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楼故人旧闻

2018-05-29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大夏小楼抗战

姜浩峰

收到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兄编著的新书,脑际顿时浮想联翩,原因在于,我少年时经常去游玩的长宁区少年宫,曾经是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与保志宁的婚房。当年,为了迎娶如花美眷,王伯群奋力建造了这幢小楼,甚至引起了坊间传闻其受贿云云。

据汤涛先生考证,清末,王伯群由贵州兴义县首批公费选送日本留学,学习的是经济专业。之后在商业领域颇有建树。为迎娶保志宁而建小楼的经费,确系其自身凭本事收入得来。

至今,这栋小楼以及楼前的草坪依旧在,只是物是人非,往事都似乎湮没了……

我只记得,自己少年时,暑假里曾和同学一起到长宁区少年宫,照哈哈镜,看露天电影,坐小火车……可见,这确实是个大院子。只可惜王伯群和新娘子保志宁并没有住太久,这栋小楼就易主了。随着日寇侵华占领上海,此地被日军占领。当汪精卫从重庆转道越南来到上海,日本人就将其安排在这栋小楼。

面对签署卖国协议的场面,汪精卫在小楼里,曾对心腹陶希圣说,签字就签字吧。这国,岂是我签了个字,就当真能卖掉的啊。

随后,陶希圣出走香港,在媒体上把汪精卫的卖国条约公之于众。

抗战胜利后,宋美龄曾短期入住过小楼,之后美國领事馆也曾入驻过小楼。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与王伯群先生本人无关了。

在经历了抗战爆发内迁之苦后,王伯群回到老家贵州。1944年,日军窜扰黔南,王伯群安排大夏全体师生迁往贵州赤水。在此,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当年12月20日,王伯群因胃溃疡病逝于重庆,终年仅60岁。最令人遗憾的是——王伯群没能看到抗战的胜利。而抗战胜利后,保志宁也没能在小楼里更多驻留。

保志宁,出身于江苏南通的蒙古族家庭。这是个醉心于汉文化的书香门第。1927年,保志宁从南通女师考入沪江大学,由于英文学习压力大,一年后,转入大夏大学社会学系,1930年12月毕业。

作为当年大夏大学的校花,保志宁在大夏大学副校长欧元怀和三叔保君健的引介下,与校长王伯群结为伉俪。

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恋,而是校长和女学生的一段真挚的忘年恋,以及忘年婚姻。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大抵领略——缘何未及“双十年华”的保志宁会嫁给比自己大廿余岁的校长。在大家闺秀保志宁看来,“当年的王伯群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政治专家,又热心教育,一手维持创立大夏大学,堪为教授和学生们所敬重。”保志宁甚而称,王伯群是“一个英俊潇洒、神采奕奕、身材壮大、才识深远、诲人不倦的长者”。如果以今人的视角而论,除了“诲人不倦的长者”以外,保志宁对王伯群所用评价词汇,全部都是站在女性视角对一位优秀男性的倾慕!

更有意思的是,保志宁的三婶是美国人。对保志宁选择嫁给王伯群,这位三婶非常赞成。她说,王校长身体康健,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为国尽忠,实为不可多得之人才。至于王、保年龄相差悬殊的问题,在这位三婶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她认为,在欧美,夫妇年龄相差很远的很多,他们的婚姻都不计较年龄相差多少,而以有无深厚的爱情及个性是否相符为标准。

保志宁在丈夫逝世后,终身未再嫁。人生中年始,她在美国重新到商校学习会计。结业后,应聘到一家服装公司打工,独自一人养育5个子女,撑起一个家,直到1999年逝世于纽约……如今保志宁回忆录的出版,得到了王伯群、保志宁长子王德辅的肯定。他认为,自己提供给汤涛的父母遗留的中英文材料、笔记、录音、日记、书信和照片等珍藏资料,没有白白浪费。

书讯

《绝对小孩3·梦拐角》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以辛辣不失温情的幽默,谐趣可爱的故事和出人意料的对白,为我们展现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小孩天真、纯粹的眼看待时间和空间变化,直视墨守成规毫无新意的成人生活,在孩童的无邪无忧下,探讨成人焦灼无趣的根源起由。

朱德庸说:“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就从这个时代出局了!”翻开本书,和九个小孩一起乘着想象翅膀,到每一个梦拐角,找回早已被遗忘的彩虹逻辑,和童年的自己一起对抗这个无聊重复的世界!

猜你喜欢

大夏小楼抗战
竹杖之谜
——从张骞在大夏所见谈起
丰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只要童年的小楼还在
难忘那幢小楼
2015中国大学生男足冬训赛暨第28届世界大夏会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