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新发房颤对其复发的影响

2018-05-25张朝华刘旭帮郝冬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房颤缺血性

张朝华 刘旭帮 郝冬琴

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房颤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或直接的血栓素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原发性或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1-2]。由于大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许多患者直至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仍未诊断[3]。部分研究推荐,对于脑卒中患者应给予持续的24 h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潜在的房颤,即便如此仍有5%的患者漏诊,需要更长时间的跟踪检测,这在实践中存在实际的困难[4-7]。有学者认为,心源性脑卒中的复发率远低于血管来源的栓塞,但对于未得到诊断的脑卒中患者,其与既往存在房颤的患者相比,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显著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远期预后[8-11]。本研究旨在探究脑卒中后房颤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以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4-01—2016-01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男88例,女60例,年龄(62.5±13.0)岁。所有患者行颅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对其进行随访,重点关注新发房颤患者与未出现房颤患者。本研究所有相关操作内容均经患者本人知情同意。

1.2相关指标分析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包括房颤史、既往缺血性休克、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及脂质代谢异常等,患者出院后1 a内治疗与再次入院的情况,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原发性脑卒中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诊断出房颤的患者定义为“既往存在房颤”。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数据表示新诊断房颤与脑卒中复发的比例,随访时间终止至患者死亡或研究时间点;依据患者的房颤状态对脑卒中复发的生存曲线进行分层,通过Log-Rank检验对曲线进行比较;Cox风险比例分析获得脑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148例患者初次脑卒中出院1 a内4.5%(95%CI2.4%~5.3%)的患者新发房颤;多变量分析显示,脑卒中后新发房颤唯一独立的风险因素是年龄[风险比(HR)为1.4,95%CI1.0~1.8]。

表1 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原发脑卒中后1 a内,14.2%(95%CI13.1%~15.0%)的患者因脑卒中复发入院,其中7例诊断为新发房颤;新发房颤在复发性脑卒中的Kaplan-Meier值为19.1%(95%CI13.0%~29.9%),既往有房颤史的患者为4.7%(95%CI3.5%~7.3%),未出现房颤的患者为4.5%(95%CI3.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调整年龄、性别、抗血栓治疗、住院次数等相关因素后显示,新诊断的房颤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HR=5.8,95%CI3.5~9.8)(表2)。新发房颤及脑卒中复发的患者中,15.5%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前已诊断出房颤,其中2/3的患者在卒中复发前已接受华法林治疗,55.8%的患者入院同时房颤得以诊断,30.4%的患者在脑卒中后诊断出房颤;新发房颤为脑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HR=3.7,95%CI2.0~7.7)。

图1 对房颤进行分层后的生存曲线分析

表2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新发房颤可使脑卒中复发的风险上升5倍以上,同时,新发的房颤与既往有房颤史相比,脑卒中复发的概率显著增加。脑卒中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且经治疗与康复锻炼后很大一部分患者仍然存在后遗症[12-13]。脑卒中的复发可在既往患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远期预后,因此,目前对脑卒中复发的预防一直是临床诊疗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4-16]。

文献报道显示,新发房颤与脑卒中高复发率相关[17-18]。有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48 h~1周的连续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存在新发房颤的概率约为5%,随着检查时间的延长,发病率可达28%左右。在无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一项随机研究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连续治疗的3个月内,新发房颤的概率约为7%[19-20]。

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复发性脑卒中入院后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本研究中新发房颤的比例为4.5%,与部分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比存在差异[21-23]。其次,虽然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患者的住院及电子病历获得诊疗病史,但与前瞻性及系统性的研究相比仍存在差异,如不适当的病历选择及不合适的评价与分类标准等。第三,对抗凝药物的使用没有获得确切的数据,因此,其对既往已存在的房颤与新发房颤的影响无法进行对比分析,目前研究显示其可能为潜在的影响因素[24-25]。同时,我们未对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行分层分析,有必要进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扩大样本量,对抗凝药物的使用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展开进一步研究。

[1] SPOSATO L A,CIPRIANO L E,SAPOSNIK G,et al.Diagno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Neurol,2015,14(4):377-387.

[2] 南京,杨水祥.阵发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665-668.

[3] 白冰,代大伟,张黎明.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及抗凝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5):568-573.

[4] CIPRIANO L E,SPOSATO L A.Estim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Holter 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ithout a Gold Standard is Challenging[J].Am J Cardiol,2016,117(2):314-316.

[5] BRIDGE F,THIJS V.How and When to Scree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troke: Insights from 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ng Devices[J].J Stroke,2016,18(2):121-128.

[6] NÜHRICH J M,KUCK K H,ANDRESEN D,et al.Oral anticoagulation is frequently discontinued after abl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despite previous stroke: data from the German Ablation Registry[J].Clin Res Cardiol,2015,104(6):463-470.

[7] 贾硕,周玉杰.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8):660-663.

[8] 朱胜春.伴或不伴房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分析[J].浙江医学,2016,38(8):580-582.

[9] 郭一洁,王海军,陈宇翔,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1):4-7.

[10] 龚志云,任崇雷,姜胜利,等.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10):744-748.

[11] THIJS V N,BRACHMANN J,MORILLO C A,et al.Predi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after cryptogenic stroke: Results from CRYSTAL AF[J].Neurology,2016,86(3):261-269.

[12] CHOE W C,PASSMAN R S,BRACHMANN J,et al.A Comparis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Monitoring Strategies After Cryptogenic Stroke (from the Cryptogenic Stroke and Underlying AF Trial)[J].Am J Cardiol,2015,116(6):889-893.

[13] 陈静非,陈桂生.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复发及危险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5):546-548.

[14] 刘晓利,郭珍立,李平.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9):162-163.

[15] 屈模英,崔凯军,徐英,等.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0):2 285-2 287.

[16] 王伟英,桑文文,焉双梅,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46-50.

[17] 王吉云.从《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看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临床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123-126.

[18] 杨吉军,谢礼,桂培根,等.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45(3):263-265.

[19] 邹文孝,邹文淑,王译,等.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性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9):1 007-1 008.

[20] 田永霞,马长红,赵明明,等.抗凝治疗对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4):388-390.

[21] 田婷,关智媛,石正洪,等.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2(2):172-177.

[22] 胡红玲,罗素新.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性脑卒中的治疗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37(3):250-254.

[23] 张蕾,曹秉振.STAF及LAD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8):1 034-1 036.

[24] 张华,王力,郭旭,等.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前认知功能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4):362-365.

[25] 戴颖仪,梁肖玉,胡欢,等.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3):387-389.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房颤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预防房颤有九“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