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化传承
——以广府家具纸上博物馆为例

2018-05-30谢丹妮汤晓颖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广府家具民间

谢丹妮,汤晓颖

(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090)

一、从传统探索的媒介到失去情感共鸣

民间美术多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低下的生产力让彼时的人们对未知的自然力量有着原始的崇拜,民间美术实际上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在认知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就导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天地万物,还是灵魂鬼怪祭祀、农事祈求丰收、节日的祝福等等,所有民间美术所表达的意愿都寄托在当时的人们所认知的神秘自然现象和人为事物上,并在民俗活动中倾注着他们质朴的感情和心理。这不仅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更是他们汲取精神力量的媒体。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仍未停止,传统的载体或者是媒介,却已不能承载当代人的诉求和期许,曾经的未知的神秘力量在当今时代人们的认知中已经成为了常识,传统工艺美术因而减少了更新迭代的动力,致使它们在当代遇冷。此外,再加上传统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等弊端,其面临挑战已是必然。

二、本能、行为、反思构成了传承架构

(一)新的刺激促使传承的发生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教授提出了认知的三个层次: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

人们在对外界刺激进行识别的过程中,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将知觉到的信息与记忆中的表征相匹配的过程,这是本能层次的反应。在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和听觉等物理特征均处于支配地位。

传承的前提是对事物的认知加上已知的经验理解,传统工艺大多是以个人经验和传统技艺为基础。显然在当代即便阅读再多的具有传统美学观的文字作品,欣赏再精美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我们也难以对传统的创作环境感同身受,难以真正地从心底进行文化的认同。所以在当今时代采用何种方式来传承民间工艺美术,并帮助现代人树立对传统工艺及其审美的准确的认知,就是数字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二)数字化传承手段改善传承文化的体验

我们在说传承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或者说不主要是那幅美丽精致的图样, 以及细致的装饰,而是这位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所代代相承的技艺, 特别是他的信仰、审美、习俗等诸多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时空环境和其所具有的民俗功能。

数字化的传承手段主要是通过独特的影像、视频、音频以及听觉、触觉等接收系统等的综合运用,来提供视觉与听觉,甚至是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维感觉集合的世界,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受众感觉亲历其境的深度体验。认知心理的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这样的全方位的感知方式,拓宽了输入的渠道,可使得人的认知更加真切、深刻。新媒体提供的只是一种媒介的转化,而不影响其最初的精神内涵。

(三)传承的深层目的是达到情感的共鸣

反思层次的设计涉及诸多领域,强调信息、文化与产品或产品作用的意义。一个产品可以不仅包含它们所实现的功能总和,还应该包含她传递给人的信息与情感。

机器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没有情绪的,但是人有,例如当消极情绪产生时,神经递质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某个主题而不分散,直到问题解决,但在正面情绪产生时神经递质则愿意将加工的范围以及兴趣扩宽,唤起好奇心,激发创造力。

只有把握住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反思层面的情绪反馈,才能使人深入地了解知识和文化,使其有感知也有反馈,有信息的输入也有情感的输出。

三、实践项目——广府家具纸上博物馆

(一)纸上博物馆概念的提出

博物馆的本质在于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标,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对广府家具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信息化时代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的一次新尝试。

“纸上博物馆”是指,在纸本书籍中引入AR技术。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具有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特征,改变了形式单一的传统传播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为设计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整体架构是通过建立广府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博物馆来保护和传播广府文化;将一些广府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技巧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促使广府民间工艺美术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机遇。

(二)纸上博物馆——从展示教育到获得感

以广府家具为例,广府家具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存在着保护和继承悖论,在实用性上进行继续改造与创新,易失去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只建立博物馆束之高阁又易使文化得不到理解和传播。博物馆的本质在于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标,在新媒体的时代,甚至其在展示和教育功能上要比传统的博物馆更胜一筹,认知心理学中强调,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在App中不仅有传统的历史、工艺的简介,可以使得用户在实验过程中对“广府家具”有一个初步认知,而且可以基于这种认知在AR交互部分对这种体验中进行更深度的体验,这种在体验中的刺激也会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纸质图书部分,纸质图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传播的主要媒介,以当前书籍的书页或读者的阅读环境作为现实环境,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在现实环境中叠加显示广府家具三维模型与三维动画,用户可进行实时互动,创造出一种游览博物馆的文化体验。使用户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通过纸上虚拟博物馆,将数字化传承中的教育、展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纸上博物馆框架的搭建

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简单关系,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根据浏览者的内心特征与认知性质,不但要了解人是怎样接收信息的,还应明白人是如何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

据此我们这样来布局“纸上博物馆”产品的构架,尽量简化第一级层次,将线性叙述的历史、制作部分放置在独立的模块,以便更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达。分为纸本书籍和移动应用程序(App)两部分。两者既是相对独立的产品,又可配套使用。广府家具的App整体框架以介绍广府家具的名作、结构、装饰、用料,以及其发展脉络为主。

整个App是情景沉浸式体验,不是强迫灌输式的感官刺激。动作是一种交互,用户通过“动作”来控制观赏进程,在使用中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主体与纸质图书以及三维模型进行多个维度的体验。

1.统一风格与色彩,抓住用户本能需求

本能水平的设计的基本原理源于人类本能,在人和人之间以及文化之间都是相互一致的。它主要涉及视觉整体感知的最初效果,也就是抓住眼球。本能的认知需求就需要整体的风格统一、色彩的和谐、主题的明确。

在“广府家具纸上博物馆”中,根据“广府家具”的造型与图案,提炼了广府家具的装饰花纹和元素进行设计,例如图标外形是从广式家具经典的“斗钩”曲线中归纳得出的线性图标造型,突出了广府家具的文化美感。

图2 App界面之一

图3 纸质书籍中的“AR交互体验”

界面设计的主体颜色采用了三种饱和度较低的棕灰色,与华丽纹样、繁复雕刻的广府家具形成呼应,起到衬托作用。这样的设置也符合人的认知本能,在辅助部分降低辅助图形与颜色对于主体物的干扰,激起体验者的探索欲望以帮助其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体验。(图1)

2.满足需求,快速进入体验状态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体加工信息的一个限制容量,此有限性产生自人的心理智源的有限性。人体加工信息的容量不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关注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注意如何选择。

在所有的界面中(图2),我们都控制了画面主体物的数量,让主体物突出至画面中心,并且在文字叙述讯息上保持了严格的层级关系——用颜色、字体、间距的变化有次序地展示了不同的产品属性。从典藏家具的名称到相关的审美渊源直至历史典故,一层层递进传达信息。不论用户的认知与理解是否到达了所提供的最高层级,但只要是对页面中的信息进行浏览就都可以对展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掌握主动权,加强体验中的获得感

让用户掌握主动权,则是我们在认知中的反思层面进行的设计。形容反思层面最恰当的成语是“触景生情”, 它依赖于产品带给用户的参与感、使用产品带来的获得感,还有一些来自深层次的意识活动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在产品中加入“AR模式”实现纸上博物馆的目的。

通过AR模式的参与,可以得到游戏般的沉浸体验。这和自上而下的课堂教育、线性叙事的从书本学习、模块化的App体验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户可以获得主动权,而不只是被动接受的旁观者。

在这个层面的体验中,有情景,有互动,加之体验者在App其他模块中对广府家具的基础认识,以及在书籍内容里对社会背景、审美法则的初步了解,可以获得更多的认识,更深层次的体验期望也可以得到满足,并促使体验者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达到传递审美品位的目的,使体验者更好地感受并进而认可其文化内涵。(图3)

四、结语

人与人之间虽然认知的过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原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表达都不尽相同,所以来自深层次的意识活动的乐趣也各不相同。但通过体验,获得基于自身认知的文化观念,使传承不断层,也就达到了我们对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承的期望。

传承的方式只是媒介、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物化的工艺品,而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审美志趣、祭祀传统、礼节习俗。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能促进人与产品的良好交互,而且更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桥梁,甚至它是探索产品、人和物质、文化、历史之间对话的一种手段。

运用新的手段、新的媒介进行展示探索,不仅是为了将广府工艺美术技艺保存下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运用这些不断丰富的交互方式、行为模式也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深入了解的渠道,这让传统民间美术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文化大潮,在新媒体时代也能在包容中继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1] 向思楼.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263-267.

[2]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01):25-34+171.

[4] 刘世文.论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沉浸”审美[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4):29-34.

[5] 张海育.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认知心理学发展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34-137.

[6]李姗姗.“有意”与“无意”——格式塔心理学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1):118-119.

[7] 赵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8] 何亭.基于认知心理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9] 陈昭霓.认知心理学在UI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7,38(16):30-33.

[10] 刘勋,吴艳红,李兴珊,蒋毅,周雯,方方.认知心理学:理解脑、心智和行为的基石[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06):620-629.

[11]贾林祥.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广府家具民间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