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医药类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医务人员策略探讨

2018-06-01任书俊王咏梅邓勇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医务人员图书馆

任书俊,王咏梅,邓勇

1.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8;2.合肥师范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 2017年 6月,中国的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Protocol Address,IP地址)数据居世界前列,其中,IPv4地址数量达到3.38亿个,IPv6地址数量达到21283块/32地址(即截止2017年6月,我国从国际互联网管理公司已经申请获得了 21283个网络号为 32位的 IPv6地址块,每一块地址又可提供大约2的96次方个有效地址),二者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中国网站数量为 506万个,半年增长4.8%[1]。如此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及增长率,使得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地位不断提高。移动网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脸识别、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型。在这种“互联网+”技术大潮下,医药类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新技术的支持,整合资源,拓展服务,使服务对象除本校师生读者外,扩展到农村医务人员,以解他们的专业资源需求。

1 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阅读困境

农村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学历较高,很多是中专、大专或本科学历,担负着乡村居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重任。他们的阅读需求除了个性之外,具有一个共性——对医学专业文献资料的需求。农村环境复杂,碰到各种毒虫病害等疑难病症的几率较大,随时查阅医学相关资料成为农村医务人员的迫切需要。相对这种需求,农村图书馆建设现状则堪忧:2009年,全国2491个县级图书馆中,1030个图书馆的人员支出超过了财政拨款的 80%,而 675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购书经费,占县级图书馆总数的27.1%[2]。县级图书馆尚如此,被排除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外的乡镇文化站或图书室更加缺乏必要的财政保障。据悉,我国目前很多乡镇没有文化站或图书室,已统计在册的文化站和图书室多已名存实亡。现存农村图书室的普遍问题是:经费短缺,图书总量和种类少,文献质量差,图书陈旧,仅有的一些图书也是以社会科学、文艺小说、历史传记类居多,医学类专业图书凤毛麟角。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想要从图书室借阅到最新的医学专业图书的几率非常低。以安徽省明光市某镇为例,经笔者实地调查,镇上 2所医院共有35名职工,中专学历 5人,大专学历 24人,本科以上学历 6人,担负着全镇村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而全镇却没有图书馆(室),这样的阅读条件困扰着广大农村医务工作者。

2 “互联网+”环境下医药类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医务人员提供阅读服务的可行性

2.1 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硬件资源的可行性

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速度加快。以安徽省为例,从 200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发出了(2003-2008)(2008-2012)2个连续五年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作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战略决策,制订并完成了第11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第12个五年规划纲要,到 2015年,要实现“数字安徽”框架基本成立,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 73.25,升至全国第11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取得明显进展,贫困村宽带基本普及[3]。根据明光市统计局2017年明光市互联网普及率统计表初步统计数字,明光市下辖 12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17年11月24日,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36.96%,移动宽带普及率50.88%,所有的乡镇村医院全部通网络。笔者实地调查明光市张八岭镇 2所医院,他们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上网,医院医务人员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率100%,使用过移动支付的医务人员100%。这样的硬件条件使农村医务人员随时通过互联网远程获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可能。

2.2 大数据和云计算提供了软件技术的可行性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出现以前,图书馆普遍使用的是近距离的 C/S或 B/S模式系统。C/S结构,即 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 Server端,降低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早期的软件系统多以此作为首选设计标准;B/S结构,即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 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 3-tier结构。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 WWW 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 Script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等)和 ActiveX 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信息资源全部存放在本馆的近距离服务器中,为了升级最新版的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 OS)或者应用软件,必须不断升级计算机硬件;为了防止病毒侵入,还要安装防毒软件和防火墙等,且要不断更新。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客户端都必须有专业人员随时维护,这使得高校图书馆服务只能提供给近距离访问的本校师生。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图书馆资源可以接入“云”端,由专门的云计算服务公司维护,客户端只要有一台能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把所有的工作转移到“云”中。这就使得一个计算机新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畅游“云”海。不用考虑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技术问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远程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软件技术的支持。

2.3 医药类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提供了资源服务的可行性

医药类高校图书馆的专业资料已经建成了相关数据库,存放在自己的核心服务器上,而各图书馆之间也已实现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可以为每位读者定制“我的图书馆”,设置虚拟馆舍,读者点点鼠标就可以访问和利用资源。而资源不再单纯是纸质的,数字化、电子化已成为当今资源的主流,而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安装配备了移动图书馆,用户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资料。图书馆可以从读者需求出发,主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更加多样,服务范围也更加广泛。图书馆在硬件条件和服务方式上已经为远程服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4 立法方面的可行性

2017年 11月 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于 2018年 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4]。这从立法上保证了高校图书馆可以向农村医务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3 “互联网+”环境下医药类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医务人员提供阅读服务的必要性

一方面,农村基层医疗人员依赖农村图书馆建设,其专业文献资料阅读困境短期或者相对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医药类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医药类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强力支撑和保障,其专业资源的存储量很大。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截止到2017年年底,图书馆藏书总量896719册,其中医药卫生类图书总量388203册。2013-2017年,图书馆保持每年 80万元的采购量,平均进书量每年20000多册,而医药卫生类图书平均每年10000多册(见表1)。

同时,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也逐年增加,截止到2017年底,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已经拥有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23个,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6个。资源在医学院校当中属中流水平。此外,安徽中医药大学还有相当一部分珍贵的医学古籍,这部分图书在社会上很难采买到。这只是医药类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一个缩影。所有的医药类高校图书馆专业书籍的总和对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就是一个专业书的海洋。如此丰富的专业书籍如果可以服务于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必将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居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保驾护航。

表1 2013-2017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总进书量及医药卫生类图书进书量

4 实施策略

4.1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远程身份认证

目前,图书馆资源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建和部分购买的资源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另一种是购买的一部分电子资源存储在数据库商的服务器上,在利用方式上被称为包库,需要远程访问获取。本地服务器上的资源是用读者证号在本校网登录查找。而在包库资源的使用上,数据库商为了确认该用户确系某单位的正式用户,采用 IP地址认证的方式。这两种认证方式使得本校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时必须在学校内,通过与校园网联网的计算机才能查找资料,离开学校就无法正常使用。这两种方式的根本原因是远程身份识别认证的不可控制性,账号密码的方式非常容易仿冒,无法识别是否本人。这种问题不解决,不但无法给散布在远距离的农村医务人员提供服务,本校合法用户离开学校也无法使用,制约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现在快速发展的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解决远程身份认证难题。人脸识别技术最主要的用途之一是身份认证。它是基于人的相貌特征信息的识别技术。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可以在动态视频中实现实时人脸跟踪定位和三维重构。最新的智能化算法可在人脸处于弱光环境下或者部分被挡时仍能快速识别,并且可以对活体进行检测,防止用照片或者录像进行识别。每次识别时系统还会自动记忆人体的可变特征,用户的胖瘦不会影响系统的识别。识别准确率超过 99%,远超过肉眼 72%的识别率。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银行、交通、司法、公安、边检、航天等领域。图书馆可以将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嵌入系统,配合账户密码,辨别用户在网上登录的数字账号是否和真实身份统一,从而大大增加远程身份认证的可靠性。这一应用不但解决了农村医务人员远程使用图书资源的身份认证问题,也让本校师生不再受 IP地址认证之困。

4.2 中医药古籍等受文化保护的文献可加密传送

中医药古籍类文献是医药类高校图书馆特有的珍贵资料,一直受知识产权保护。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订古籍数字化体系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流程,建立古籍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开始,国内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展现了相当强劲的势头[5],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一直在进行中。这部分文献对农村医务人员来说非常实用,也十分珍贵,在其他渠道很难获得。图书馆如果通过网络数字化传输这种数据信息,会因为网络传输信息的不可控性导致泄密,对知识产权构成一定威胁。而在传输中进行信息加密,则可以避免泄密的发生。传输加密技术有端-端加密和线路加密两种,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数据流加密确保信息数据传输的安全。端-端加密由发送者端自动对传递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形成 TCP(传输控制协议)/IP(网际协议)信息数据包,由此这些信息数据将无法阅读和识别,信息到达目的地后会自动重组和解密,变为可供阅读和识别的信息数据;而线路加密即对信息交流的网络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进行线路加密,这一过程中无需考虑信源与信宿的信息安全保护[6]。所以利用传输加密技术可以规避数字传输的公共性和不可控性,是保护中医药古籍文献知识产权的有效方式之一。

4.3 依托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引进SaaS进行资源整合

医药类高校图书馆目前大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尤其在医药学专业领域的资源存储上有较大优势。以安徽省几所较早的医药类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电子资源数据库为例,2018年1月在各校图书馆网站统计的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医学高校的电子资源数量可观,如何让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便捷地使用这些资源是应当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以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为依托,建立图书馆联盟,进行资源整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表2 2018年1月安徽4所医学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站统计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数量

以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为依托,成立图书馆联盟,便于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协议标准,制作一体化检索平台,无缝链接多样的信息化资源。这些标准利于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大数据处理层,全方位整合数字资源,让读者可以跨库检索、跨载体跨平台检索,从而为农村医务工作者创建智慧化服务模式。这些工作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引进SaaS服务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SaaS是 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是一种软件布局模型,其应用专为网络交付而设计,便于用户通过互联网托管、部署及接入。SaaS提供商为图书馆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实施、后期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图书馆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通过引进信誉度高的品牌SaaS服务商,避免各馆技术人员配置参差不齐的情况,标准的实施和后期维护更新工作都容易得到保证。

4.4 利用微课、MOOC(慕课)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信息素养培训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即“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7]。目前,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大多毕业自医学高校,对高校图书馆并不陌生,对文献检索等基本流程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有一定基础。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不断的进步,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施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信息素养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距离远,散布范围广,集中现场培训不现实也不方便,而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如微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微课的主要特征是“短小精悍”。微课视频大多8~10 min,视频一次阐述一个目标知识点,设计制作精良,在短时间内能带给学习者以震撼的效果。高校图书馆可以使用Camtasia Studioc等录屏软件对操作性较强的演示内容进行录屏,对有强调之处录制培训者出境,最后通过录屏软件视频编辑合成,形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目标性强的、有声有色的信息素养培训视频。而MOOC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不限制学生数量,面向世界所有人士开放,它的特性是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图书馆定制自己的培训课程,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视频发布在 MOOC平台的培训课程内,进行合适的学习管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农村医务人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随时登录,利用碎片时间自主选择观看、线上提问,线上学习者互相讨论学习,图书馆进行线上答疑等。医药类高校也可以定制自己的MOOC平台。此外图书馆还可以用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信息推送,使广大农村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各种信息。

4.5 借助移动支付和物流业,纸质资源也可以开放

借助先进的物流行业、强大的移动支付功能,图书馆纸质资源也可以向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借阅。农村医务人员通过合法认证后,可以在网上办理图书借阅,通过移动支付缴纳押金和邮资,借好的图书由图书馆和物流公司合作,快递到他们的手上。还书时,他们可以先办理网上申请,然后将所借图书快递至图书馆流通部门,流通部门确认后,网上办理还书手续,实时退还押金。

5 结语

医药类高校图书馆应当为农村医务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解决他们的阅读困境,同时让医药知识信息进入基层,服务农民,惠及民生,为乡村居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保驾护航。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7-08-04)[2017-12-04].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 李如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4(11):17-20.

[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A/OL].(2017-06-13)[2017-12-05].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7/6/13/812721035870.h tml.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7-11-04)[2017-12-05].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11/04/content_2031427.htm.

[5] 张文亮,敦楚男.近十年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7(3):126-130,137.

[6] 丁盛春.信息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206.

[7] 赵艳丽,董宏伟,马丽华,等.基于网络及文献调研的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3):92-96.

猜你喜欢

互联网+医务人员图书馆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图书馆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