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中对“真善美”不同追求的比较研究

2018-05-26陈亚琳

卷宗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真善美比较

摘 要:关于“真善美”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中西文化中既有着联系又有着差别。本文将从真善美问题的缘起,区别和影响的方面,来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中对“真善美”追求的差异。

关键词:真善美;中西文化;比较

在中西文化中,关于“真善美”可以统一概括来说:真,属于科学范畴;善,属于道德范畴;美,属于艺术范畴。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和宗教观念等的不同,“真善美”在中西文化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和不同。

一、不同“真善美”观念的缘起

自古以来中西方的文化在内在和外在的表现上,都有着不同的一面。其不同的“真善美”观念,也是受到中西方内在精神信仰的不同和外在经济基础,地理环境不同等多方面的影响。

由于西方文化更多强调天人对立,所以西方文化才产生了科学的需要、工业的需要。科学的、工业的需要同样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相互区别的基础之上。因此,如果说科学是西方文化的长项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长项就是艺术。因为艺术就是美。美,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既体现了自然的规律性,又体现了人的目的性,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经济发展早,比重大,人口多,人们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农思想以及与此对应的思想文化便成了农业文化的传统。长期的农业社会滋养下,人们的性格也是温顺和平包容的,讲究仁爱,人本,中庸,诚信。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我行我素,顺其自认,安于现状缺乏挑战的经济思维,中国的经济文化还是相当贫乏的。因此来倡导用道德的“善”来感化人们的心灵,而对于促进商业发展和实际需要的科学的“真”,显得就没有说服力。西方国家则是在古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商业经济发达。重视商业,鼓励人们通过经商和冒险来换取生存所需。因此西方经济文化中,多包涵了探索性,重视个体的发展强调个人价值,他们重视科技重思辨,强调用科学的“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评价人们的行动。突出个人意识忽视群体道德的“善”。因此,不同的经济基础,也影响了“真善美”,所分别代表的科学,道德和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占有顺序和差别。

二、中西文化上对“真善美”的不同追求

(1)礼俗上的不同追求

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观念。基本上“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规范着对“真”和“美”的探索。“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称谓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裘燕萍《汉英亲疏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强调用科学的“真”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们没有繁多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崇尚平等,自我尊严和自由,那些礼貌也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和点缀。

(2)对艺术的“美”的不同追求

诗是人类文学艺术中最能体现纯粹艺术精神的,中国的诗歌与西方诗歌却截然不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抒情言志的诗歌,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叙事文学则相应地不发达。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呈现出诗性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反之西方文学中即使诗歌也离不开叙事,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史诗传统。”[[[] 饶芃子《中西比较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中国道德的“善”也在影响着艺术的“美”,因此中国文学擅长的抒情方式和含蓄表达。而西方国家更强调用科学的“真”来追求艺术的“美”。他们直视心理上和灵魂上的冲突,直抒胸臆表达直接,感情发挥地淋漓尽致。

(3)对科学的“真”的不同追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几乎遍及科學的所有领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整体而言,没有着重理论上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也缺乏理论上的积累和记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向来为正统社会及其上层人物所不屑,读经书、考科举,将进入仕途当作最佳人生选择的文化方向,各种与人生社会、治国安邦无直接关系的学问,都被看做是无用之道。道德的“善”还是在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追求,重道轻器,重义轻利,重人伦轻自然,重政治轻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而在西方,第一次科学革命后,就是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验和实用研究,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科学的“真”有了真正意义上实际的发展。使近代科学在西方有了历史性的巨大发展。

(4)对道德的“善”的不同追求

中国宗教以实现现有的生存目标和追求幸福感为出发点,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对祖先的祭拜,都是为了取得现实需要和实现现有生活的安逸和幸福,是追求和平的温柔的中庸思想。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天人合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因果循环,是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运转。而西方宗教则带有着明显的脱罪感,人生来是有罪的,通过信仰和自身追求,才能逐渐洗清自身的罪恶。在哲学思想上更强调用科学来度量社会,“主客二分”的模式,把现象与本体截然分割,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来探索大自然及世间万物。

三、对“真善美”不同追求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追求和信仰,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碰撞。以“善”为主导的中方文化和以“真”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在发展和成长脉络上还是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影响。早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就开始表现出来了。当时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和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之间产生了难免的冲突。乾隆年间,英国曾派使团东渡来访华,最后双方因为是否应当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起了争执,最后酿成一次“流产的会面”,阿兰·佩里费特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对此做了精彩而详尽的描述,他试图把这段插曲摆在中西方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疏远关系的核心位置,因为在他看来,这不是仅在礼节上的争执,而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鸦片战争的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开始逐渐看清了自己与西方的差异,以前的求善求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技来带动发展,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浪潮。直到新中国成立,因为体制的不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西文化的不同被简单地看做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凡是西方的都应当受到批判,政治经济甚至文化都简单的归为意识形态,无法端正态度去分析对待。中方文化很多时候还是“善”行天下,更多倾向于“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国家观整体观,群体意识很强。而西方文化下,严谨仔细的生活则多是培养了个体意识,他们推崇个人主义,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追求,更理性地看待这一切,更深刻地追求平衡与和谐,才会使得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绽放异彩。

对“真善美”不同的追求,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也反映着世界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有差异就会有更新的火花,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就是高贵的,优越的,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是低等的,劣质的。在不同的环境下背景下,不同的文化都会大放光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随时保持着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外来与内在的相互促进,吸取与融合。就会使得世界更和谐,就会让中华文明更加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裘燕萍《汉英亲疏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饶芃子《中西比较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作者简介

陈亚琳(1994—),女,河南省信阳市,中原工学院,学生,研究生在读,先秦史。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真善美比较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