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中医类医院医疗资源及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6-01姜威李宗友胡艳敏赵阳李彦文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床位数助理执业

姜威,李宗友,胡艳敏,赵阳,李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秉持“民众福祉改善”,在区域内实现均等化[1]。在医疗领域,北京市素来饱受“大城市病”困扰,而津冀地区则面临优势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中医类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推动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中医药服务均等化,首要任务是需要对三地中医类医院的医疗资源与服务进行摸底调查,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2-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研究对象为京津冀三地的中医类医院。依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制度,“中医类”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三类。

1.2 统计方法

统计指标包括机构数、床位数、人员数、诊疗量、出院人数等。2017年 10-11月,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完成后利用Excel 2013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类医院医疗资源情况

2.1.1 中医类医院机构数 截至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数分别为 191、56、237个,较之 2015年底分别增加 9.77%、9.80%、4.41%,北京市与天津市增长较快。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中医类医院分别占本省市医院总数的 29.94%、13.30%、14.65%,北京市所占比例较高(见表1)。

趋势变化方面,北京市在2016年以前的增幅呈现持续放缓状态,天津市与河北省中医类医院数在2014年出现波动,天津市增长速度较快,河北省增长速度则无明显规律。北京市中医类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持续走高,天津市在2014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保持上升,而河北省这一比例则持续降低。

2.1.2 中医类医院床位数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床位数分别为 22772、9050、41438张,较 2015年分别增长 14.95%、3.20%、8.92%,北京市增长较快;分别占本省市医院床位数的20.69%、15.72%、15.30%。

趋势变化方面,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床位数增幅在 2016年以前呈现持续放缓状态,天津市在2013年与 2015年增长显著;河北省 3年内的增幅均保持在 8%~9%。北京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数的比例持续上升,天津市与河北省则变化不显著(见表2)。

2.1.3 中医类医院中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 12868、4728、16778人,较 2015年分别增长 10.66%、4.53%、9.63%;占各省市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比例分别为 21.59%、18.45%、16.61%。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近几年保持增长态势,天津市除2014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也保持增长态势,河北近两年增长较为快速。

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占本市医院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也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天津市在2014年稍有下降,其他几年较为平稳,河北省各年份所占比例相当;北京市、天津市各年的比例均高于河北省(见表3)。

表1 2012-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数量、增幅及占对应省市医院总数百分比

表2 2012-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床位数量、增幅及占对应省市医院床位总数百分比

表3 2012-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幅及占对应省市医院执业(助理)医师百分比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 7866、2757、6907人,万人口中医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3.62、1.77、0.92人。

2.2 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情况

2.2.1 中医类医院诊疗量 截至 2016年底,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分别为4008.58万、1461.63万、2102.22万人次;与2015年自身比较,分别增长 9.09%、降低 0.28%、增长11.13%;分别占本地医院 2016年诊疗量的25.82%、19.79%、15.95%。2012-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地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基本都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且北京市远高于河北省及天津市(见图1)。

图1 2012-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诊疗数量

2.2.2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 截至 2016年底,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出院人数分别为 41.13万、20.32万、127.67万人,较 2015年分别增长 23.11%、9.31%、14.50%;分别占本地医院2016年出院人数的 13.87%、13.36%、14.46%。2012-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地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持续上升,河北省高于北京市及天津市(见图2)。

图2 2012-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

2.3 中医类医院医师负担情况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分别为 12.34、12.32、4.99人次,北京市与天津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52人次。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分别为 1.25、1.35、1.96床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床日(见表4)。

表4 2016年京津冀中医类医院医师担负工作量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3.1.1 北京市中医类医疗资源存量相对丰富,增速放缓 北京市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医医疗资源也相对丰富。2016年,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约占全市医院总数的1/3,而天津市、河北省远远低于这一比例;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床位数、医师数占全市医院床位总数、医师总数的百分比也均高于天津市与河北省。按照万人口中医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计算,北京市万人口中医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是天津市的 2倍多、是河北省的4倍左右。

从近几年三地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床位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北京市除2016年增幅较明显外,其他年份呈现变缓的趋势,这主要与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关。为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市中心区域大型公立医院的新建及床位的大规模扩充。2016年北京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床位数增幅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民营中医类医院的增加,随着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的政策导向,未来这种趋势有可能变得更加明显。

3.1.2 北京市、天津市中医类医院的医疗负担较重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常住人口数分别为 2173万、1562万、7470万人[2],北京市、天津市的常住人口要远远少于河北省。但是,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分别是天津市、河北省的2.74、1.91倍;天津市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虽然比河北省低,但也接近河北省的 70%,而天津市的常住人口仅为河北省的1/5左右。

北京市、天津市中医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河北省的 2.5倍。2016年,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出院人数较之2015年的增长幅度也显著高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从近几年三地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出院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三地基本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一直远远高于天津市与河北省,出院人数也要高于天津市。

可见,相较于常住人口众多的河北省,人口较少的北京市、天津市中医类医院承担了更为沉重的医疗任务,北京市的医疗负担更为突出。这是“大城市病”在医疗领域最为明显的一个体现。环京地区交通便利,患者抱有“大城市”“大医院”看病好的心理,倾向于到北京市、天津市诊治疾病;而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重病患者也会将北京市列为诊疗的重要一站。因此,北京市、天津市在为本市常住人口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外,还承担了大量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

3.1.3 河北省中医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较为缺乏 从本文调查分析结果可知,近两年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增长速度较前几年加快;近五年其占医院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维持在 16%~17%,相对稳定。但是,河北省中医类医院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却显得较为缺乏,人口是北京市与天津市的多倍,其万人口中医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却与之相差较远,尚不足1人。

3.2 建议

3.2.1 持续、有序疏解北京市中医类医疗资源向天津市、河北省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疏解首都部分医疗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推动京津冀的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应着眼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北京市的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特别是核心区的中医医疗资源要积极寻找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向河北省和天津市疏解,在疏解中实现均衡发展[3]。一方面减轻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医疗负担,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天津市、河北省患者在不出本地的情况下获得高水准的中医医疗服务。

3.2.2 扎实推进中医类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实施 除了在地域上对中医类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内部也要进行优化,进一步推进中医类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明确了新时期医改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4]。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 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有效引导京津冀三地群众就近诊疗,解决大医院的“虹吸效应”,缓解北京地区中医类医院压力。

3.2.3 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中医药人才合理流动 人才是医疗服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无论是首都医疗资源的疏解,还是医疗服务体系内部的优化,都离不开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布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指出,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5]。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乡人才联动等多种途径,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通过设置全科医师特设岗位等多种形式,鼓励特设岗位医生长期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6],到2020年,新增建设3000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 1.5万名。支持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去,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从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仅能够使百姓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治疗医疗卫生领域“大城市病”的根本之策。

[1] 邓琦,金煜,饶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通过[EB/OL].(2015-05-01)[2017-10-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01/c1001-26935006.html.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72.

[3] 杜鑫.京津冀中医医疗协同发展面临五大问题[N].工人日报,2016-07-20(004).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09)[2017-10-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09/content_5158053.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1-04-28)[2017-10-10].http://www.gov.cn/zwgk/2011-04/28/content_1854246.htm.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6-08-11)[2017-10-10].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1/content_5098925.htm.

猜你喜欢

床位数助理执业
生活小助理
自在如风
助理
全国城市医疗资源排行榜
广州市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2014再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