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工具设计教育中的GROUP-TEAM课程教学改革

2018-05-30李卓李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群组学期思维

李卓,李雪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430070)

交通工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本专业领域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工程知识、应用技能、设计研究方法等。但在实际具体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领域、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常常会偏重于某一方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在课程设置上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上分别提出“课程群组”与“课程团队”两个概念,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交通工具设计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群组(GROUP)

一般而言,课程群组是基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需求,将多门课程构筑为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强化性、服务性明显增强。“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概念被提出并发展至今二十余年,众多高校陆续开展了许多同名异质的课程群实践,课程群的内涵也在此期间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课程群不是基于各种目的的任意课程组合,而是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的课程体系框架内的课程组合,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对于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师生来讲,多学科、跨领域、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以“课程群组”(图1)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再合适不过。如在训练学生手绘基础的课程中,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专业表现技法、写生实习等几门课程组建成一个阶段性的课程群组,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无阻,训练效果更具系统性,为后期其他类别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本科四年的时间,培养学生关于交通工具设计的相关设计思维与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素养,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框架,满足社会岗位对相关领域的专业性需求,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以时间性、目的性结合的角度将本科四年大致分为夯实基础(设计理论基础)、能力提升(设计相关技术能力)、综合运用(完成设计思维体系的建立、毕业设计,向设计师转换)几个阶段。

(一)课程群组的时间性

就是在制定整个教学目标时,注重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来逐一实施。学期,作为教学计划实施的时间节点,给整个教学规划了一条时间轴,时间与目标相对应。阶段性的教学,一方面有序完善、逐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助益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二)课程群组的方向(目标)性

指的是课程群组服务于每个教学阶段以及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以此为基础服务于整个本科四年的教学总目标。“设计思维—思维表达—技术能力—思维转换—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是分目标,多个课程群组的多方式组合,每个课程群组在完成学期小目标的基础之上,学期的教学小目标又将共同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大目标。积跬步而至千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牢基础,技术能力逐步提升。

(三)课程群组的实施与检验。

图1 课程群组总体结构图示

图2 “能力提升阶段”的部分课程群组结构

课程群组本身是由若干门具有内在逻辑的课程有机组合而成,在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群组以学期大作业的形式来进行检验,而学期大作业包含两个部分,既是课程群组内部各个课程作业的整合,又有针对学期目标而设的学期作业,各占50%(占比可根据实际能力评估需求有所侧重与更改)。若按照层级进行分类,学期作业—第一级、课程群组作业—第二级、课程作业—第三级。课程作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常常是为整体服务的模式。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课程群组的时间性、方向(目标)性、实施与检验三者是互补互辅的。对于交通工具设计的学习而言,“设计思维—思维表达—技术能力—思维转换—综合运用”是学生所需的必要能力,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夯实基础阶段,重点培养的是“设计思维—思维表达”。在学生初入交通工具设计这个大的培养系统之前,首先要让其对交通工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兴趣,这就是课程设置的“激励性”。此阶段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审美和赏析能力,所谓激励性,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于交通工具设计的情绪和热情,并要保持这种“三分钟热度”,不断地维持这种热情,以助于克服后期学习中的枯燥与困难。相较传统课程设置,激励性的课程设置则是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与具体设计环节一一对应。大体来说,通过大量艺术性鲜明的赏析类课程(汽车展览、赛车比赛、汽车生产实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辨析能力,利用真实感更强的多媒体教育手段(AR/VR技术+教育平台、公众号推送分享、企业参观等)为学生带来足够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再加以合理引导,初步建立交通工具设计表现与学科知识框架的一一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前期的激励性课程加深了学生对于交通工具的认识、理解与兴趣。事实证明,激励性课程一定程度上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且这种积极性的延续周期较于以往有所增长。

能力提升阶段(图2),着重培养“思维表达—技术能力—思维转换”,有了前期的设计思维基础的建立,此阶段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设计草图和效果图、数字模型、油泥模型等把抽象的思维进行提炼整合更加直观的传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往往更加需要大量枯燥的重复性训练,此时“课程激励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传统的课程设置常常是单门独立授课,连贯性不尽如人意,而增加“目的性”与“应用性”后,每一个课程群组的组建都是对实际完整设计的演练,包括设计理念、设计知识、设计草图及效果图、数字模型、实物模型等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的确在前期阶段给学生带来很大困阻,但是课程群组的内容随着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的提高,在质上有一个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进阶过程,完整过程的往复训练同时也减少了课程间断裂隔阂以及枯燥感。这种将以点为延伸的课程改变为以组结网发散的课程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交通工具设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明显增强,并且很容易发现自身长短进而取长补短。

综合运用阶段,可以说是“设计思维-思维表达-技术能力-思维转换-综合运用”的汇集,重点是“思维转换-综合运用”,这便需要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介入——企业第二课堂。思维转换,就是要将学生在校学到的设计技巧成功与企业所需的设计能力进行对接,然而这不是简单的模拟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模拟的基础上开设企业第二课堂——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教学、与企业协商联合培养、一定周期的企业实习等,将学生的设计带入到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中。最终的检验与考核,需要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但是设计题目来自于企业真实案例,由在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验收。目前教学中,企业第二课堂处于实验阶段,但与汽车学院的跨学院、跨学科合作一直收效显著,跨学院、跨院企的联合模式使得课程群组在交通工具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程群组是基于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与目的关系而构建的动态体系,既要整合优化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还要协调兼顾与其对应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交通工具设计来说,想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思维重现表达、口头及书面表达、材料与生产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诸多能力,更是如此。由于汽车设计的环节复杂,所以课程设置中着重关注课程间的衔接,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能力之后,相应的课程群组中便加入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内容。相较于往届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课程群组培养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知识结构的纵向深度有待随着高年级课程深入继续加强,但是横向广度的确明显大幅提高。

二、课程团队(TEAM)

课程群组的建设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而课程组是由课程群所隶属的师资构成的,是课程群师资的优化与整合,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主体,也是承载课程群建设的实体,所以课程团队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群组能否有效实施。

教学团队(teaching team)的理念由来已久,一般被看作团队概念在教学领域的延伸,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组建的工作群体。课程团队则是针对课程群组的课程设置而言,所以,如何建设优秀的课程团队(相较于教学团队,课程团队更具有针对性,服务于特定的课程群组,组建的灵活性更强),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的交通工具设计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组成多元化——角色与分工

图3 基于课程群组的课程团队组建简图

对于交通工具设计而言,课程群组中有提到“企业第二课堂”,所以团队中的教师不仅仅是本校的全职教师、外校的特聘教授,还应该有企业优秀的从业设计师,团队的组成更加多元。同时,成员组成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程群组服务目的合理调节成员比重。例如,本校师资、外聘教授、企业从业设计师的比例,在夯实基础阶段应该为3:1:1,在能力提升阶段应该为5:2:3,在综合运用阶段应该为2:1:2,根据实际课程需求,比例会在合理范围有所调整。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思维方式的角度也更加多方位,体现在设计作品中便是元素多元且更显大气。

(二)教学共同体——沟通与衔接

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相对独立,课程群组的内部课程之间、课程群组之间常常会因为授课教师的不同,在时间、空间上产生脱节现象,特别是在团队成员多元化、教学目标灵活多变的情况下,诸如手绘这样具有基础性、重复性的课程内容在连接上易产生课程脱节现象,类似现象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将全团队的课程群组作为一个大的教学系统,每门课程之间、课程团队与课程团队之间都要做好沟通与衔接。学校与企业之间不仅需要资源互通,教师与企业设计师也需要双向培训,在校教师按需到企业实习培训,企业设计师也要在不失个性与特色的情况下配合教学需求。只有双向了解,才能够更好的协调沟通。

(三)师生参与性——反馈与完善

课程团队成员之间要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达预期的原因以及有待完善之处。课程团队及时搜集相关反馈之后,迅速调整课程群组的结构、教学方式、内容安排等,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课程团队的建设。建立线上、线下反馈平台,除搜集师生在网络上的反馈意见之外,还定期开展了面对面反馈会议,此处的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团队的教师成员,学生是课程群组的实施对象,随着年级和掌握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反馈的可用性和参考价值也是成正比增加。学生积极想要学习接触的知识可以弹性地设置在课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下的反馈机制,合理性、成效性日益凸显。

(四)模拟重复性——周期与效率

依据课程群组而建立的课程团队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团队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所述的课程群组一般以学期为单位,阶段性地服务于学期目标,而学期目标最终会模拟实际项目来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当学期目标达成以后,需要新的课程群组,随即需要建设新的课程团队与之对应。课程团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质且组合建设的灵活性更强,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课程团队的快速建立与有效运行。这要求课程团队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图3),于是将交通工具设计所可能涉及的所有课程进行一个大的分类,大致分为通识类、赏析类、学科大类、专业理论类、个性化训练类、集中性实践类、课外实践类等,每类下的课程按照由浅入深进一步分类筛选,形成有等级的课程库,相应的教师按照专长负责对应的课程库,在课程群组建立时,按需调取相应课程,负责该课程的教师便自动成为此次课程团队的一员。即使因为课程群组的周期性原因导致课程团队需要在相对短期内拆合重组,团队成员也能够快速彼此适应并配合,服务于当前所在的课程群组。统筹兼顾、选取合理,此方法极其有效地满足了课程团队组建的灵活性。

课程团队建设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推动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有益于个人推动团队发展,团队成果利于个人教学的良性循环,课程建设的成果共享互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程团队的建设对课程群组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课程群组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如此,专业培养—课程群组—课程团队之间就形成了良性互促的关系,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讲是双赢的。

三、结语

于学生而言,交通工具设计的设计思维、思维表达、技术能力的全面掌握,而后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成功完成思维转换——寻求概念与实际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能力。而“课程群组”与“课程团队”的提出与实施就是为了在整体规划下有逻辑性、有目的性地培养这些专业能力,将教—学—用转换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与未来的工作岗位接轨。

交通工具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繁复、知识结构庞杂、实践理论结合紧密、应用性极强,课程群组的建设,既有效地删减了课程间重复的部分,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课程群组使交通工具设计过程中的抽象思维-平面二维—数字三维—空间三维相关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从而完成了复杂、高级的技巧训练和研究训练。而课程团队则是服务于课程群组,专业理论、个性化实践训练、企业教师多元组合,其组建搭配更加灵活,目标性、针对性更加明确,专业特点更加突出。但是在交通工具发展迅猛、前卫性、概念化特点之下,课程群组、课程团队的建设与实施,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并完善完整可行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反馈通道、评价标准、激励体系等,这样才能够建设具有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

[1] 杜立鹏.工业设计专业交通工具设计课程教学探讨与研究[J].教学研究,2011,34(2): 60-63.

[2] 张丽萍,等.“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61-64.

[3] 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3):114-116.

[4] 陈火弟,等.高校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67-72.

[5] 孙福万,等.开放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从“课程组”到“课程教学团队”[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5):24-29.

[6] 吴朋,等.教师合作视阈下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J].高教探索,2014(6):118-121.

猜你喜欢

群组学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