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2018-05-24高仁薇

大观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征

高仁薇

摘 要: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前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特征;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段,具体来说就是欧洲阶段、美洲阶段以及亚洲阶段。前两个阶段毫无争议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为代表。其中,亚洲阶段的学科理论体系之一就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碰撞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但是就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与主动权成了各种观点的动力与支撑,也是人们公认不讳的“守则”。就当下的的中国学术界而言,“比较文学”这个文学术语早已不再是远离人们的认知或是被排斥,而是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当前,对于如何将中国学派很好定位成了严肃的一个问题。

一、比较文学流派简述

以影响研究学派为主的法国学派,平行研究学派为主的美国学派,比较文艺学学派为主的苏俄学派和中国学派可以说是比较文学的四个学派,其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堪称当下比较文学三个主要学派。

从第一个比较文学专家戴克斯特《卢梭和世界文学主义之起源》到系统运用“考证法”来研究比较文学的巴登斯贝格,以及阐述比较文学观点的梵·第根,法国学派的发展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着。在它看来,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属于国际关系史,它适用于研究各国作家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法国学派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者是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这使得其研究成果在拥有扎实的基础并值得推敲之余难免出现一些固有的弊端。其一,过于强调比较文学隶属于国际关系史存在问题。比较文学是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民族文学的充分建立与发展与跨文化视野的形成是比较文学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过度强调跨国家这一点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其二,对美学观点的淡化俨然存在漏洞。就文学研究与探讨而言,不论对象是否是文学本身,文本的分析始终都是一个重要依据,是不能丢弃的存在,不能仅仅依赖比较本身,否则就成了“为比较而比较”。其三,忽略对于周边国家的研究。法国学派纵然发展颇久,但是其研究视野大多以本国为中心研究的是法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这就导致其研究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

和法国学派不同的是,美国学派的研究显然要宽泛得多。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会议上,两个学派之间就曾展开激烈的争论,以韦勒克和雷马科争论最激,《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疑问就对法国学派提出了批评。雷马科指出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的,不可以仅仅将之局限在对于本国的影响研究,并且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是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显然这一观点已经跳脱出了法国学派一直以来关注的事实关系,对于非事实关系的研究也成了其关注的一个重点。纵然如此,虽然摆脱了法国学派的一些弊端,美国学派在扩充人们研究视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对于文学本身属性的解构之中。虽然如此,美国学派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点上来看,它的发展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征

虽然比较文学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其发展与成长的时間都不能算作久远,但是比较文学依然在不断发展并处于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过程之中。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比较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由“比较文学”走向“比较文化”,这成了一种大趋势与不可抗拒的潮流,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会更加蓬勃。虽然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一律平等,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所难免,但是,只有在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比较文学才可能得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并获得持久不竭的发展动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面对着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这两大学派的持久抗衡,作为新生力量成长起来的中国学派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之艰难我们可以想象。从提出到得到初步拥护以及后来遭到部分人反对,其争论过程一直不曾间断,且至今一直延续着。对于要不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曾有一段时期一直处于被争议的阶段。最早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李达三,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却遭到了荷兰学者佛克马的反对,他从“国际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他的依据。而“孙景尧先生认为佛克马所谓的国际主义观点实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比较文学的“欧洲中心主义”实际上是追求古希伯来和古希腊同源文化中的异质现象,而“中国比较文学派”试图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纳入到比较之中,寻找不同源文化中的异质现象。虽然时至今日,对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说法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但是就其提法来看,难免落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致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举步维艰。纵然如此,中国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一,在中国学派看来,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民族、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关系的,它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影响,是一种确实关系。此外,两个或多个民族之中亦存在可比性,即价值关系。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研究文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即交叉关系。其二,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只是一种方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其三,比较文学所拥有的三大属性: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开放性强调比较文学的研究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作家作品地位的高低以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对于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民族文学作家的重视也是其他两个学派鲜有的。不仅如此,开放性这一特性还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要有更广泛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只关注作家和作品这“两极”关系,中国学派把“读者”和“世界”这两者也引入了研究之中,形成了“四极”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比较文学兼收并蓄,运用多种方法,诸如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哲学反思等。这些都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注入时代的活力。而比较文学的宏观性则是跳脱出了传统的将文学研究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的局限,其比较是从国际高度去俯视各种文学现象。此外,中国学派还强调,比较文学追求的是同中求异,不可以“为了比较而比较”,这就将比较的高度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

三、中国学派的学科定位

时至今日,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持续不断的争论中得以发展与完善,只是不可避免地也会让人们将目光的重点偏向有关学派的争论,忽视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自身的理论构建之上。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些问题日益显现且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诸如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就是必须正视的一点。虽然这一点在很多时候都为人们所谈及,但是就“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而言,显得更为突出。究其缘由,就在于在中国这个拥有颇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来说,“比较文学”到底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所以,对于当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如何超越历史的困境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有的文学特征,正确定位自己的学科所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第一,就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研究来看,有两点值得引起关注:一是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以及对现代理论弊端的克服,中国现代理论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特质导致的两个极端,或唯政治或唯美的片面,很难适应比较文学世界性文学交流、沟通的需要,因此,建立在中国多元文化的背景里,不断与世界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模式多元形态进行综合、调整,可能更利于摆脱民族或国别理论的单一;二是当前的研究对象应该跳脱出对“比较研究对象”的,当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点被放在更高基准的时候,其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才会相应地扩大,研究本身也就更加具备时代的特征。这就进一步要求中國比较文学研究必须跳出单纯研究文学外部背景、渊源,或只注重文学本身形式的一系列局限。只有当比较对象的外延愈广阔,其所研究对象的内涵就显得愈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研究与单纯的多学科的比较研究相比,它更加注重被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或是某一种批评模式之中,站在更高层次来看待文学的世界性以及发展动态成了它关注的焦点。

第二,必须注重中国文学史独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提供自己的活动场所和试验基地。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中国文学史多年来的研究与发展就为它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中国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封闭”的社会形态,相对于西方开放型的社会而言,自给自足成了我们惯有的美德,这也直接导致传统文学史观是为圣人立传。但是,随着近、现代文化的中西交流、融合,文学的比较研究,各种观点与观念不断出现。而随着文化交流的断裂,比较文学的停滞,文学史在中国逐渐为政治史、思想史、革命史所包容。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促使了文学史又回归到文学本土,“重写文学史”成了我们必须直面与正视的主题,也正是在这样广阔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背景下,才会提出。

从比较文学在中国兴起到发展以及被质疑,从“失语症”到“重写文学史”的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一直未曾间断。当然,随着学科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并不会终止。面对着未来将要出现的挑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也将在新的危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2003,(01).

[3]曹顺庆.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以“和而不同”的尴尬现状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

[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熊元良.文论“失语症”:历史的错位与理论的迷误[J].中国比较文学,2003,(02).

[6]孟昭毅.朱维之先生与比较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3,(03).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