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中专文言文教学寻径

2018-05-23耿秀俊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假词义文言文

耿秀俊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兴趣及诵读开始不断钻研,然后由点及面在古今词义、通假字及相关古代语法知识方面下功夫,不断积累、熟练掌握,最后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的目标。

在职业中专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几年国家大环境也越来越加大古典文化在中小学的教学比例,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提高他们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这里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诵读古文都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首要方法。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聋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以形求义,加深印象

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困难。主要在于文字障碍。针对一些学生把文言文字词学习看作是件枯燥无味的苦事,我们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征。文言字词教学中适当做点刑训,让学生从了解词义的由来中提高认知兴趣,求得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比”字,其字形为两个人紧挨着并列,学生一看便能猜出“靠近”“并列”的意思,而“比较”这个义项,是后来从“并列”中引申出来的。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读到“天涯若比邻”与“天地兮比寿”等诗句时,就不会犯以今论古的错误了。

“即” “既”混淆在学生中是个常见的问题,若从字源上解决就比较彻底。甲骨文中即的字形左边是一个“豆”,上面堆满了食物,右边一个人跪坐着靠近食物,是行将就食的形象,从而表示“靠近”“就”等意思。而“既”字左边相同,右边那个人虽然也跪坐着,但头一已向后扭去,表示就餐已完,由此可以看出“已经”的意思。教学中做这样的图示分析后,学生一般不会再将他们弄错。

理线串珠,由点及面

文言文教学要以词汇教学为基础,以词义探求为核心,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孤立地进行字词教学,效率就不会高。其实词汇的产生、发展、丰富总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构词方法及词义引申的规律,提高识记效果,加快词汇积累,并减少翻译时拘泥不知变通的错误。

一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形体构造能比较直接地体现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而在大量的形声字中,形旁虽然不能直接表达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却能表示这个词所属的意义类别,例如根据“人”部,可以串起一系列的词。仁、俭、倨、信,佞等表示人的性格特点,伐、何、仕、俨等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仆、儒、伶、俳、偶等表示人身份,伯、仲指人的排行。总之,词义都同人有联系。“页”象形为人的头, “页”部的字绝大部分同人的脑袋有关,如癫(头顶)、颐(面颊)、颓(没有头发)、颇(头骗)、顿(低下头)、烦(头痛)等。明白了这一点,也有助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推测某个尚未学过的“页”部字。

词义引申是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需要。一个词出现时,它往往反映一种事物,只有一种意义。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一方面需要不断创造新词。一方面可以扩大原有词的用法,从而产生出引申义。由此可见,词义引申体现了语言经济的原则,也告诉我们词义引申是有规律可寻的。其语言外部规律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外联系时,进行类比或推演,从而使词的用法逐步扩大了。如“兵”字,象形为人举着大斧,本义为武器,由此引申出拿武器的人“士兵”,士兵聚集在一起组成“军队”,有了军队,便有“战争”,而战争的策略是“兵法”,这样一来便构成了“兵”的词义系列。其语言的内部根据是词语词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造成词义此消彼长,出现词义的变化转移现象。如“川”同“河…‘眼”同“睛”之类。要掌握一个有多项意义的词,关键在于掌握它的本义。王力先生曾指出:“抓住了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了。”(见古代汉语第一册九十四页)

辨析通假,扫除障碍

辨析通假(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将古今字归入通假)可说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拦路虎。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時,往往会因一个通假字而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靠一定的通假字积累,向学生介绍通假字的有关知识也很有必要。

通假字与本字只不过是读音上相同或者相近,字义上并无联系,这同现在的学生把“毕竟”错写成“必竟”,而“毕”与“必”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并无联系的现象有些相似。所以在阅读时只要发现某个词的意思同全卷看似没有关系,便应考虑通假的可能。为了帮助学生辨析通假现象,教学中可以做一些分步训练。先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些例句,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来让学生辨析,是他们看到“蚤”的意义同句义相抵触,因而是通假字。产生对通假现象的感性认识。接着用新课中的例句,让学生自行辨析,然后对照本课注解来作比较,分析得失原因。最后可以找一些课外的例句来练习。进一步提高这方面滴能力,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对如何根据词语意义同所在的句子的冲突来识别通假现象,心中有些数了。

在确定通假字的本字时,主要根据他们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来依音破字,如“矢”同“誓”、“才”同“裁”等。同理,同声符的字往往也可以通假,如“详”同“佯”、“指”同“旨”之类。只要该字读音同假借字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也能使整个句子讲得通,确定它为本字具有一些把握。当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给了学生一条辨析通假现象和确定借字、本字的思路。

结合语法,理解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一个难点。古汉语中有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的比较灵活,词性会出现临时变化。名词、形容词和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名词、动词也可以活用为副词等等,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其实文言词汇的分类及各类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相近,如也古汉语也有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其主要特点是在句中充当语和宾语(在判断句中能直接作宾语)。有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在句中充当谓语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和句子表达类型也基本相同。这就是提示我们着眼于上下句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理解活用现象。下面试举一些课文中的例句来简要说明:

1“吾射不亦精乎?”“射”出现在句中主语位置,属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射技。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和“宾客”出现在两句的谓语位置并各带宾语,前者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指“感到惊奇”,后者属名词活用为动词,指“把……当做宾客看待。

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作“被”的宾语,借代“坚固的铠甲”,“锐”做“执”的宾语,借代“锐利的武器”,均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有的教师认为实词的性质和功能比较稳固,相互搭配或和虚词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因而主張着眼于词和词的搭配情况来确定词类活用。如“神弗福也”“非能水也”等句子,根据名词一般不受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的特点,从而确定“福”合“水”活用为动词。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只不过要涵盖词类活用现象,学生得记十来条规则,比较麻烦些,我们仍以这两个例句从句子成分的角度分析,“福”和“水”都处在句中谓语位置,而这两句明显不是判断句,因而名词活用为动词一目了然。

词类活用大部分出现在句子的谓语部分,所以着眼于语法来理解词类活用,我以为更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能收到一简驭繁的效果。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确实能事半功倍,教师要尝试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感受古典美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通假词义文言文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衛伯考(下)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