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科,大教育

2018-05-29黄杨子

新民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儿科中心

黄杨子

“金眼科、银外科,哭哭闹闹小儿科。”近年来,全国各地“儿科就诊爆棚”的新闻让社会大众逐渐关注到儿科医生这一群体:同时与孩子和疾病打交道的儿科,究竟是一项怎样的事业?儿科医生紧缺的时代,是怎样的一群人还在无怨坚守,用心呵护祖国的未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医德医风、眼界胸怀都出类拔萃的儿科优秀人才,如今,这些“参天大树”已扎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儿科岗位上。儿中心这片培养儿科人才的沃土,执着地把“小儿科、大教育”的故事讲下去。

让学儿科的人爱上儿科

“喜欢儿科,喜欢孩子,没有为什么。”被问及为何选择成为儿科医生,正在血液肿瘤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医学生周辰的答案很简单。

2013年,在交大医学院恢复儿科学系的基础上,儿中心临床医学院正式成立。最亮眼的是,临床医学院充分吸收了北美的兒科教学体系特点,在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真正面向“人”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照本宣科、对症下药的临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儿童全周期生长发育等都成为师生们关注的话题。

儿中心副院长王伟介绍,“如针对网络及电子设备成瘾、校园霸凌等,我们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在以往的中国医学教育中几乎无法想象。”

枯燥重复的课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们积极自发地以临床症状为导向的学习和实践:患儿发热、腹痛,可能是哪些病因?该用什么治疗手段和药物?应该如何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除了传统的病症之外,一些新时代儿童群体内出现的现象也首次走进了课堂。儿中心副院长王伟介绍,“如针对网络及电子设备成瘾、校园霸凌等,我们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在以往的中国医学教育中几乎无法想象。”

说起来,周辰与儿中心的“渊源”算得深厚。大三那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儿中心做志愿者,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到白血病患儿。“他们头光光的,脸色苍白,戴着口罩。但从他们乌黑的眼睛里,你能看得到他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周辰至今还对志愿服务记忆犹新。用他的话说,“那个眼神扎在自己的心里。”从此之后,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的决定再也没有动摇过,“当我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心愿从‘治疗疾病变成‘守护健康后,我才真正开始明白儿科的意义。”

周辰坦言,他的父母曾希望他选择看似更有前途的成人专科作为职业,“但看到这些身患重病却依然那么懂事的孩子们,我觉得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小儿科并非小学科,也绝非成人治疗的缩小版,每一步治疗方案、每一次药物调整,都有独特之处,为了让学生们尽快了解到其中真谛,儿中心临床医学院特派出20余位教师前往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进行培训,将问题式学习(PBL)模式带回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逐渐了解到,先天性心脏病不是只与儿科相关,随着这些患儿长大成人,他们的机体也会产生变化,如到了育龄期,妊娠并发心脏病等概率就会加大,这时候该如何处理?”周辰说,老师们甚至还尝试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模式,留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来分析病例,“每到这时,我们都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是名一线医生,做出的每个选择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作业,而是对生命的责任。”

“生命的责任”,这5个大字几乎印刻在每位儿中心临床医学院师生的心中。“医学关乎大民生,而医学教育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共建者。”儿中心院长江忠仪说,“我们培养的医生,理应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而不仅只局限于一种疾病、一所医院。”今年春季,临床医学院开启了首次面向儿科全科选修课程的招生,医学生们可从中获取包括内科、外科、儿童保健、传染病学等在内的医学知识。“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一半以上的医生为儿科全科医生,由他们来做守门人,再加上专科儿科医生的会诊,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形成团队服务病患。这样的模式既保证诊疗质量、又提高诊疗效率,未来的最佳模式。”王伟说,儿中心正在不懈努力实现这个远期的目标。

再过一个月,周辰即将完成在儿中心的两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涯。几乎转完了所有的儿童专科后,仍是一脸稚气的大男孩笑着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重症监护科。都是急危重症患儿,而且病情发展迅猛,24小时都得盯着。我试过近50个小时没合眼,厉害吧!”说起自己“痛苦”的经历,他却一脸骄傲。“你知道比‘洪荒之力更大的力量是什么吗?是回天之力!有这种回天之力的人,就是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带给患者希望的人、是与死亡抗战的人。每次艰难抢救后迎来患儿的痊愈出院,那种幸福感、成就感和希望感只有穿着白大褂的人才能体会。”

如今,周辰已经选择留在血液肿瘤科。“选择儿科无悔,如今大家说的‘儿科医生荒有朝一日定会改变。到那时,我们会让世界看见中国儿科医生的力量。”

面向落后地区,托起儿科的国家使命

2002年,儿中心在美国世界健康基金香港分会的资助下,率先开启了国内首个面向欠发达地区的儿科教育培训,不仅免去进修费、食宿费等,还给予一定生活补贴。17载春秋,近500名来自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儿科医生千里迢迢赶赴申城,带着满满的惊喜与知识再回到家乡。一批批学员犹如一颗颗种子,撒在中西部贫瘠的儿科医疗土地上。

那一年,中国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4.57%,远高于城市的1.38%。“他们底子弱,什么都要听。”儿中心科教部副主任陆梅华很是感慨,“首批西部培训录取了25名学员,为了让他们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我们特别成立了导师团队,编制《儿科诊疗常规》,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节约讲课时间,腾出更多时间用于临床实践。”

新疆、西藏、云南、宁夏、甘肃……18个省、53座城市、近百家医院的“种子”都在儿中心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2004年,医院又将培训范围延伸至东北地区,项目名称变更为“西部、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并沿用至今。

去年底,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儿内科的年轻医生姜采荣在时隔2年后再次“回家”,参加儿中心西部培训的升级版——“院士+”培训项目。2015年6月,她通过考试成为了西部培训的学员,“这意味着,我能免费获得国内最好的儿童专科教学医院的专业培训,同事们都羡慕我,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当时,姜采荣报的专业是儿科重症监护(PICU)。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整整5个月她不分日夜地泡在医院向导师们请教。之后,好学的她又提出去心内科学习。“我们当地医院的儿科在心脏方面是弱项,而儿中心的心脏专科是全国最好的,所以我就主动要求去了心内科,当时想着,或许就这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住。”一年里,姜采榮边学边看,利用剩下的一些时间去了门急诊与呼吸内科。“连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我们都有很大差距,对我影响最大的或许还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回到内蒙古后,姜采荣在包头市第四医院建立起了PICU病房,但她深深觉得,危急重症团队在抢救方面仍有些力不从心。“每当这时,我就会向千里外的儿中心PICU任宏老师求助,她让我觉得,背后总有人在撑着我、支持我!”可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远程指导”也无法满足姜采荣的每一次需求。“任老师告诉我,对于PICU而言,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尤为关键。”姜采荣的心中燃起了火苗,“能不能让我们团队一起来学习?”

她的心愿很快就实现了。2016年,“院士+”西部儿科医师培训计划正式启动,江忠仪院长介绍,“院士+”采取的是“配套成组”“导师制带教”“订单式培养”的创新培训模式,“比如开展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不仅需要外科手术医生,还需要负责术前诊断的小儿心脏彩超医师、术中小儿麻醉师、体外循环医师及术后监护医师、护士等,这些岗位缺一不可,我们需要建立有机联系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以外,一对一带教能及时动态评估效果,及时调整培训进程,按学员需求给予最有效的指导。”

如今,姜采荣与团队的医护人员共同在儿中心学习儿童呼吸系统危重症治疗。“这一次,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导师也会根据我们医院最迫切的需要来制定培训计划,回去之后,我们能立即运用在临床诊疗中。”

回乡的“种子”们已经播撒出一片春天:在内蒙古、成都、昆明等地,受训学员已先后建立9个重症监护室。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都儿童医院接治100余名重伤患儿,治愈率达到100%。

陆梅华说,每次收到学员们从家乡发来“成功治疗”“论文录取”的好消息时,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希望这些学员们能在当地变成导师,不断为我国各地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走出医院大门,为公众提供“大教育”

医生们常说,在儿童专科医院,更能读懂生命的价值与真谛。病榻上的患儿,承载着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殷切希望。

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天天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他畸形的心脏终于被纠治,但虚弱的天天依然住在重症监护室里。母亲何女士时刻守在病房外,紧张地望着监护室的大门打开再关上。既然手术成功,心头的大石也应该落地,这位母亲为何还那么紧张?

“因为当宝宝转出监护室后,如果离开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没有医学知识的父母不知该如何照顾仍处于康复期的患儿。”心胸外科监护室的朱丽敏医生一语道破。的确,复杂先心病在术后可能出现肺部并发症,导致呼吸机一直拔不掉。因此,孩子的每一次呼吸都要小心翼翼地看护。与何女士有同样焦虑的父母还有很多,这些家庭该如何在漫漫康复路上为孩子保驾护航?为此,以朱丽敏为首的医护团队主动发起了“与心共鸣、畅快呼吸”计划,让“不敢出院 ”的患儿能勇敢回家。

团队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术后患儿家长进行家庭呼吸照护的宣教和指导,提高家长对日常护理的认知度,从而减少患儿在出院后由于呼吸道症状再次就诊的次数,促进患儿顺利康复。何女士正是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从什么都不会的新手,逐渐成为了半个呼吸康复师,“她们还设计了一整套适合小婴儿做的呼吸操,现在,我对儿子的康复之路充满信心。”

这样的“家长课堂”在儿中心随处可见:针对儿童注意力缺陷,设有定期的家长沙龙;针对早产新生儿,设有“新手妈妈”课程;针对哮喘患儿,科室专门开发了“呼吸天使”App;针对血液肿瘤疾病新发患儿,医院组织了覆盖内外科、营养科等多团队的家长宣教俱乐部……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有独特的代谢和发展规律。照顾孩子,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孩子不能仅靠经验,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儿中心医疗副院长赵列宾如是说。

走出医院大门,儿中心的医生们将浅显实用的医学知识带给更多普通市民。为了广泛普及儿童健康教育,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体单位,医院专门建立了门诊健康教育组织架构,组织资深儿科专家成立“健康育儿专家团”,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制度。

今年,“健康育儿大讲堂”已走进第8个年头,讲座主题聚焦当前育儿热点,包括儿童预防保健、儿童常见病诊疗、预防和护理等健康教育知识。近两年,大讲堂共举行讲座121期,现场受益人数约8000人,现场满意度测评达98%以上,约99%的家长反映对儿童日常照护非常有帮助。同时,儿中心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健康大讲堂科普”仅2017年一年,微信阅读量就超过了22万人次。

深耕小儿科,不忘大教育。20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家弱冠之年的医院,正于无声处浸润着这座城市。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儿科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儿科专栏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