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永州传统民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018-05-30汤爽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民居古村落小河

汤爽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概况介绍

湖南永州小河村是明清以来尚存的古村落,村落古建筑约有250多年历史。村落民风淳朴,地处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由于永州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以及多样的文化交融,形成了永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此次永州小河村古民居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上余家、下余家与朱家村三个具有不同特色和个性的古民居。以上三个古村落为研究范围,基本涵括了我国从现代化以来传统居住形式面临的一系列后续发展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小河村整体民居环境分析

小河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地理位置独特,但如今空心化现象严重,其建筑风格与文化在后开发时代背景下面临生存与延续的问题,改变这种糟糕的状况迫在眉睫。其中上余家古村保护得相对完好,整体建筑保存较为严整,但由于当地居民缺乏文化层面的引导与疏通,在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上出现了断层现象,古村面临一系列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图1、图2、图5);下余家相比较上余家规模大一些,空间序列相对复杂,村内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出现大面积的垮塌,墙壁表皮脱落,并且由于有些建筑不能满足当下生活需要,居民在原有传统建筑条件下加建扩建现象也很是普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河村整体风格的统一(图3);朱家村整体民居环境不太理想,不少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因年久失修出现垮塌,有的因居民保护不周出现大面积火烧痕迹,并且内部空间秩序十分混乱,居民生活方式受到一定影响。(图4)

图1 上余家局部

图2 上余家民居垮塌

图3 下余家墙面火烧痕迹

图4 朱家村民居环境

图5 上余家居民生活环境

小河村整体民居环境不容乐观,大部分建筑的形式已经不适合人居住,很多房屋已经相当破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可供人居住的房屋也只是保留传统民居的一个外在形式,其功能性、美观性、适应性都差强人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忽视了村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这在村落后续延续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延续绵长

民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集建筑文化、艺术、技术为一体,传承演变着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传统民居极强的历史代入感,丰富的民族文化脉络,都是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在当下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文化层面推进古民居可持续发展,解决一些民居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是当前很多设计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汲取民居建筑中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民居新风貌。

(一)强调历史文脉发展

传统民居逐渐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它的保护和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民居的传承价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常奔赴发达城市,村落中多为劳动力低下的老人,小孩儿。在对古村落的本乡本土的历史、传统礼仪、传统工艺、民俗风情、民间信仰等传播、挖掘、展示和继承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对整个小河村民居环境的改善,需要注重历史文脉的沿袭,在保持民居独立性的同时,加强地域特色的紧密联系。这关系到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环境的和谐性。小河村的居民常常说到“落叶归根”,根是人的归宿,是情感的凝结地,不能回头来看,失去了血脉根基。

(二)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民居作为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文化特色的梳理与传播迫在眉睫。地域文化的发展应该尊重当地的民族精神,不仅要看到村落的普遍性,还要挖掘村落的特殊性,独特性。在保留区域特性的同时,展现不同的地域个性,并从不同层次加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发展力求加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多维度扩宽文化层面,加快地域文化传播速度。尝试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从而打造出“新”的现代传统民居格局。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现居小河村的居民并不多,生活比较落后,居民外出交通不便,年轻一代大多走出村子谋求新出路,留守在村落中的儿童和老人生活状态不理想。如何在后续的发展更新中,更好地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设计出一种平衡的生活模式,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考虑他们各种实际需求与心理体验。

四、传统民居技术手段更新推进

技术的介入在民居更新变化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满足居民的实际功能需求,一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在对上余家和下余家的考察中,发现建筑内部空间秩序的混乱情况十分严重,功能分区界限模糊,很多老人既在堂屋睡觉又在堂屋洗漱,没有独立的洗漱空间,房屋内没有安置散热器具等。另外,儿童玩耍空间的缺失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这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打造一种可持续性民居住宅模式,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

五、传统民居经济型保护思维

传统民居的更新延续过程中,既要大胆尝试新的居住模式,又要因地制宜,打造节能、节地的民居风貌,这对于今天的居住建筑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对传统民居的改造上,可以运用“以旧修旧”的方法模式,不是说完全用以往的旧方式改造,而是在保留民居特性上,多运用村落自身所有的材料、纹样、元素进行修旧,这样既不破坏建筑的完整性,又是一种经济节约的方式。另外,也可将民居废弃的木材,石材用于其他地域的修建中,也是一种有效传播当地文化、环保利用的经济型方式。还有不少其他的经济型保护方式,但一切都基于统筹全局的考量。朱家村的单体建筑多且重复,建筑体大面积的坍塌破坏,在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没有必要全部花钱修复和保存,这是不必要且浪费资源的一种保护方式,一味的保留不是唯一的出路。

六、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推崇发展资源的有效性、持久性,不会由于日后环境的变化,资源的殆尽而受到影响。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饱和力是有限的,在古村落环境的保护上,切不可挖大洞填小洞,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古民居环境不仅仅仅限于独立的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走向,都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观是一个循环运动的过程,在一定的周期中,人的行为、生产方式都需要从非循环到循环的转变。如今,许多的设计师对古民居的探索打破了以往的经济利益型模式,更加趋向于建筑材料的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有限开采,更好的将设计行为融入到土生土长的民居环境中,打造“土”味民居。

小河村古村落的生态发展更新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

针对下余家的建筑面貌,对其改造更新可以运用当地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建筑材料,加以修复,改造,复原,统一特定的区域风格。材料的选取反映一个地区的温度与人文,对整体环境的塑造是有益的。

(二)打造适用性强的居住空间

对室内居住空间的改造要打造耐久性长、适应性好的空间模式。居住空间的有效性是衡量空间资源合理运用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这一指标,我们应该选取耐久性好的材料,牢固的空间结构,易于维护的空间格局。有效的空间利用率也是提升民居居住延续性的途径。

(三)保护民居周边自然景观

古民居与周边自然景观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将民居个体与环境割裂对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营造民居与环境共生的大的循环系统,需要当地居民与后续更新者做出一定的努力。小河村周边自然景观的保护有益于日后景观旅游业的开发,对传播传统民居形象具有促进作用。保护好周边景观的完整性、和谐性是对民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七、结语

新形势下古民居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正是说明在民居的保护更新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挖掘民居魅力、传播民居文化、延续民居精神面貌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摸索,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开发之路。湖南永州小河村作为历史文化的图形遗产,地域文化的结晶成果,需要在日益更新的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更新出更具地区适用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地域民居环境。■

[1] 郑东军,黄华,编著.建筑设计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邹明生.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科技,2008(2):62.

[4] 丁圣彦,主编.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 王敏.基于叙事设计的古镇风貌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鄂西野三关镇劝农老街风貌更新设计[J].华中建筑,2011(01).

猜你喜欢

古民居古村落小河
贪吃的小河马
清澈的小河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