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基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2018-05-22朱效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播价值观大学生

朱效梅 岳 廷

[内容提要] 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对北京市和郑州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手机和手机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在价值选择上体现出社会价值式微、个人价值凸显的特征。手机短视频直播营造的“虚假的个体需要”和“他者的自我意识”以及新媒体环境提供的“双重实践体验”和“虚拟获利体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加强短视频内容监管,严防新媒体环境催生极端个人主义,积极发挥好高校和家庭的价值引导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以及当前媒介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媒介。一方面,媒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手机使用黏性较高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也通过手机使用情况而得以呈现。因此,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既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新视角,又能够为我们探索如何运用媒介工具塑造青年价值观提供现实支撑。

一、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手机世代”,短视频直播软件使用广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接入端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1]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2]可以说,手机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2018年3月至5月,课题组针对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取4所高校,共发出问卷627份,回收有效问卷593份,有效回收率为94.58%。[注]为了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以北京市和郑州市为取样范围,分别选取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4所高校,并随机选取两个专业的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在清华大学共发放问卷136份,在中国传媒大学共发放问卷153份,在郑州大学共发放问卷184份,在郑州师范学院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清华大学受访学生中的男生占比为45.59%,女生占比为54.41%,平均年龄为19.96岁;中国传媒大学受访学生中的男生占比为37.25%,女生占比为62.75%,平均年龄为19.86岁;郑州大学受访学生中的男生占比为30.43%,女生占比为69.57%,平均年龄为19.61岁;郑州师范学院受访学生中的男生占比为50%,女生占比为50%,平均年龄为19.36岁。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在北京高校还是在郑州高校,手机都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世代”。在“平时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媒介”这一单项选择题中,清华大学有92.65%的受访学生选择手机,中国传媒大学有96.08%的受访学生选择手机,郑州大学有94.57%的受访学生选择手机,郑州师范学院有95.83%的受访学生选择手机。可见,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手机拥有量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在北京,清华大学有且有多部手机的学生占比为20.59%,中国传媒大学有且有多部手机的学生占比为33.33%,这两所高校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均为100%;在郑州,郑州大学有且有多部手机的学生占比为11.41%,而郑州师范学院仅有2名受访学生表示没有手机,同时,有且有多部手机的学生占比为5%。

大学生对短视频直播软件的使用率也较高。调查数据显示,郑州师范学院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的受访学生占比为66.67%,中国传媒大学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的受访学生占比为51.96%,郑州大学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的受访学生占比为46.2%,清华大学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的受访学生占比相对较低,为23.56%。可以说,手机正越来越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短视频直播软件也正成为大学生群体使用的重要新媒体形态。

二、 物质主义价值观先行倾向明显,社会取向价值观日渐式微

由大学生对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涉及的18个终极性价值观包括“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在赋值时,“自由”“成就感”“真正的友谊”等体现精神追求的价值观赋值为1,“舒适的生活”“享乐”“家庭保障”等体现物质追求的价值观赋值为-1,“幸福”等既体现精神追求又体现物质追求的价值观赋值为0。的18项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的排序及其加权计算结果可知(详见表1、表2):在体现物质追求的价值观和体现精神追求的价值观排序中,多数受访学生选择将体现物质追求的价值观排在前位,在调查的四所学校中,三所学校的加权得分为负数,说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物质主义倾向明显。北京两所高校的受访学生选择最多的终极性价值观包括“舒适的生活”“幸福”“自由”“成就感”“享乐”,与之不同,郑州两所高校的受访学生则选择了“真正的友谊”“家庭保障”而非“享乐”。虽然各校得分略有差异,但大多数受访学生都将“舒适的生活”排在了第一位,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首先选择体现物质追求的价值观而非体现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北京高校受访学生和郑州高校受访学生的物质主义倾向的内涵要求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受访学生选择“舒适的生活”,这说明他们的基本家庭生活条件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且对生活有着更高的物质追求。而在贫困学生占比超过28%的郑州师范学院,相当多的学生将“家庭保障”这一基本物质诉求排在了第三位,将其视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地区发展差异、家庭经济状况都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重视、在具体教育教学设计中必须回应的问题。

表1 四所高校学生最认可的终极性价值观排序

续表

表2 四所高校学生最不认可的终极性价值观排序

同时,课题组也从社会/个人维度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倾向进行了分析。对前述18项终极性价值观进行社会取向(1)和个人取向(-1)赋值[注]依据社会/个人取向,对18个终极性价值观进行赋值,分别为“舒适的生活”(-1)、“振奋的生活”(-1)、“成就感”(0)、“和平的世界”(1)、“美丽的世界”(1)、“平等”(1)、“家庭保障”(-1)、“自由”(0)、“幸福”(0)、“内心平静”(-1)、“成熟的爱”(1)、“国家安全”(1)、“享乐”(-1)、“灵魂得到拯救”(0)、“自尊”(-1)、“社会承认”(1)、“真正的友谊”(1)、“智慧”(0)。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成就感”“自由”“幸福”“智慧”均具有双重属性,即可同时作为社会取向的价值观或个人取向的价值观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赋值为0;而“灵魂得到拯救”一项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考虑到其在受访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故赋值为0。,并对四所高校受访学生选择最多的价值观进行加权计算。调查结果显示,四所高校受访学生选择的最认可的终极性价值观的加权得分均为负数,说明大学生在最认可的终极性价值观选择上整体呈现出个人主义倾向,对终极性价值观中的社会取向的价值观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大学生最不认可的终极性价值观排序及其加权计算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所呈现出的社会取向价值观式微的特征,如社会取向特征明显的“美丽的世界”“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均被列入了最不认可的价值观序列。

与此相应,受访学生对工具性价值观的选择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所具有的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在“最希望自己具有的品质”即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排序中,受访学生期待拥有的实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者具有的品质及18个工具性价值观的赋值编码[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涉及的18个工具性价值观及其赋值为“有抱负”(1)、“心胸宽广”(0)、“有才能”(0)、“欢乐”(-1)、“整洁”(1)、“勇敢”(0)、“助人”(1)、“诚实”(1)、“富于想象”(-1)、“独立”(-1)、“有理智”(0)、“有逻辑性”(0)、“钟情专一”(1)、“顺从”(1)、“有教养”(1)、“负责任”(1)、“自控”(-1)、“仁慈”(1)。需要说明的是,“心胸宽广”“有才能”“勇敢”“有理智”“有逻辑性”均为无明确目标对象的概念,或者说,其面向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又可以是他者或公众、社会,故赋值为0。在回答工具性价值观题目时,受访学生先按照意愿强烈程度进行了排序,然后再对最想删除的内容进行了反向排序,这样得到两组数据。结果显示,四所高校的受访学生推崇的品质在加权计算后的得分均为负数,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人取向的价值观。“诚实”“负责任”“仁慈”等广受认可的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并未获得受访学生的认可。在工具性价值观的选择上,四所高校的受访学生再次表现出一致倾向,详见表3、表4。

表3 四所高校学生最认可的工具性价值观排序

续表

表4 四所高校学生最不认可的工具性价值观排序

三、 短视频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个体需要和自我意识,其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而发生动机则是利益诉求。短视频直播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三个方面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3]

短视频直播通过营造“虚假的个体需要”和“他者的自我意识”激发物质欲求。此外,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们通过炒作、噱头、过度娱乐化等表现方式吸引大量用户,逐渐成为意见领袖。有传播学学者曾经归纳提出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意见领袖的三个要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能力、可利用的社会位置。[4]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广大青年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他者的自我意识,而网络意见领袖特别是网络主播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网络主播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迅速走红就已经证明了其传播手段和价值观输出是成功且有效的。在短视频直播中,网络主播以“别人都怎样,所以你也需要怎么样”的错误和单一逻辑,引发受众的个体需要假象。而这种他者价值观中的自我意识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极易被受众接受和认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价值认知与选择。同时,短视频直播平台作为商业企业所固有的营利诉求也决定了其要通过平台和直播内容来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平台方和主播方通过在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中植入广告和言语引导等方式,宣扬消费主义价值观,激发受众的消费欲望,宣扬“买什么你就是什么、穿什么你就是什么、吃什么你就是什么”等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广大青年产生误导。而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尚不成熟,其对于他者自我意识和真实自我意识的鉴别能力是较弱的,认识也是模糊的,因此易受平台和主播所极力宣扬的价值观的影响。

短视频直播通过“双重实践体验”和“虚拟获利体验”强化个人主义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林林总总由真实个体在生活中真实地实践着的价值观,通过娱乐化的加工演绎,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集中呈现和爆发出来。对于广大受众而言,一方面亲身感受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甚嚣尘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感受着媒介传达给个体的夹杂着“局部真实”的加工内容,其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认同被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倾向又不断被新的媒介获取方式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可以说,受众在短视频直播过程中获得了双重“实践”体验。在整个价值观生成链条的关键环节——利益问题上,短视频直播平台呈现出相比于传统视频网站更为独特的社交属性。这种社交属性体现在:用户在打赏主播时,可以获得主播的及时反馈和特别关注;用户在平台发布短视频后,如同发布一条微信朋友圈一样,会很快收到关注者的点赞,形成互动,如果内容的关注量足够大,还会被推送到“发现页”,进一步产生用户所说的“上热门”的快感。这些互动与认可均会使用户在使用这一媒介产品时不断产生一种虚拟的获利体验和收益快感,进而通过正反馈机制继续循环下去。这种从个体需要和自我意识开始、进一步通过“双重实践体验”和“虚拟获利体验”强化个体经验的媒介使用过程,最终形成了影响价值观生成的完整的闭环。短视频直播所提供的基于参与而获得的“双重实践体验”和“虚拟获利体验”对于受众的影响是远远超过此前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的。当然,对于尚处于价值观塑造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其影响更是不容小觑的。

四、 监管建议和应对措施

针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习近平曾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5]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并探究相关问题表征、根源以及短视频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针对方兴未艾的短视频直播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准入机制与内容审查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价值塑造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 建立健全短视频直播准入机制和内容审查机制

鉴于短视频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移动网络环境,要从传播的源头进行整治,建立平台监管机构,重点建立健全准入机制和内容审查机制,严格审核和控制主播和用户,加强视频内容审查。对于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的主播群体要加强监管。一是设置主播准入的年龄条件,杜绝未成年人成为网络主播。二是结合时间与内容进行分级,利用计算机算法,收集主播的直播行为信息和短视频内容信息,进行时间和内容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主播分级,限定用户的观看内容与主播范围。对短视频直播内容的审查应该是持续、细致、全面的。面对各平台上数量极为庞大的短视频内容,要开发相关算法,对视频和文字内容进行不间断的审查和把关,同时辅以人工抽检和特殊内容重点审核的方法,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化和精确化,对大肆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内容进行筛查,严把短视频内容关。

2. 充分发挥好高校的价值塑造和引导作用

针对大学生,各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程、融入课堂,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手机世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否则就可能被时代、被学生抛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手机媒体出现之后,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导致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中心,这极大地削弱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和功能。”[6]因此,高校应明确教育主体责任,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充分依循价值观生成规律,把握好个体需要、自我意识、实践活动、利益诉求等要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养成正确的消费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及时纠正错误认识和做法,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主播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一次做小主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主播
大学生之歌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