有利,不知有义”的家庭教育,培育“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好家風。

2.尊老爱幼,仁爱和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父慈子孝的国度,尊老爱幼、仁爱和谐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传统家风教育特别重视“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这种孝悌行为推广开去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道德精神。不管是传统的大家庭,还是今天众多的普通家庭,尊老爱幼、仁爱和谐都是好家风必备的内容,这对于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对日趋凸显的老龄化问题和独生子女问题,保护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反对虐待、遗弃老人和儿童的行为,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尊老爱幼好家风显得尤为迫切。中国人历来主张的推己及人和与人为善,是好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应该坚持这种做人原则,培养家庭成员的仁爱之心,让好家风助推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夫妻和睦,邻里团结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婚姻美满、家庭和谐的基础,夫妻和睦既是好家风的内容,也是好家风的表现。夫妻不和睦就没有家庭凝聚力,子女教育、美德传承就无从谈起,家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和睦就不能讲男强女弱或女强男弱,也不能讲所谓的“三从四德”,只有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并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才会有真正的和睦。

邻里之间长期相处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时候,家风就成为重要的试金石。家风好者往往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换位思考、宽以待人,能努力化解矛盾、增进感情,达到邻里团结。如果没有好家风的熏陶,就会矛盾丛生、纠纷不断、恶邻相向。当今社会必须提倡邻里团结的好家风,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谦敬礼让,克骄防矜

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更是传统家风家教注重的内容。曾国藩就特别强调“敬”字功夫,也要求子女力戒娇气、官气,即所谓的“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很多家训都强调“容让”之德,“能容人,是大器。”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和谐谦让是非常可贵的美德,是好家风的内在要求。

5.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涵。古人教子诚实做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把诚实守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人无信不立”,世家大族正是凭借诚实守信来建立自己的宗族信誉的,居高位者也是依赖诚实守信的美德取信于民、赢得官德的,普通百姓也需要坚持诚实守信在社会中打拼。今天的好家风建设应以诚实守信为重要抓手。

6.勤俭持家,廉洁自律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奢懒败家门。”古人特别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把勤俭家风作为官德修养的重要指标,齐家、管好家人,进而治国、做称职官员。因此,勤俭持家是历史上很多著名家训都突出强调的内容。

如今,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家风建设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家风好不好,关键看领导者这个“主心骨”硬不硬。廉洁自律对于作为家风建设主导者的领导干部家长尤其重要,是好家风的必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家训家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好家风”建设作为现在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载体,非常有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用创新精神更好地推进家风传承。

参考文献:

[1]《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N].光明日报,2014-03-12.

[2]钟鸿春.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J].湖南社会科学,2011(6):207-20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